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贯通现状及助推机制研究

——基于L市部分农村地区的实地调查

徐得之 钟美婷 寿琳佩 黄奕琳
  
大海媒体号
2023年15期
杭州师范大学 浙江 杭州 310030

本文系杭州师范大学2023-2024学年“本科生创新能力提升工程”项目(项目编号:69)的研究成果

[摘要]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贯彻及经济的高速发展,农村生活水平持续增高,人民需求也随之增大,由此,农村地区物流行业拥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快递下乡、快递进村”成为畅通城乡经济循环、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工程。然而,目前农村“最后一公里”的贯通仍存在众多阻碍与矛盾。本文基于L市部分农村地区的田野调查,概括提炼出现存于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中的三大矛盾,即物流体制有待健全与村民生活需求提升的矛盾、物流基础设施落后与提质增效降本的矛盾、专业人才匮乏与农村物流信息化发展的矛盾,针对性提出健全农村物流体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重视专业人才培育等对策建议,以期打通L市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的痛难点,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进一步实施,有力提高农村地区人民的生活幸福感、获得感。

[关键词]乡村振兴;物流最后一公里;物流体制模式;基础设施;物流信息化;物流人才

一、引言

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是指物流下沉到乡镇至配送到村民手中的最后一环节。随着农村电商在推动经济发展、促进人才就业等方面的作用不断增加,这日益成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在我国,“三农”问题是关系国际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其重点在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的基础是经济振兴,农村电商能够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而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贯通是农村电商依靠的基础。2023年一号文件在加快发展现代乡村服务业部分明确指出要完善县乡村电子商务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

而与此同时,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对农村电商产业的制约作用日益显现。特别是在L市这样的山区农村地区,由于地理环境、交通条件、人口密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问题更加突出。因此,解决L市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问题对于推动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分析L市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问题的现状和原因,探讨其解决方案和发展趋势,以期推动丽水L市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问题的解决,促进当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L市农村物流尚存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农村物流体制有待健全与村民生活需求提升的矛盾

农村“最后一公里”物流体系不完善,主要表现为:其一,农村物流是低配版的城市物流配送,导致农村物流企业规章制度无法适应农村的生活特征;其二,农村物流涉及范围广,包括生活用品、生产资料以及农产品等,而不同产品的运输标准不同,受技术和成本的限制,无法让农村居民享受到应有的物流配送服务体验[1];其三,许多驿站由乡村小超市、卫生室、活动中心等自营为主,能与物流企业开展快递合作的自有资源极为有限,缺乏足够的资源支持,且分布散乱、难以进行高效的信息和资源共享。

囿于农村物流体制机制不够健全,导致配送成本过高,配送资源整合、配送区域规划,配送线路设计,配送时效等方面也缺乏统筹管理[2],从而导致村民线上消费与线下快递配送体验感较差等问题,制约了农村物流的发展。因此,如何进一步健全农村物流体制机制,创新物流配送模式,实现村民满意度提升成为打通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的关键之举。

(二)物流基础设施落后与提质增效降本的矛盾

与城市的基础设施水平相比,现阶段L市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仍处于较低水平。当地农村多位于山区,道路修建难度较大,硬化道路村路通行数量远不及城市;物流网点缺乏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设备,农村网络信号也存在不稳定的现象。基础设施的滞后性制约了农村物流的规模化发展,导致农村物流配送服务效能低下,快递进出村存在各种现实性的困难和阻滞。

这些问题体现在:第一,需求分散,物流配送数量不稳定。现阶段农村老龄化程度较高,普通快递需求量相对较小,仅在节假日青年返乡时会出现快递数量增多现象。由于订单分散,配送企业难以形成规模效应,这导致了高昂的物流成本和低效率。第二,物流节点设置亟待完善,村一级的配送网点较少且分布零散。农村物流的配送大多止于乡镇,村民需赴镇上驿站拿取快递,快递到达村民手中还有相当距离。第三,物流配送成本较高、利润薄弱,快递公司不愿接手农村市场。

(三)专业人才匮乏与农村物流信息化发展的矛盾

L市农村物流近年来虽得到政府关注推动,但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却难以满足农村物流信息化发展的需求。大量的人才缺口、尤其是高素质人才匮乏,使农村物流信息化面临发展挑战。

首先,村民结构不合理。据调查显示,L市乡村网点经营者中的青年参与度较低,大部分为中老年人,对物流信息化技术接受能力有限,存在“数字鸿沟”难题。其次,专业化程度欠缺。当地农村物流驿站从业人员多为兼职,且年龄集中于60-65岁,仅简单了解出入库流程便上手,未曾接受物流知识和技能的系统培训,对现代物流操作流程、技术标准等不甚了解,对信息化物流签收、仓储、配送等方式更是难以适应。最后,物流驿站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部分驿站尝试使用智能设备,但未能实现自主取件,仍由工作人员手动出库。更多情况则是由小卖部、便利店作为快递代收点,信息化水平较低,缺乏统一性和规划性,快递处理效率低下,包裹赔偿责任划分不明确,快递破损、丢失等情况时有发生,降低了村民网上消费欲望。

三、治理思路与对策

(一)健全农村物流体制机制,创新物流配送模式

地方政府应持续推进三级寄递物流体系建设,积极助力“快递进村”与“农产品进城”,明确农村物流体系建设主管部门,统一协调推进农村物流业整体发展,强化职能部门责任分工,形成组织有序、权责明确、协调配合的制度化常态化协调联动工作机制,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强劲动能。

此外,农村物流在村镇之间之所以不通畅,究其根源是配送成本高。而农村消费者对于物流配送的期望愈来愈高,物流企业也迫切渴望降低农村物流配送的成本,以开拓更大面积的农村消费市场。在数字乡村建设背景之下,构建农村物流信息交互平台,创建农村众包物流配送模式,充分利用农村地区的过剩人力资源完成配送任务并获得一定的收益,是疏通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难题的新途径。在众包物流平台的助力下,整合县乡村级物流网点,实现业务信息共享,并利用平台发布寄送任务,利用闲散人力交通资源承接平台任务。这一模式打破了原先货物只能到达乡镇的限制,扩大了农村物流的覆盖面,最大限度地利用农村闲置的人力资源,提高了配送效率。

(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提质增效降本要求

农村物流的规模化发展及“最后一公里”物流配送体系的形成,离不开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支撑和保障,当地政府应不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保障交通、水利、网络等设施的完善配置。首先,在交通基础设施层面,要将“四好”农村道路建设的方针政策落到实处,建设高质量高品质的道路网络,实现农村硬化道路村村通,使其能高效满足物流运输需求。其次,对于物流网络节点的建设,应立足于城乡网络的联通衔接,基于共同配送的物流配送体系,构建县级网络仓配服务中心、乡级分拨服务中心和村级配送站点,形成县乡村三级结构体系,并引入顺丰、菜鸟等辐射区域广泛的物流企业进驻,整合县域快递物流资源,推进县乡村快递共同配送。同时,农村物流发展也需要强大的信息网络作为支撑,为此,应加快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完善5G通信网络,为物流配送的资源共享、品质追踪等提供技术支持,形成农村物流智慧化发展格局。

(三)重视物流人才培育,满足农村物流智慧化发展要求

政府部门首先应基于地区现状,制定人才引进与培育的系列优惠政策,如建立返乡人才创业补贴与奖励政策等,吸引农村外出青年和大学生返乡创业就业,不断优化农村地区的职业环境,使更多在物流管理及网络技能方面有突出优势的专业人才选择到当地农村的广阔天地发展事业,助力农村物流发展,缩短城乡“数字鸿沟”。其次,当地政府和物流企业可与高校经常性地开展校企合作,通过产教融合来引进复合型、高素质的物流人才,同时邀请专家学者进行宣讲或定期让教师下沉到农村物流企业指导业务,将先进的理念渗透到农村物流实际发展中,农村物流企业也应定期开展信息化物流技能培训班,提升农村基层物流从业人员的相关物流基本技能和信息化操作技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四)引入先进智能技术,有效提升配送效率

推动物流信息化是提升物流管理水平的关键。通过引入先进的物流信息系统,可实现货物的实时追踪和智能调度,这种信息化手段能够提供准确、及时的数据支持,帮助物流公司更好地掌握货物的流动状态,预测和应对可能出现的物流瓶颈。同时,智能化的调度系统可以根据实时的物流信息,自动调整配送路线和时间,从而提高物流管理的精准性和效率。此外,物流信息化还可以促进供应链各环节的信息共享和协同运作,进一步提升物流的整体效能。

推动物流智能化包括引入无人配送、智能快递柜等先进技术。无人配送技术可以大大提升配送效率,减少人力资源的浪费。通过无人驾驶车辆或无人机进行配送,不仅可以覆盖更广的服务范围,而且可以实现24小时不间断配送,极大地提升了配送效率。而智能快递柜则可以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配送问题,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随时取件,避免了因人不在家而导致的配送失败的问题,显著提高了服务质量。

四、结语

在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农村发展迎来崭新历史机遇,这意味着政府将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将更多资源调配到农村地区,助推农村地区基础设施、配套设备和技术人才状况的完善,我国乡村物流有望迎来建设高潮。基于此背景,通过对L市部分农村地区深入调查,分析其现状,发现目前存在农村物流体制有待健全与村民生活需求提升、物流基础设施落后与提质增效降本、专业人才匮乏与农村物流智慧化发展等制约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畅通发展的矛盾,针对性提出健全农村物流体制、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视物流人才培育等治理对策,助力L市持续畅通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释放乡村发展潜力!

参考文献

[1] 农村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问题研究——以绍兴市越城区金溪村为例. 王梦瑶.农村经济与科技,2023(09).

[2] 资葵,蒋立波,李朝阳.数字乡村背景下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问题及对策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23,45(10):63-65+82.

[3] 陈勇.大学生返乡创业与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J].农业经济,2022(8):131-132

[4] 王渊博,周树军.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互联网信息服务平台研究[J].现代电子技术,2018,41(22):34-37+41.

[5] 李玲.“互联网+物流”支持农村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效能提升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21(06):92-95.

[6] 张晓林.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村物流发展路径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9,41(04):46-51.

[7] 黎红梅,周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高效物流体系构建分析[J].理论探讨,2021(03):139-144.DOI:10.16354/j.cnki.23-1013/d.2021.03.020.

[8] 蓝海涛,周振.我国“互联网+农村经济”发展现状与政策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18(07):31-38+65.DOI:10.19709/j.cnki.11-3199/f.2018.07.009.

[9] 马萌.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智慧物流建设研究[J].农业经济,2022(03):133-135.

[10] 于倩颖,相成久,邱学林.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农村物流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22(10):141-142.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