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乡村振兴背景下渝东南民族特色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吴倩
  
大海媒体号
2023年17期
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41

作者简介:吴倩(1998-),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经济、民族地区旅游与生态经济。

基金项目:西南民族大学2022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2022SYJSCX40)。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与民族特色文化产业之间体现为互动共促的双向关系,二者协同发展促进渝东南民族地区的高质量发展。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渝东南地区民族特色文化产业面临着发展规模较小且不均衡、文化娱乐消费不足且形式单一、文化产品过度商业化且缺乏创新等诸多问题,需要始终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通过体现特色文化产业的“民族性”、突出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优势、加强文旅融合、提升乡村旅游创意、创新文化产品类型的发展路径来推动渝东南民族特色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渝东南民族地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1.引言

1.1研究背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复兴乡村社会经济的良方与良策,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与总纲领。在乡村振兴中,文化振兴是非常关键的一环,文化及其相关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在文化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为顺应时代变化的要求,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如何推动民族地区特色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成为人们重点关注的问题。

1.2研究现状

关于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相关研究,主要从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特征、融合创新、市场体系等方面展开论述。范周和祁吟墨(2019)以“高质量发展”为切入点,分别从供给与需求,现代与传统,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个性创新与协调发展等角度,探讨了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策略与建议。张学勤(2019)从“文化+”的含义出发,从三个方面展开:博物馆文创的突破,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城市的文化空间的扩展,对文化产业产品与商业模式创新进行探讨。郑自立(2018)认为,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是指文化产业发展的质量,这主要表现为:文化产业的创新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产业结构与区域布局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品质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其经济地位和社会效益得到了提升。

2.乡村振兴背景下渝东南民族特色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状与困境

2.1乡村特色文化娱乐消费不足,供给模式单一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特色文化产业,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为重点,然而,少数民族地区农民对文化产品与服务的消费能力十分有限,这也就造成了市场需求的不充分,使得文化产业没有足够的动力将产品和服务输送到民族地区农村市场。与此同时,旅游产品种类较少,未充分发掘出民族文化的内涵,其文化品位较低,在具体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少数民族的人文风情没有得到充分地反映,只是走马观花地观光游览,缺乏互动性和体验性。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缺乏有效的消费激励机制,缺乏有效的供给方式,直接影响了其产品与服务的品质,从而制约渝东南民族地区特色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2.2文化产品缺乏创新、层次不高,吸引力较弱

渝东南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文学、舞蹈、建筑、手工艺和宗教信仰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这些都是我国少数民族的特色。对已有的民族文化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已成为当前文化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国家不断对民族文化的重视和保护,渝东南民族地区各政府、文化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也都作了规划和开发,立足于民族聚居区,重点发展旅游产品,以吸引周边和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但总体来说,旅游产品的档次不高,市场竞争能力不强,旅游产品的种类比较单一,传统的民俗歌舞表演很难发展出自身的特色竞争力,从而制约渝东南民族地区特色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2.3文化产业起步晚,内部发展不均衡、不充分

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业起步较晚,发展的特色文化产业比较落后,管理方式也比较简单,因此,许多地方的乡村旅游还处在发展的不均衡和不充分的阶段,并且还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有部分民族地区的乡村旅游还属于农民自发行为,观念短视,缺少长远计划;很多乡村旅游企业依然是以个人和家庭为主体的小规模企业,组织松散、管理粗放、运营模式落后,人才、资金严重短缺,整体处于“小、散、乱”状态(杨慧莲等,2018),难以有效整合民族特色文化旅游资源,从而制约渝东南民族地区特色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3.乡村振兴战略与民族特色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互动共促机制

3.1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为民族特色文化资源的有效开发提供有力保障

伴随着一系列政策的实施,作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关键部分,乡村振兴战略势必会给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系统的健全带来更多机遇,进而为合理、高效地开发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资源创造了更好的外部环境。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第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提供了契机。在国家政策的驱动下,依靠着持续便利的交通网络、逐步完善的公共服务和持续集聚的人才效应,可以对特色文化资源进行高效的配置,对业态进行系统性地整合,实现产业贯通、城乡融合、共享发展。

3.2民族特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对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提供战略支撑

保护和利用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资源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一项重要内容,这对于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对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和利用,能够为乡村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产业支撑,相关产业的发展必然会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在此基础上,加强新时期乡村建设的软实力,提升人民的文化素质,改善农村人文环境,完善基层文化制度,充分发挥乡镇的集聚作用和辐射作用,促进新型城镇化进程。

3.3乡村振兴战略、文化产业协同发展促进民族地区的高质量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我们国家的经济从高速度发展到高质量发展,民族地区也将高质量发展摆在了优先位置。乡村振兴战略与新发展理念的有机结合是实现民族地区经济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更多地关注创新和创造,文化产品的可持续发展,文化产品的共享。乡村振兴战略与文化产业在发展理念与思路上有着很高的相似性,因此二者可以“互借东风”一同发展。同时,站在发展的目标上,这两者都是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二者的耦合发展有利于推动民族地区的高质量发展,让民族地区群众分享到经济发展的成果。

4.渝东南民族特色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

4.1充分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发挥特色文化产业的“民族性”

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是文化。民族地区文化资源的独特性是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大资源优势,渝东南民族地区应发挥民间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美术等特有的文化资源优势,推动特色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文化企业的产业化运作,将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资源转变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在高质量发展的同时,继承和保存了民族特色文化。

4.2提升乡村旅游创意,突出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优势

“文化产业是一种诞生于特定地理区域的行业,虽然互联网已经打破了产业发展的地域边界,但是,文化产业仍然打上了鲜明的地域性印记。在当前同质化现象日益普遍的情况下,民族特色文化恰恰赋予了文化特有的内涵和意义,使文化产业具有更强的竞争力(丁立磊,2019)。”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最好的办法就是充分利用民族地区在文化、资源和区位上的独特优势,坚持民族地区的特点,防止文化错位。

4.3创新文化产品类型,打造竞争力一流的产品

首先,在“体验经济”理念的指导下,对当地民俗、自然生态、宗教文明等进行深度挖掘,开发出具有较强参与性的民族文化产品;其次,要大力推进“文化+”,推动文化产业和社会各个方面的交叉融合,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最后,要坚持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将民族独有文化符号添加到食、住、行、游、购、娱等各个领域,对当地的美食产品和手工艺品进行规范化的生产,做到既要继承又要发展,要加强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使之成为具有生命力、竞争性的民族文化产品。

参考文献

[1]范周,祁吟墨.深度融合,守正创新:助推新时代中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J].出版广角,2019(09):6-10.

[2]张学勤.“文化+”,融合创新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J].出版广角,2019(09):21-24.

[3]郑自立.文化科技融合助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机理与策略[J].当代经济管理,2019,41(02):53-59.

[4]丁立磊,张学敏.以融合创新助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J].人民论坛,2019(35):140-141

[5]杨慧莲,韩旭东,李艳,郑风田.“小、散、乱”的农村如何实现乡村振兴?——基于贵州省六盘水市舍烹村案例[J].中国软科学,2018(11):148-162.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