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临床医学“5+3”教医研一体化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构建与探索

董海影 郭科东 肖梦祺 曹婷 窦薇 杨帆 艾中伟 吴雪 胡南 通讯作者
  
大海媒体号
2023年17期
齐齐哈尔医学院 齐齐哈尔市 161003

摘要:“5+3”教医研一体化人才培养不仅能实现临床医学教育各阶段衔接的密切性,同时也能使临床医学学生尽早接触专业实践,提高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发挥“5+3”教医研一体化人才培养在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实施效果,本文从理论教学、实验锻炼、病例分析、知识强化四个角度入手,将“5+3”教医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与TECK教学模式相结合,促进医学人才培养水平提升。

关键词:临床医学;教医研一体化;人才培养

前言:“5+3”教医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能使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及时了解、探索全新的医学技术与医疗方法,拓宽专业视野、提高专业水平,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创新临床医学“5+3”教医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各所院校依据现有教学特色与课程建设特色建立,同时也需要对标当下我国乃至全世界医学理论水平及医疗技术水平,确保学生在参与专业学习时也能全面提高科研能力、充实知识储备、提高实践水平。

一、理论教学:明确培养目标,整合培养方案

“5+3”教医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需要突出“一体化”的延续性与完整性,要在细化人才培养目标、创新教学手段、完善课程资源建设的基础上,建立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从理论教学的角度来看,创新“5+3”教医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在明确整体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细化理论教学任务,以此为基础整合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具体工作方式有以下几点:

第一,规划课程目标。医学院校应以临床医学发展规律及学校实践,借鉴优秀理论教学经验,重点突出对学生专业能力、创新意识等素养的培养,将临床医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纳入其中,以培养具备扎实专业素养和理论基础的优秀临床医师。第二,创新理论课程方案。医学院校应建立多部分、全方位的联动教育机制,建立“5+3”教医研一体化人才培养工作小组,确保教学目标落实于理论教学实践之中[1]。医学院校要整合本科与硕士阶段的理论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案,做好规培与研究生教育的顺利衔接,彻底改变传统的理论教导模式,建立全面、立体的理论教学模式。

二、实验锻炼:拓展第二课堂,组织科研活动

实验锻炼是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与学习兴趣的主要方式,合理的实验锻炼模式能促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新知。对此,在“5+3”教医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下,要进一步拓宽第二课堂涉及范围,组织学生广泛参与科研实践活动,激活临床医学生的科研热情。一方面,医学院校可以建立第二课堂,邀请行业专业及优秀校友进入校园进行讲座,向临床医学生分享现有理论成果与技术成果,充实学生的知识储备,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另一方面,第二课堂的实践与拓展也需要临床医学专业教师的合理引导,以免第二课堂流于形式。例如,在外科诊断病理学课程教学中,设置类似于岗前培训的科研轮训项目,使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学习外科诊断病理学的科研思路与研究技巧,从而提高学生对医学研究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医学素养与科研能力。

三、病例分析:建立CBL教学模式,培养临床思维

经典临床病例分析是“5+3”教医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支柱环节,也是联系理论、实验与科研的桥梁。医学院校应针对不同阶段的学习需求采用特定的教学方法,以达成特定的教学目标[2]。

一是在大一~大三的初期阶段,应以理论知识为主、病例分析为辅,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临床医学各课程知识的系统认知。在中期临床医学理论知识难度加大,此时开始加入典型临床病理分析,将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拓宽学生的学习思路。以CBL教学模式为主,搭建模拟情境,由教师带领学生全面分析案例经过,总结核心经验。二是大四阶段以基础的临床实习为主。因此此时的CBL教学应根据学生的临床实习过程与节奏调整。三是在大五阶段,此时学生正式进入临床实习工作与毕业考核,学生学习与工作压力较重,应适当减少CBL教学模式的应用频率,将案例分析作为教学辅助。四是在研究生阶段,根据学生个人研究方向,缩短CBL教学模式的应用频率,保障学生的科研时间与实践时间。

四、知识强化:健全课程评价,增加鼓励措施

“5+3”教医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在本科阶段侧重于理论框架建构,以科研与实验为辅,研究生阶段则以实践与科研为主,理论为辅。要想在全阶段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与理解能力,就需要建立健全临床医学各课程的评价体系,避免过分强化评价的筛选功能,而是以评价结果反馈教学过程,将学生自学能力、医学思维、批判思维培养置于首要位置,从不同科室的角度入手,结合案例分析与科研实验,促进考核模式的多元化[3]。例如,以各科室的经典病例为参考,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实时观察学生的交流过程,判断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思维发散的能力。

结论:以TECK教学模式为辅助,创新临床医学5+3”教医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将理论教学、实验探究、病例分析与科研工作集于一体。借助经验临床病理,结合现有文献资料,以此辅助学生展开相关课题研究,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医学思维,同样也能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和科研能力,将理论知识熟练应用于实践与科研之中。

参考文献:

[1]李少军, 邹云锋, 区仕燕, 南阿若, 黄晓薇, 农清清, 覃健, 姜岳明. “5+3”模式下临床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改革现状[J]. 基础医学教育, 2023, 25 (07): 642-645.

[2]刘必旺, 郝慧琴, 张岩波, 张桓虎, 何丽清, 李培硕, 刘星. “5+3”一体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教学改革研究[J].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 23 (06): 610-613+617.

[3]姜泓伯, 宋安琪, 杨扬, 牛启超. 5+3一体化临床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的研究[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 20 (15): 162-164.

本文系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重点课题(项目编号GJB1422448)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