•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乡村振兴视角下临泉县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刘磊 彭建涛 李文娟
  
大海媒体号
2023年16期
中共临泉县委党校

摘要:临泉县作为传统农业大县,具有丰富的农业资源,但是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较为落后,农民收入较低。近年来,临泉县抢抓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皖北振兴等多重政策机遇,大力实施“兴农立县”发展战略,着力打造长三角绿色食品生产供应基地,粮食生产持续增加,蔬菜种植持续扩大,畜牧养殖提质增效,科技应用得到普及,农产品深加工链条进一步加强。本文通过总结临泉县一二三产业发展融合情况,指出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以期推动临泉县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关键词:三产融合 产业发展

基金项目:2023年阜阳市全市党校(行政学院)系统重点课题“乡村振兴视角下临泉县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立项号:FYDXKT202358)

一、临泉县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现状

临泉县地处安徽省西北边界,是全国人口第一大县,也是全国畜产品,生产百强县和生猪调出大县,享有“天下粮仓”“中原牧场”的美誉,先后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肉牛肉羊全产业链典型县等多个荣誉称号。近年来,临泉县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部崛起、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等战略机遇,大力推进肉牛肉羊产业全产业链示范创建和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示范创建,积极做好“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增值大文章,第二、第三产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

(一)临泉县第一产业发展现状

2023年,临泉县粮食面积278.48万亩,总产量108.06万吨。落实能繁母猪正常保有量4.7万头、规模猪场保有量135个。全县蔬菜播种面积38.02万亩,产量106万吨,产值10.6亿元。全县在册家庭农场7081家,农民合作社3645家,社会化服务组织587家。依托规模农业主体,全县“百村百品”优势村达到15个,市级及以上龙头企业69家,其中省级10家。

(二)临泉县第二产业发展现状

和农业相比,临泉县工业起步较晚,发展力量薄弱,但受益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部崛起等国家战略,近年来其工业发展潜力和发展速度较快。2023年,临泉县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28.7亿元,增长7.6%,全市排名第二。工业投资完成41.4亿元,同比增长140.3%,全市第一。新开工制造业完成20.68亿元,同比增速323.9%,全市第一。分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产值增长36.3%,股份制企业产值增长12.0%。分门类看,制造业产值增长12.5%,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产值增长24.0%。

(三)临泉县第三产业发展现状

随着临泉县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且受益于临泉县237万人口红利的释放,市场销售、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发展较为迅速。2023年,临泉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4.9亿元,同比增长10.3%,增速高于全市1.8个百分点,全市排名第1;限上消费品零售额累计增长8.7%,高于全市2.2个百分点。电子商务业发展迅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土特产”线上火爆,全年突破9.2亿元,同比增长58%以上。

二、临泉县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临泉县坚持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抢抓产业转移战略机遇,不断调整农业布局,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以龙头企业产业链促融合,以产业园区等平台载体促融合,加快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一)产业链融合模式--以临泉天邦食品公司为例

产业链融合模式是以产加销一体化为主导的一种商业经营模式,从产业链源头做起,将原材料供应、生产加工、市场营销每一个环节都纳入企业运营之中,实现全过程经营,也称之为“一条龙”经营。农业全产业链是一种纵向可以多元化、 横向融为一体化进行有机结合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临泉县天邦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养殖屠宰一体化的现代化高端食品公司,总投资约13.5亿元,占地面积约360亩,拥有亚洲单体最大的生猪屠宰加工项目,年屠宰加工500万头生猪,提供3000余人就业岗位,实现年产值150亿元,为临泉县绿色食品产业链提档升级贡献重要力量,被阜阳市政府列为“一号农业工程”项目。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发挥重要的地位,在产业链融合模式中发挥主导力量,龙头企业通过自身的发展,建立了“企业+ 农业专业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形式,壮大了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业标准化 生产,使农民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使农业劳 动力得到转化,促进农民增收。

(二)区域特色融合模式--以“中原牧场”建设为例

临泉县常年种植小麦150万亩,玉米120万亩,大豆、花生、红薯近10万亩,农作物秸秆可收集量150万吨。为加快推进玉米秸秆饲料化综合利用,临泉县结合本地肉羊肉牛养殖传统、植物秸秆资源丰富等县情,提出“中原牧场”计划,大力发展肉羊肉牛产业,着力打造长三角地区肉类加工基地。

同时,为推动养殖业快速发展,临泉县还编制实施了《中原牧场战略提升规划》《临泉县肉羊产业发展三年规划》,对肉牛肉羊养殖进行奖补,对存栏能繁母羊200只以上、流转土地50亩以上的,按实际流转费用的40%补贴,每亩每年最高400元,每场每年最高补贴4万元。对新建(扩建)牛舍面积800平方米以上、存栏肉牛100头以上的一次性奖补15万元,每场每年此项最高奖补100万元。着力构建“链主企业+养殖小区+农户”现代肉牛养殖体系,临泉目前有年出栏5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165家。集聚发展,做强加工链。培育规上肉牛屠宰深加工企业3家,年屠宰加工肉牛能力达20万头以上,并依托肉牛产业形成皮革加工产业集群。中原牧场”区域品牌位列2022中国区域农业形象品牌影响力指数百强榜第79位,“临泉白山羊”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从秸秆单一作燃料到饲草化综合利用,从传统分散养殖到现代规模化生产,从单一自然状态下交易到影响华东数省的贸易大市场,从单链、断链到补链、延链形成种植、养殖、市场、加工闭环产业链,临泉的牛羊肉产业正以良好态势健康发展。2023年,临泉县肉牛饲养量达12.5万头,肉羊饲养量达105.21万只,肉猪饲养量达126.93万头,禽类饲养量达1644.84万只,牛羊肉总产量达10.32万吨。

(三)产城融合模式--以长官杂技小镇建设为例

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主,集现代农业、生态环境以及区域特色、民俗文化为一体,打造旅游度假、生态康养、文化传承等产业的特色小镇,实现产城融合共同发展。

临泉县拥有杂技魔术、马戏团队1000多个,素有“中国杂技之乡”的美誉,当地“肘阁”“抬阁”等民间艺术被列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临泉县长官镇连续6次举办安徽省民间杂技艺术节,被誉为“杂技小镇”。长官杂技小镇总投资5.03亿元,景区历史文化厚重,以山陕会馆、花戏楼、育才阁等古建筑为建设重点,结合阁、馆、寺、街、河、塘等主体元素,融入当地杂技文化表演,建设杂技剧场、杂技博物馆、杂技小院、杂技学校、十二生肖博物馆等,形成了以杂技为主,舞龙、舞狮、犟驴、旱船、梆剧、唢呐、坠子、大鼓书、火叉火鞭等演绎类非遗项目,木雕、蛋雕、面塑、沙书、毛笔制作、葫芦烙画等制作类非遗项目全面参与,催生出专业的非遗市集,带动了红色文化、十二生肖、山陕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打造集吃、住、行、游、购、娱等多维旅游元素为一体的游艺小镇。

围绕推进城镇化建设,利用资源优势与战略政策的机遇,采取镇、企共建相结合,产域一体化双向发展城镇化、产业融合、产城结合等多种方式,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双提升,实现农村美、农业丰、农民富。

三、临泉县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产业链条延伸狭窄。虽然近年来临泉县三产融合的步伐较快,但受制于工业发展底子薄、基础差的现状,大部分农村都是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三产业共存现象较少。农产品的直销较多,加工型企业较少,且基本只是初级加工形式,产业链条短,不利于农产品竞争力的提高。下游产业发展滞后,下游产业包括农产品加工、储存、运输、销售等诸多环节。对产业链影响最大的农产品加工业,其精加工、深加工程度不足,没有充分实现农产品附加值。初级农产品的加工、储存、运输、装卸、销售中产业配套技术含量较低,导致其腐烂、浪费损失严重。

(二)农业品牌建设较为滞后。一方面,尽管临泉县出台了相应促进农业品牌建设的政策文件和建立专项发展资金,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缺乏持续的引导,服务功能不强,缺乏农产品品牌化战略发展规划和系统的政策安排,自身积极性和主动性尚未完全发挥起来。尽管临泉县对品牌农业高度重视,但政策落实执行慢,对地域名牌,尤其是对一些历史悠久的半截楼“早春甜”西瓜、盛和麻油、文德堂毛笔、“双杨”西洋南瓜、田家婆芥菜丝等地方特色品牌保护推广力度不够。另一方面,对农业品牌宣传培育力度不够,是制约临泉县农产品品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大多数农产品生产企业重视产品数量的提高,而忽略了品牌的培育,利用媒体广告、公共宣传等来全方位塑造品牌形象的意识淡漠,仅有“大美临羊”“鲖牛”“绿帝”等数个新注册农产品品牌,“临泉白山羊”也刚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其知名度还未得到市场充分认可。有些企业虽然已注册了品牌,但不重视产品的外观设计及包装,缺乏对商标的持续维护和管理,对品牌建设缺乏长远规划,缺乏系统、整体的品牌建设理念,缺少品牌所特有的文化内涵,导致消费者认同度、市场美誉度、信誉度都不甚高,限制了品牌知名度的提升。

(三)农村基础设施存在短板。近年来,临泉县按照 “打通主动脉、畅通微循环、消除断头路”的思路,建设国省干线和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4000公里以上,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果,村村通硬化路目标基本实现,但这对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来说仅仅起到基础作用,还存在着村级公路路面不够宽,自然村道路、巷道等狭窄等问题。县级、乡镇级、村级农产品仓储保鲜设施和冷链物流设备明显缺乏,仅有一个在建的冷链物流园,不利于农产品的储存与运输。有线光纤网络未实现自然村全覆盖,电商物流平台未在农村全面搭建,未能发挥对农产品销售的促进作用。农村餐饮、住宿和文化娱乐方面缺乏完善的基础设施,很多农家乐和乡村民宿是处在自建自营状态,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不能满足旅客的需要。乡村文化娱乐设施功能比较单调,未能形成乡村独有的特色,对城市游客吸引力不强,难以起到让游客多“回头”的作用。

(四)农村专业技术人才短缺。农村专业技术人才大多是自然成长起来的“土专家”,主要靠自己的实践经验,掌握一些实用技术,而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并不多,且存在年龄结构偏老龄化,出现人才断层,老同志缺乏精力培养新人,新同志实践能力有所欠缺;人才引进及激励机制不完善,岗位吸引力差,缺少懂市场、懂营销、懂农业的复合型实用人才,尤其是关乎农村产业升级的农业科技、经营管理、法律服务等方面的人才队伍相当不足,制约乡村产业发展、乡村治理能力提升和乡村文化繁荣。

四、促进临泉县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提升农业全产业链水平。临泉县要加快推进农业全产业链项目建设,重点推进农产品加工项目建设,围绕农业发展重点、产业特色,突出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和高效农业产业深度开发。组织龙头企业走出去,推进与外县企业合资合作,开发新项目。培育农业全产业链“链主”企业,联合育种育苗、生产基地、仓储设施、科研院所、加工流通、服务贸易等环节主体,通过补贴设备升级、工艺改进等方式,引导临泉县农产品加工走向中高端。在政府支持方面,优化营商环境,缓解人、地、钱要素瓶颈制约,继续完善涉农税收政策,建立健全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的税收政策体系。

(二)加快农业特色品牌建设。临泉县政府部门应成立品牌农业发展战略领导小组,积极整合品牌资源,增强协同能力,严格使用标准,将企业、养殖户形成利益共同体,进行品牌的统一维护。以地理标志、产业品牌为支撑,深入挖掘“中原牧场”“长官杂技小镇”“中原旅游目的地”等品牌文化特征,与旅游、研学等融合发展,拓宽产业发展思路,丰富衍生产品。要高度重视互联网在当代信息传播的作用,深入研究学习淄博、哈尔滨等城市“出圈”的成功经验,结合当代消费者对美食、娱乐等消费文化的普及,推出一批引人入胜、易于推广、公众喜闻乐见的短视频、图文合集;借助电商互联与直播平台,展示和推介临泉县农牧产品健康安全的品牌魅力。通过各类市场主体共同参与,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不断增强品牌文化引导力,拓展产业链、丰富产品线,进一步提升品牌知名度。

(三)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完善临泉县的路网、 水电等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生产条件,拓宽农村道路,提升公路通行环境,满足涉农企业产品生产运输需求,为农产品走出去提供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加大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加大对农村垃圾、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力度,不断完善农村自然人居环境,提升农村休闲农业水平。加快县乡村三级物流网点及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力度,方便不易储存的农产品便捷的输出到周围的县市区,减少农产品的损耗,提升农产品走出去的速度和效率。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利用临泉县丰富的红色文化、非遗文化、历史文化等旅游资源,深度挖掘休闲农业的优势,打造具有临泉县特色的休闲农业文化,吸引前来观光的游客消费,拉动地方经济的增长。

(四)积极培育专业技术人才。积极利用皖北职业技术学校、农广校等资源,依托“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项目,通过农业技术培训会、乡镇党校等形式,加快本土人才培养。积极引进域外人才,将引才与引智相结合,常态化开展“接您回家”活动,加大“临商回临”政策优惠力度,鼓励并引导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创业。挖掘新乡贤群体,将心系故土的有识之士、道德模范、种养殖大户、经济能人等纳入乡贤群体,给予精神上认可、物质上奖励,鼓励他们发挥乡村文化弘扬者、乡村经济引领者的作用,带领农民增收致富,壮大集体经济。挖掘传统技艺人才,发挥好我县非遗文化的深厚底蕴,进一步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技艺传承人才的发掘和宣传推广工作,加大对人才的关爱,搭建人才发展平台,促进文农旅结合,助力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  肖卫东,杜志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内涵要解、发展现状与未来思路[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19,19

【2】 张洁.乡村振兴战略下特色产业引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路径探讨[J].农业与技术,2021,41(07)

【3】 陈俊红,陈慈,陈玛琳.关于农村一、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几点思考[J].农业经济,2017(01)

【4】 姜长云.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题应有新解法[J].中国发展观察,2015(02)

【5】  罗远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评价与实证——以广西为例[J]. 中国商论, 2019(18)

作者简介:

刘磊(1990-),男,本科,安徽临泉人,中共临泉县委党校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县域经济。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