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图式理论在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汪灵灵
  
大海媒体号
2023年15期
大连外国语大学

摘 要: 图式是认知世界的知识结构,图式理论广泛应用于哲学、心理学、认知心理学、跨文化交际学、语言学等不同的领域。汉语国际教育是涉及众多领域的跨文化交际学科,目前,图式理论在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中,如阅读、听力、综合课、写作、翻译等多种课程中得以广泛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图式理论 汉语国际教育  跨文化交际

一、关于图式理论

1. 图式的概念

图式一词源于希腊词汇,表示大体形状或方案。图式最早于1781年由哲学家康德(Kant)提出,他认为是纯粹先验想象力的产物或者说是学习者以往习得的知识的结构。1932年,英国心理学家巴特利特(Bartlett)根据自己所做的实验,在他的著作《记忆》中最早应用了图式的概念,他认为图示是每个人过去获得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的储存方式,是人们从日常生活经历中抽象和概括出来的。之后,在不同领域,不同学者对图式进行了不同的探索。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情报理论的发展,关于情报及情报处理过程的研究逐渐与认知、记忆等联系起来。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人工智能科学的发展,现代图示理论逐渐形成。人工智能科学家鲁梅哈特(Rumelhart)等人运用图示理论来解释意义构建过程,进一步发展并丰富了这一理论,把图式理论解释为以等级层次形式存储于长时记忆中的一组“相互作用的知识结构”或“构成认识能力的建筑砌块”。

由于图示理论强大的解释作用,不同的学者对图式概念进行了不同的诠释,哲学领域认为图式是用来组织、描述和解释人类经验的概念网络和命题网络;心理学领域认为图式是储存于人们记忆之中的由各种信息和经验组成的认知结构;认知心理学领域认为图式是人们在认知过程中通过对同一类客体或活动的基本结构的信息进行抽象概括,在大脑中形成的框图;人工智能领域认为图式由表示概念要素的若干变量所组成,是一种知识框架及分类系统;语言学领域认为图式被看做是语义记忆的一种结构(康立新,2011)。虽然各个领域阐释的角度有所不同,但“作为在过去经验上积累并且更新的知识组,对于我们认知的提高和预期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陈喜贝,2011)。

2.图式的特征

陈贤纯(1998)基于鲁梅哈特等人的研究成果,认为图式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图式是知识的单位。图式不是定义,是人类根据生活经验所积累的以及通过学习所获得的知识的单位。

图式具有变量。因为图式表征的是抽象性的知识,所以图式中的每一部分知识都可以由不同的情景来填充。

图式具有层次性。在我们的认知与记忆中,图式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分层次储存的,是以嵌套式存在的,即大的图示中包含着小的图式,小的图式包含更小的图式,层层嵌套,一直到最基本的图式。

图式具有心理现实性。图式是人们在认知实践中抽象出来的,反过来,图式也影响人们的认知。

图式具有差异性。我们处理外界的信息,主要运用记忆中以图式形式存在的知识,而知识来源于生活经验及后天所学,人类的知识具有很多共性,因此人类存在很多共同的图式;但每个人记忆中的图示不是完全一样的,因为一个人生活的经验以及环境总会有各种差异,因而即使拥有相同的图式也会存在不同的变量。

图式具有兼容性。图式是人类在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过程中,在具体环境下形成的,一旦形成就不会改变。如果遇到新的环境,人也将去适应新的环境。

3.图式的功能

根据众学者的相关研究,一般认为图式具有以下的功能:

选择。根据图式,只选择重要的信息,对那些没听过的固定词汇或无关的细节常常不予记忆。

解释。不是原封不动地接受事实或一些信息,而是把跟自己有关联的相关事情进行再建构。

整合抽象化。把相关的事情、信息整合成一个图式。

精致化。在获得的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根据已有的图式补充丢失的信息。

同化。根据图式,同化新的信息或根据同化的信息,改变已有的图式。

预测。根据已有图式,预测下一步的行动。

效率。根据已有图示整合相关信息,减轻记忆负担,提高效率。

由于图式理论有助于解释复杂的社会认知现象,所以很快被社会心理学家所运用,并且不断被应用到其他相关领域。

二、文化图示

文化图式理论是图式理论的一个分支,“是基于图式理论的一个较新的理论” (陈喜贝,2011),不同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有不同的界定: “文化图式是人脑中关于文化的知识结构块,是人脑通过先前的经验已经存在的一种关于文化的知识组织模式”(刘明东);“文化图式是一种有着文化性和民族性的框架,也就是说,同一个事物可能在不同的民族中激活不同的文化图式”(康立新,2011),等等。根据这些定义,我们大致可以理解为:文化图式是储存于人脑中的关于某种特定文化的总体的既存的知识结构,是以过去的经历为基础取得的本民族(的人)认知世界的方式和风格。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图式理论被运用于跨文化交际的研究领域,与其他理论相比,文化图式理论兼具描述和解释功能,并可以通过这种理论进行一些实证研究,因此在跨文化中也被普遍运用。文化图式是由各种不同的图式构成的,同一文化的社会交往图式多种多样,具体种类及内容主要包括语言图式、事实和概念图式、个人图式、自我图式、情境图式、角色图式、策略图式、 情感图式、非语言图式以及其他上述各种图式以外的某一特定地域、文化集团的生活方面必要的相关知识。

文化图式不是一成不变的,文化图式影响交际,同时也受交际的影响。因为人们在接触新事物时,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它和自己原有的相关或相似的图式作比较,并加以调整,从而不断修改和完善已有图示。而在这一交际调整中,如遇到与已有图示不同或缺失的,可能会产生文化冲突或歧义,从而影响交流;如遇到与已有图式相同或相似的,则交流会顺畅进行。文化图式理论的提出为跨文化交际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三、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中图式理论的应用

汉语国际教育是面对留学生的汉语言文化教育。由于学生的文化背景不同,学习汉语的过程就是跨文化交际的中外文化互动的过程。对留学生的汉语教学在某种角度上说就是学生在母语文化中所形成的认知图式的改变过程。

文化图式理论在汉语国际教育教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比如阅读教学、听力教学、综合课教学、写作教学、翻译教学等多方面。

在阅读教学中,从生词到知识结构激活学生原有的语认知图式、训练学生认知图式的改变,而不是关注生词、语言点。

听力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建构学生的人物图式、情境图式、角色图式、策略图式等。

综合课教学。在综合课教学中,比如生词教学,可以用实物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方式激

活学生原有的语言图式,从而扩充、增加新的语言图式。

写作教学。从图式的角度改变学生的思维模式。

翻译教学。从文化图式的角度,构建学生的人物图式、概念图式、情境图式、角色图式、策略图式等,建构学生新文化图式。

总之,汉语国际教育实际上就是中外文化图式互构互建的过程,应用图式理论用于教学有利于学生建构新的认知结构,更有利于学生的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陈喜贝、刘明东. 2011.文化图示理论研究综述[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06).

[2]陈贤纯.1998.外语阅读教学与心理学[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3]康立新. 2011国内图示理论综述[J].河南社会科学(07).

[4]刘明东.文化图式的可译性及其实现手段[J]. 中国翻译,2003( 2) : 30 - 33.

[5]雷晓东. 2010.概念流利与图式理论[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1).

[6]汪灵灵.2014.基于中外文化互动的文化图示构建的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12).

汪灵灵,大连外国语大学,副教授。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