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2035年远景目标与网络舆论对当代大学生婚育观的双重影响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35年远景目标与时下网络舆论对当代大学生婚育观的拉扯调查研究”(编号:202310352005)
【作者简介】邹梦茹(2002.03-),女,汉,江西宜春人,丽水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21级本科生。
应羽茜(2003.04-),女,汉,浙江台州人,丽水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21级本科生
魏乐怡(2002.09-),女,汉,浙江杭州人,丽水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21级本科生
杨家梦(2003.01-),女,布依族,浙江宁波人,丽水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21级本科生
俞雯雯(2002.10-),女,汉,浙江金华人,丽水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21级本科生
摘要:本研究关注当代大学生的婚育观念及其对2035年远景目标,特别是“适度生育水平”的影响。鉴于大学生是婚育的主力军,其婚恋观和生育观的塑造至关重要。本文采用调查和访谈的方法,深入探讨了大学生在婚姻与生育决策中的摇摆不定现象,并揭示了其中一个关键因素——网络舆论对婚育观念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党和国家的正向引导对大学生的婚育观有积极影响,而网络舆论则可能产生反向影响。基于这些发现,本文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婚育观念;网络舆论;适度生育水平;远景目标;婚姻决策;生育决策;对策建议
一、2035年远景目标中婚育相关内容
远景目标分别在规划《建议》第四十五章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以及第五十章保障妇女未成年人和残疾人基本权益当中,重点提到了婚育的相关内容。
远景目标分别在第四十五章: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以及第五十章:保障妇女未成年人和残疾人基本权益当中,重点提到了婚育的相关内容。尤其是男女平等、妇女全面发展、家庭建设、适度生育等关键词,以及如何向大学生阐释这些词。
第四十五章主要从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健全婴幼儿发展政策、完善养老服务体系三方面保障民生服务水平,以鼓励生育。第五十章首先从促进男女平等和妇女全面发展出发,针对社会关注度较高的性别歧视、男女对立问题进行了阐释,提出保障妇女经济、政治、就业方面的权益,以推动公平。再分别围绕未成年人权益、家庭建设、残疾人权益分别提出了提升未成年人关爱服务水平、加强家庭建设、提升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能力三个方面的政策。
二、当前大学生婚育观现状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代际的更替,中国的婚育模式已发生显著的变化,作为未来婚育的主体,大学生的婚育观是理解未来中国婚姻家庭变迁的基础。。当前,大学生婚育观念在网络舆论中成为一个热点话题。过去,大学生普遍更倾向于延后结婚和生育,追求个人发展和职业成就。然而,近年来,一些观点认为,年轻人的追求应该包括婚姻和生育,而不应该只局限于事业。这种转变引发了许多讨论和争论。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18-22岁的青年群体中,受教育程度在大学专科及以上者占比已达52.20% 。同时,作为成长于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时期的“Z世代”,他们的婚育观念也有其独特性。[李婷,郑叶昕,闫誉腾.中国的婚姻和生育去制度化了吗?——基于中国大学生婚育观调查的发现与讨论[J].妇女研究论丛,2022,(03):85-102.]基于Z世代大学生群体的调查,勾勒我国青年婚育意愿低迷图景为:婚育认知模糊化、婚育情感去情化、婚育意志脆弱化,从而导致婚育行为迟滞化。
通过分析由中国计划生育协会、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青年网络、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大学生婚育观念调查报告》,主要发现在生育观念方面,报告称,“婚姻和事业的稳定”成为最看重的生育必备条件,而“分娩疼痛”成为女性害怕生育的首位原因。
1.婚姻观念的变化
现代大学生对婚姻的看法更加开放和多元,不再将婚姻视为必然经历,而是更注重婚姻的质量和个人的幸福感。大部分大学生不再认为结婚是人生的必然经历,而是以追求精神和物质提升为婚姻的主要目标;结婚不再是性行为的前提,情感基础和事业稳定成为结婚必备条件;不依附于男性成为当代女性的标志,“先立业后成家”成为男女共同的追求;大部分大学生不再视离婚为羞耻。另外,觉得“教育孩子太难”、“向往丁克家庭幸福生活”的大学生占有相当比例,分别为35.7%和14.61%。这次调查表明,大学生群体与当前已婚群体的观念已经出现很大差别。这一观点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首先,随着社会的发展,个人主义思潮逐渐兴起,个人追求幸福和满足感的意识增强。其次,婚姻观念的变迁也反映了社会对于婚姻角色的重新定义,婚姻不再是唯一的人生目标,而是个人生活中的一部分。
2.生育意愿的降低
观点:大学生的生育意愿普遍较低,很多人认为生育会对个人生活和事业发展造成压力。
原因:生育意愿降低的原因主要包括经济压力、职业发展压力以及对子女教育质量的担忧等。随着生活成本的增加和就业竞争的加剧,大学生对于生育的顾虑也在增加。
数据支撑:根据一项针对大学生的生育意愿调查,超过六成的大学生表示在考虑生育时会担心经济压力和职业发展受到影响。这一数据来源于国内某知名调研机构的报告。
3.婚育观的地区与性别差异
观点:不同地区和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婚育观上存在明显差异。
原因:地区差异主要受到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和社会习俗等因素的影响。性别差异则与女性在家庭和职场中的角色定位有关,女性往往面临更多的生育压力和职业挑战。
数据支撑:一项跨地区的调查显示,东部沿海地区的大学生婚育观念相对开放,而西部地区的大学生则更加传统。同时,女性大学生在生育方面的顾虑明显多于男性大学生。这些数据来源于多个地方高校的联合调研项目。
4.政策对婚育观的影响
生育政策对生育意愿的影响极弱,就业支持性政策更受期待,三孩政策对大学生生育意愿影响有限,四成(41.99%)大学生表示不会因政策改变生育意愿,因为政策出台而增强生育意愿的仅有8.26%。另外,近四成(38.68%)对三孩政策不清楚,说明政策宣传还需要加强。这带来的启示主要有,青年人婚育观正走向“自主选择”,强调自我情感和精神满足;“未婚同居”高接受度和“非婚生育”低接受度并存,成为生育率走低的潜在风险;青年人对婚育的期待受制于双方情感稳定及事业稳定,重点要缓解婚育与事业的冲突;政策设计需遵循青年人的婚育观变化,特别关注女性视角的需求。生育政策对大学生婚育观的影响有限,而就业支持性政策更受期待。随着生育政策的调整,大学生对于生育的顾虑并没有显著减少。相反,他们对于就业政策的关注度更高,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未来发展和生活质量。
支撑:一项针对大学生对政策的关注度的调查显示,仅有不到一成的大学生表示生育政策会改变他们的生育意愿,而超过一半的大学生表示更加关注就业支持性政策。这一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的相关调研。
当代大学生对于未来的婚恋关系,在意的不仅仅是双方是否真心相爱,同时也注重经济考量。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心理学系教授喻丰长期致力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他认为,大学生的这种婚恋观既包含了对理想化的向往,也基于现实情境,这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冲突。这种冲突受到网络、影视、媒体以及替代经验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一方面,大众媒介和影视作品中传达的婚恋观念,无形中影响了大学生的婚恋观;另一方面,父母、朋友等提供的案例,使大学生更倾向于以个别实例而非社会整体作为塑造自身恋爱观的主要依据。从心理学角度看,一旦信念形成,人们往往会寻找支持它的证据,而容易忽视反对它的理由。
在网络上,一些人支持大学生延后婚育,认为这样可以专注于学业和个人发展,增加自身竞争力。他们强调,结婚和生育是一个重要的决定,需要考虑清楚,不应该因为外界压力而盲目跟风。另一方面,也有人提倡早婚早育,认为年轻时期更适合生育,对子女的成长和家庭的稳定有积极影响。
这一议题也反映在大学校园中,学生对于婚姻和生育的态度各异。一些学生认为大学是追求知识和发展个人能力的重要阶段,应该在毕业后再考虑结婚和生育;而另一些学生则认为大学期间就是认识伴侣、规划未来的好时机,可以早早开始婚姻生活。
总的来说,大学生婚育观念的网络舆论和风向仍在不断变化之中。大学生婚育观的观点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文化、经济和个人等方面。这些观点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需要我们从多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无论支持延后或早日婚育,重要的是每个人能够根据自己的情况和需求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而非被外部舆论左右。这一议题需要综合考虑个人发展、家庭关系、社会压力等多方面因素,以更加理性和客观的态度来看待大学生婚育观念。
三、影响大学生婚育的主要因素
(一)政府相关政策
婚育观念作为构成生育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核心是意愿。婚育观念受到经济、文化和社会条件的多重影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婚育观念不断发展转变。同时,不同时期的婚育观念也受到当时政策的影响。反之,婚育观念的变化也影响着婚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婚育观念的变化直接导致了婚育行为随之变化,婚育行为变化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从过去早生多生、重男轻女到现在男女平等、自愿不育的情况。婚育行为的不合理会造成人口老龄化、人口红利不断减少、制约经济发展、婚姻市场失衡和家庭结构变化等问题。大学生的婚育观念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政府相关政策的影响,当代大学生是21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婚育主力军,他们的婚恋观、生育观,直接影响着2035远景目标,尤其是“适度生育水平”目标的实现。
国家结合实际,出台越来越完备、具有人情味的婚育鼓励政策,具有优待性和吸引力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以2035远景目标来缓解大学生的婚育焦虑,增加大学生群体的幸福感以及满足感,有利于解决我国目前生育率下降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困境。
(二)网络舆论影响
当代大学生在婚与不婚、生与不生的问题上摇摆不定有多种原因,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他们日常接触的关于婚育问题的网络舆论。
当前,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声音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容忽视的社情民意和舆论导向。关于婚育观的话题成为近几年的讨论热点,学科理论、新观点层出不穷。网络舆情对社会婚育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网络舆情反映了当前社会一定的婚育问题并广泛传播,具有一定的导向性。青年生育焦虑受到网络“群体极化效应”的影响,关于婚育问题的网络舆论集中汇聚后,网民的态度会更趋向极端。二是网络舆论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人们了解国家婚育政策和婚育服务信息的渠道。网络对人们的生育意愿具有正面的影响,网络舆论能帮助人们方便地获得各种与生育有关的信息,激发和增强生育的愿望。
网络舆论具有隐匿性和导向性。当代大学生作为“网络原住民”,在虚拟世界里常常在“参与者”和“旁观者”之间切换角色。在婚育方面,大部分的大学生还处于婚育问题的“懵懂”阶段,大多充当“旁观者”的角色。网络的匿名性,使得人们不再对现实中婚育问题闭口不谈,而是选择在网络上大胆地表达出来,渴望引起共鸣,甚至希望将隐匿的个人观点转向“主流”,从而扭转网络舆论走向。
信息时代,大学生婚育观受到社会新闻以及影视作品等潜移默化的影响,存在政策与舆论相博弈的特征。这种“博弈”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一方面,受当前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影响,大学生普遍表现出对婚姻的强烈恐惧以及对自身经济能力的不自信。另一方面,国家美好蓝图的描绘,又增加了大学生婚育的信心。总体而言,当前大学生的婚恋价值取向的主流是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符合社会主义倡导的婚恋价值观的主流导向的,同时,也是摇摆不定的,并会随着年纪的增加而改变。
四、应对办法与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国家层面:多策并用,提供完备的政策支持。
一是构建更完善的产假制度,尤其是加强社会监督体系、男性陪产保障措施等。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家庭、工作与性别平等的认识日益深化。产假制度作为保障女性员工权益、促进性别平等的重要手段,其完善与改革显得尤为迫切。工作上的生育保障有助于加强大学生对未来的生活信心和期待。在加强社会监督体系方面,企业和机构应公开其产假政策,包括产假时长、福利待遇等,以便员工和社会各界进行监督;成立专门的投诉渠道,接受员工和社会公众对于产假制度执行情况的投诉,并及时予以处理和回应;鼓励媒体对产假制度进行报道,揭露存在的问题,引导社会舆论关注女性权益等。
二是建立更完整的生育公共服务体系。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生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已经成为当下不可忽视的重要议题。一个完善的生育公共服务体系,不仅能够为家庭提供全方位的生育支持,增强大学生婚育意愿,还能够有效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二)高校层面:多措并举,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育观。
一是开展丰富第二课堂活动,如家庭婚育法讲座、同伴教育活动等,引导其树立健康良好的婚育观。二是将理性的婚育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思政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等,帮助大学生普及专业婚育知识,形成积极健康的婚育观。三是支持家政学等相关高校专业的发展。重点解决当今家政行业欠规范、从业人员素质整体不高的问题,使家政行业规范化、标准化。
在当今社会,随着人们思想的日益开放和多元化,婚育观念也在不断变化。为了引导年轻人树立正确的婚育观,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首先,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至关重要。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提供知识,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年轻人的观念。例如,家庭婚育法讲座可以普及婚姻和生育相关的法律知识,帮助年轻人了解自己在婚姻和生育中的权利和义务。同时,同伴教育活动则通过同龄人之间的互动和分享,促进彼此之间的理解和认同,形成健康积极的婚育观。
将理性的婚育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思政课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等渠道,我们可以系统地传授专业婚育知识,帮助大学生全面了解婚姻和生育的内涵和意义。同时,这些课程还能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婚育观,使他们在未来的婚姻和生育中能够做出明智的选择。支持家政学等相关高校专业的发展也是解决当前家政行业问题的重要途径。引导年轻人树立健康良好的婚育观需要我们采取多种措施。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将理性的婚育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以及支持家政学等相关高校专业的发展。
(三)社会层面:多管齐下,把握好社会舆情的导向。
一是社会主流媒体应在积极宣传健康向上的婚育观时,注意方式方法。主流媒体在进行宣传教育时应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增办婚恋疑惑解答栏目。二是相关部门把握好网络舆情的导向。合理引导、规范公众号、影视节目、综艺节目等媒体传播内容,对于恶意炒作婚育观的媒体,管理部门应予以批评、纠正。三是营造良好社会风气,加强对婚嫁陋习、天价彩礼等不良社会风气的抵制,提倡适龄婚育、适度养育和简约内涵式婚礼。
婚育观的塑造与传播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一方面,社会主流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主渠道,承担着重要的责任与使命。在积极宣传健康向上的婚育观时,主流媒体必须审慎选择方式方法,确保信息的有效传递与正面引导。对于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主流媒体更应注重采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增办婚恋疑惑解答栏目,以此拉近与年轻受众的距离,引导他们理性看待婚恋问题,树立正确的婚育观念。
除了主流媒体的作用,相关部门在网络舆情的把握与引导方面同样不可或缺。网络空间的开放性与匿名性使得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但同时也伴随着诸多不确定性。因此,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公众号、影视节目、综艺节目等媒体传播内容的监管,确保其内容健康、积极,避免恶意炒作婚育观的现象出现。在塑造健康婚育观的过程中,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同样至关重要。面对婚嫁陋习、天价彩礼等不良社会风气,我们应坚决予以抵制。提倡适龄婚育、适度养育,以及简约内涵式婚礼。通过广泛宣传和实践,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婚姻的本质是情感的结合与家庭的和谐,而非物质的攀比与炫耀。通过合理的方式方法、有效的舆情引导和良好的社会风气营造,我们可以共同推动婚育观的健康发展,为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贡献力量。
五、本文研究的意义
本文只是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初步的描述,但仍然可以折射出以当代大学生为代表的中国青年在婚育意愿与观念上的一系列特点与变化。
(一)大学生低婚育意愿的主要原因是婚育阻力而非观念转变
既然婚烟和生育仍然是大学生最重要的人生选项,低迷的婚育意愿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感知的婚育阻力所导致的。例如,在抑制结婚因素的排序中,低欲望选项被排到了最后,而婚育成本和工作的竞争性压力成为被大学生提及最多的阻碍因素。高竞争与高压力也是抑制婚育意愿的重要因素。如果延续个体化的视角下,贝克及其合作者以风险社会的论述极其深刻地洞察了现代社会将应对风险的职责个体化的过程。叠加社会转型与高速现代化的进程,中国当代青年需要直面婚育的高成本,还承受着劳动力市场中教育、流动性与职业安排等结构性变动所加剧的社会竞争,因此,大学生低迷的婚育意愿事实上是风险社会下高成本与高竞争的一种外在显像。
(二)大学生的互联网圈层文化与婚育观的互构
与互联网的深度绑定以及圈层文化的兴起是中国青年的重要特点,本次调查显示,大学生的互联网使用时间与圈层文化的参与情况均与其婚育意愿呈现出显者的相关性,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本研究并未设计严格的因果推断,那些在现实世界中更消极、感受到压力更大的青年会更有可能沉迷于互联网以及网络亚文化。然而依然不可否认互联网对青年价值观有重要的塑造作用。
以上结论为寻找解决大学生婚育观困境的可行方法提供了重要依据,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上,从大学生婚恋观的视角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供新路径,拓宽思想政治教育“团结人民完成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重要地位的研究思路;在传播学的研究上,通过观察大学生对负面婚育舆论的获取、接收及反馈,深化“信息茧房”“沉默的螺旋”等相关理论在大学生群体的论证;在社会学的研究上,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冲突理论、符号互动论等相关理论的实证研究。
同时,以2035远景目标来缓解大学生的婚育焦虑,增加大学生群体的幸福感以及满足感,有利于解决我国目前生育率下降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困境。
本研究聚焦大学生婚育问题,结合调研,对大学生的婚育观念、婚育观的形成及转变展开进一步的探究与思考,引导大学生树立理性的婚育观。帮助当代大学生群体牢固树立正确的婚育观念,助力解决我国目前生育率下降、人口老龄化问题,促进人口结构优化。对政府和相关政策正向引导,弱化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缓解当代大学生的婚育焦虑,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婚育意愿产生重要影响。
李婷,郑叶昕,闫誉腾.中国的婚姻和生育去制度化了吗?——基于中国大学生婚育观调查的发现与讨论[J].妇女研究论丛,2022,(03):85-102.
Braaten EB,Rosén LA.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marital attitude scale[J]. J Divor Remarr,1998,29(3-4):83-91. DOI:10.1080/0092623X.2021.1963362.
张佳,朱秀杰 . 个体化视角下大学生的多元婚姻态度研究[J]. 青年探索,2022(3):91-100. DOI:10.13583/j.cnki.issn1004-3780.2022.03.008.
李婷,郑叶昕,闫誉腾.中国的婚姻和生育去制度化了吗?——基于中国大学生婚育观调查的发现与讨论[J].妇女研究论丛,2022,(03):85-102.
何双宝,苗艳艳.青年群体婚育意愿图景勾勒及因应策略[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06):83-91.DOI:10.19406/j.cnki.cqkjxyxbskb.2023.06.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