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高校毕业生“考公考编热”成因分析与对策探究
摘要:就业乃民生之本,党的二十大以来,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极为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政治、国民经济、社会等各方各面,是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一环。而近些年呈现出的“考公热”“考编热”引人注目,虽然政府吸纳了优秀人才,但也存在盲目跟风、就业信心不足、就业指导缺位等问题。本文聚焦大学生群体,探索“考公考编热”现象背后的诱因,并提出相关的“降温”对策。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考公考编热”;原因
2024年国考共有303.3万人通过了各用人单位的资格审查,岗位平均竞争比为77:1,同2023年国考报名过审人数相比,报名人数增加了四十余万人次,首次突破300万人。根据麦可斯发布的2023版就业蓝皮书可知,本科生脱产备考编制与公务员的比例五年翻番,根据智联招聘公布的《2023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的数据显示,2023届毕业生选择去往稳定单位就业的比例达到57.6%,同比增长7.2个百分点,这意味着高校毕业生寻找一份稳定工作的意愿进一步提升。清华大学职业发展中心数据显示,清华大学毕业生进入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学生比例2019-2021年三年间的比例逐年上升,2019年为19.7%,2021年达到30.3%,这意味着“体制内”逐渐成为疫情期间的避风港。本文致力于探索高校毕业生“考公考编热”的原因与对策探析,分析如下。
1.高校毕业生“考公考编热”现象的成因分析
1.1高校毕业生盲目跟风
高校毕业生对个人就业方向和职业规划没有明确目标,盲目从众。在大学阶段没有提早对个人职业发展进行规划,最后毕业找工作时随大流。公务员招录对非名校学生而言,提供了进入体制的机会,各专业背景备考差异不大,往往身边人报名会跟随式报考。此外,公务员招录与企业招录有所不同,前者只要满足岗位条件便可参试,而后者还会根据学生成绩、实习经历、证书等多方面进行考量。
1.2就业指导教育未能与时俱进
当下大学生为00后群体,习惯从抖音、微博、微信等平台获取信息,而这些平台毕竟不是专业招聘平台。毕业生对专业招聘平台知之甚少,也不知该针对性的关注哪些公众号,导致信息无法准确抵达目标群体。这从侧面反映出高校就业指导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手段单一,就业指导效果不明显,课程建设有待提升,对招聘会宣讲力度不够,国家相关就业举措没有普遍传递到学生群体,这就造成了学生对就业信息接收片面化。
1.3“后疫情时代”累积下的就业信心不足
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造成冲击,众多创业者、个体经营者倒闭歇业,民企私企迎来裁员潮,换工作难度增大,招聘企业减少,而体制内的旱涝保收让人们产生一定的安全感。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教育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预计2023年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同2020年比会增长32.5%,就业竞争白热化,就业压力严峻。
1.4求稳心态趋于规避风险
新就业形态近些年虽创造了大量岗位,例如云客服、人工智能标注师等,但新就业形态面临不确定性,最为明显的问题便是职业伤害缺乏保障制度。根据麦可斯发布的2023版就业蓝皮书可知,自主创业人群面临不断增加的生存挑战问题,2019选择自主创业的本科毕业生,大多于3年内创业失败,坚持创业的人员比例少于四成。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毕业生趋于规避不确定性风险。
1.5体制内压力相对小、福利待遇相对高
麦可斯发布的2023版就业蓝皮书显示,2022年毕业的本科毕业生、高职院校毕业生在政府机构、事业单位就业满意度高达82%和78%,而在民企、私企的就业满意度仅为74%和73%。体制内同企业相比,工作强度和工作压力相对较小,对于抗压能力差的群体包容性更强。从工资待遇来看,以2022年河北省为例,河北省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省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90745元,而全省城镇私营单位平均工资为48494元,可见体制内工资待遇更高。从社保公积金来看,体制内更加完善,个别单位还会有职业年金,而体制外多数企业无法保证五险一金。
2.高校毕业生“考公考编热”现象的应对策略
2.1实现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全程贯通
高校作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主阵地之一,要想解决国家始终关注的毕业生就业问题,就要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深入企业,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变化,把准命脉与时俱进,准确了解企业对各专业毕业生的招聘条件,从而有针对性的将专业教育同职业教育全程贯通,在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有针对性的进行证书考取、升学规划、实习求职指引、职业素养形成等各项指导。
2.2完善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
在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上下功夫。一方面要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建设质量,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了解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对各专业学生的能力要求,了解不同岗位之间对员工的能力素质要求,有针对性的调整专业课程,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结合院校特色、专业特点,提供毕业生的就业参考,使得大学生对个人就业方向和学习规划、职业规划有清晰计划。
2.3针对学生群体特点与时俱进
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投放课程信息和就业信息,覆盖学生常用的平台,告知学生关注哪些账号和渠道,形成更精准的就业服务指导。重视招聘会宣讲,对参与招聘会的企业进行初步分类,提供给学生更为清晰的选择方向。向学生传达国家相关就业举措,例如各省市的人才绿卡申领和政策、创业资金扶持政策、“三支一扶”就业政策等内容,有助于学生拓宽选择渠道。
2.4提供“体制外”多元化就业选择
毕业生追捧考公考编,反映了就业市场缺乏活力,毕业生更倾向于选择安稳、低挑战性的体制内就业机会。若想实现“考公考编热”的真正“降温”,就需要在根本上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难的问题,为毕业生提供“体制外”的多元化的就业选择。例如创业政策和资金扶持,企业人才引进政策的出台与落实,中小微企业就业政府补贴,企业对员工社保公积金的足额按时缴纳等。此外,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影响入手,转变就业思路,开阔就业视野。
参考文献:
[1]叶忱,陈镇新.后疫情时期大学生就业现状与精准服务指导路径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23,44(21):98-99.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21.033.
[2]李桃,李娟.高职毕业生慢就业现象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黑龙江科学,2023,14(17):73-75+79.
[3]陈利霞.Z世代大学生“慢就业”成因分析与对策探究——以地方工科院校山东省J大学为例[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23(05):74-80.DOI:10.20012/j.cnki.ISSN1008-8539.2023.05.012.
[4]刘嘉欣,王莘莘.“考编热”下,创业的年轻人怎么样了?[J].协商论坛,2022(12):40-43.
[5]张燕.“求稳”催生“考公热”[J].中国经济周刊,2022(11):19-22.
[6]王怀月.应届毕业生考公热的社保原因探析[J].劳动保障世界,2019(26):24-25.
[7]陆惠君,黎欣雨.大学生“考公热”现象的成因及引导路径探讨[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9,29(0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