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园校合作”理念下高职学前教育课程设置实践与研究
摘要:为更好地把学前教育学课程作为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中心位置,在“园校合作”理念下,“以幼儿园需要什么样的幼儿教师”为出发点,立足学前教育课程,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教育素养。通过研究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不足,提出科学设置学前教育课程内容、构建学前教育融合课程体系、加强学前教育专业校本课程建设、优化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评价方式等一系列培养策略。
关键词:学前教育;课程改革;园校合作;高职
前言:学前教育担负着国民教育的重要使命。在学前教育的总体规划发展上,国务院提出到2035年三年学前教育全面普及,学前教育在城乡分布上更加合理,让所有幼儿都能享有普惠优质的学前教育。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和进步,幼儿教师的培养有了更高的要求。课程是高等院校实现其培养目标的载体和手段,其设置的规范合理将极大影响人才培养的规格,课程质量是左右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主要是在“园校合作”理念下,对高职学前教育课程设置提出另一角度的培养实施方案。
一、研究思路概述
首先,本研究以市场需求为切入点,对20所样本幼儿园的园长进行问卷和访谈调查。调查主要方向从“一践行三学会”四个维度上对幼儿教师专业知识的和专业技能的需求现状;其次,问卷调查幼儿园教师。调查幼儿园教师在实际工作中的师德规范、教育情怀、保教知识、保教能力、班级管理、综合育人、学会反思、沟通合作8个方面能力的应用情况;第三,问卷访谈调查河北省6所幼儿师范类学校教师。调查方向为门课程的必要性及重要性,教材的针对性和先进性,以及各课程对于毕业生能力的贡献度;第四利用文本分析法梳理6所幼儿学校学前教育课程设置。调查方向为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目标和主要课程、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和就业方向,第五,梳理幼儿园园长与幼儿园教师的调查结果,结合《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基本理念,整合幼儿园视角下学前教育幼儿教师专业能力现状;第六,综合6所幼儿师范类学校教师和6所幼儿师范类学校学前教育课程设置,参照《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整理出高职学校视角下学前教育课程设置方案;第七,整合幼儿园幼儿教师专业能力现状和学校视角下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方案,制定具有河北省幼儿师范学校特点的基于“园校合作”下学前教育课程设置方案和实施建议。
二、“园校合作”理念下高职学前教育课程设置策略
通过研究发现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存在以下不足:一是人才培养方案目标定位不准,培养方向不够明确;二是课程设置整体构建不够完善,有“重技能、轻素养”的倾向;三是课程与幼儿园实际脱节,理论与实践分离;四是课程设置缺乏对市场需求、地方特色的调研和开发。
(一)科学设置学前教育课程内容
在构建学前教育学课程的过程中,要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相关文件,并根据学校的特色,根据《高等职业教育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基本要求》的规定,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
以教学目的为导向,对幼儿园的教学内容系统进行了调整与优化,将幼儿园的教学内容划分为三大部分。第一个部分为基础课程,介绍了幼儿教育的基础理论。内容主要有:本专业的教学目标与任务、教学内容与教学要素;在前面的课程中,让同学们建立起科学的教育观、教师观和儿童观,理解国家的学前教育方针,为他们未来的幼教工作提供指导,同时也为他们的下一个模块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是与教学实际相结合的一个重点部分,内容涵盖了幼儿园老师应具备的一些基础知识。第三个部分是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板块。其中有流传至今的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瑞吉欧教育思想,以及在我国兴起的安吉游戏理念,以开阔孩子们的视野,更新他们的教育思想与观念,发展他们的创新精神与能力。
(二)构建学前教育融合课程体系
本研究将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内容分成三个层次,分别是教育基础课程、专业课和教育实践课。
教育基础课程,包括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研究方法、教育技术学等课程。是专业课程的基础和前提,是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所必需掌握的理论和技能,是促进教师专业和终身学习的基石。目的在让学生除了掌握本专业主干学科的基本知识之外,拥有科学的、系统的现代教育观念。
专业课可以分为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专业基础课一门培养合格的学前教育教师而设置公共基础理论课程。专业的必修课程主要涵盖了学前教育方向的课程,如学前卫生学、、幼儿园课程、学前儿童游戏、幼儿园班级管理、幼儿园环境创设等,专业基础课是专门针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而开设的基础课程,一般由教育学或心理学原理、幼儿发展及保健、舞蹈表演等学科构成。
教育实践课程,涵盖了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两个方面,是一门具有师范教育特色的综合性实践课程,也是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对师范生了解社会、认识自我、提高专业技能有着重要意义。教育实践课程不仅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变为实际操作能力,还能协助学生从职前教师顺利过渡到职后专业教师,从而缩短他们入职后的适应时间。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应成为学前儿童保健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两个重要环节。
(三)加强学前教育专业校本课程建设
高等职业学院的教师依据学校环境和专业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旨在完善传统教学,增强学前教育课程的完整性。教材作为课程和教学活动的基础,其设计和学生的自学及合作都紧密围绕着这些材料。确定课程名称后,教师需参考教育政策和校园资源,创造性地编写校本教材,以此提升教学活动的质量。
通过参考图书和政策文档,可以对学校校本教材进行编辑。有关幼儿园课程标准的制定,为学校课程标准的制定提供了基础。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相关政策的解读,进一步将其贯彻到具体的教学内容中去。比如,《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中明确了“能力为重”,所以,老师们要深刻地认识到“能力为重”的内涵,并在具体的教材中体现出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在教学内容上,针对幼儿心理学、幼儿人际关系管理等课程进行设计;在职业能力上,老师们可以设计一些具有一定实践性的课程,如手工课、声乐课和舞蹈课;在实际操作中,老师可以将儿童的游戏活动的设计和引导融入到教材中,其中包含了一些特殊的观察和引导方式。
(四)优化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评价方式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学前教育学课程评价都是以老师为主导,主要承担评估计划的制订与执行。这样的评估方法是由老师来进行的,其效果很难真正地体现出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的能力。
基于“园校合作”理念下的学前教育课程评价主要是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形成性评价,即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教师依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方案,参照幼儿园视角下幼儿教师专业培养目标,对其进行的形成性评价。具体为课堂上的表现情况、小组活动情况、教育实践情况;二是总结性评价,即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学习结束,由教师依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方案,参照学校视角下幼儿教师专业培养目标,对其进行的总结性评价。具体为期末的理论测试情况、理论应用实践情况等。
结语
总而言之,通过基于“园校合作”理念下高职学前教育课程设置研究,形成以幼儿园和学校合作理念下,有助于培养高素质幼儿教师人才为目标,以全面学习、终身学习、又博又专为方向,以立足学校实际、满足社会需求为出发点的高职院校学前教育课程设置方案,从而提升学前教育质量,助力幼儿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宋彩虹.园校对接、工学结合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以上海市群益职业技术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为例[J].当代职业教育,2014,(9)
[2] 公燕萍.园校合作培养“双师型”教师面临的问题及对策--以幼高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为例[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9,(1).
[3] 张娟;杨莉君 审思与展望:OBE视角下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J].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22(2).
本文为河北省职业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课题“基于‘园校合作’理念下高职学前教育课程设置实践与研究”(课题编号:JZY23314)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