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小学一年级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与实施策略研究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各地区高度重视中小学劳动教育,小学一年级学生劳动教育关注于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实际动手能力。本文通过论述劳动教育的意义,发现了劳动教育现状存在括认知欠缺、缺乏系统性和研究不够深化等问题。提出了加强教育激发劳动观念,制定劳动计划养成习惯,以及建设协同机制推进劳动教育等策略。旨在全面发展学生,通过个性化教育、合作机制和科学评价体系,培养出有责任感、具创造力的新一代公民。
关键词:小学一年级;学生劳动教育;实施策略
一、小学生一年级学生劳动教育的意义
小学一年级学生阶段是儿童人生中最初的学习阶段,劳动教育在这一阶段的实施具有深远的意义。劳动教育不仅仅是简单的动手能力培养,更是一种深刻的思想灌输和价值观培养过程。其意义可以从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以及培养团队协作和社会责任感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第一,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价值观。通过劳动教育,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劳动的本质和意义,明白劳动是人类生活的基石。通过了解不同形式的劳动,学生能够建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认识到劳动是实现个体自身价值的途径之一。这种劳动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树立积极向上的劳动态度,将劳动看作一种荣耀而非负担;第二,劳动教育在小学一年级阶段的实施对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通过动手实践,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出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实际动手的技能水平。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还使他们在面对实际生活问题时能够更从容、更有自信地应对挑战。实际动手能力的提升不仅是对学生个体能力的培养,更是对整个社会的人才储备和未来发展的有力支撑。第三,劳动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参与各种劳动活动,学生在团队协作中培养出良好的沟通和合作能力,形成良好的团队协作习惯。在实际劳动中,学生能够体验到个体努力与团队协作的巧妙结合,意识到共同劳动的重要性。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使他们从小就认识到个体的成长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激发他们为社会、为集体贡献力量的愿望。
二、小学生一年级学生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劳动教育认知欠缺
在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劳动教育中,一个显著的问题是学生的劳动教育认知欠缺。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对劳动概念的理解相对模糊,未能真正领悟劳动的深层内涵和其对个体和社会的积极意义。
劳动不仅仅是单纯的体力活动,更是一种对社会的贡献和自我实现的途径。然而,由于缺乏系统的劳动教育,学生对劳动的认知停留在表面层次,难以深刻理解劳动的内在含义。这使得学生对劳动的态度难以树立,影响了他们对劳动的积极参与。劳动与学习应该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但由于认知欠缺,学生未能理解劳动与学习之间的密切联系。这可能导致学生将劳动和学习视为两个独立的领域,无法将实际动手能力与学科知识相融合,阻碍了他们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针对劳动教育认知欠缺的问题,亟需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二)劳动教育缺乏系统性
劳动教育系统性问题体现在劳动教育的组织、内容和方法上,缺乏统一的体系和全面的规划,这种情形影响了学生在劳动领域的全面发展。
目前的劳动教育往往偏向于零散的活动,缺乏有机的组织结构。学生接触到的劳动形式单一,无法全面了解不同类型的劳动,也难以形成对劳动全貌的深刻理解。并且学校、家庭和社会各自开展的劳动教育活动缺乏协同规划,缺少共同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这让得学生在不同场景中接受到的劳动教育信息相互冲突,难以形成一致的认知体系。此分散性不仅阻碍了学生对劳动的全面理解,也影响了其对劳动的积极参与。为解决劳动教育缺乏系统性的问题,需要制定明确的教育体系和规划
(三)劳动教育研究不够深化
在小学一年级学生劳动教育中,劳动教育领域的研究相对欠缺深度和广度,限制了我们对劳动教育内在机制和优化策略的全面了解。
现有劳动教育研究在劳动心理学方面缺乏深入挖掘,阻碍了对学生在劳动过程中认知、情感和动机等方面变化的深入剖析。劳动教育作为一个综合性领域,需要跨足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然而目前的研究相对孤立,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有限,导致我们对劳动教育的认知受限。现除此之外,对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劳动教育需求和效果研究亦相对匮乏,限制了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解决劳动教育研究不够深化的问题需要学术界和教育机构的共同努力。小学一年级接受的劳动教育如何对其未来的学业和职业产生影响,以及劳动教育对社会的整体贡献,都需要更为深入系统的研究。
三、小学生一年级学生劳动教育策略
(一)加强教育,激发劳动观念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 版)》(以下通称“新课标”)中的课程理念部分指出:“注重挖掘劳动在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等方面的育人价值,将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精神贯穿课程实施全过程”。
加强教育需要建立系统的劳动教育课程。这包括设计富有启发性的教学内容,将劳动与学科知识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劳动的智慧和创造性。通过设立专门的劳动教育课程,学校能够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劳动的认知,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劳动热情。在实施加强教育的策略时,应注重因材施教,考虑学生个体差异。透过定期开展劳动主题讲座、座谈会或与专业人士的互动,为学生提供多角度、多层次的劳动教育。同时,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教育过程更具亲和力和感染力,引导学生在教育中形成积极的劳动态度。只有通过全面而有深度的教育,学生才能真正领悟劳动的内涵,从而在未来的成长中将劳动视为一种荣耀和自我实现的途径。
(二)制定劳动计划,养成习惯
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劳动教育中,制定劳动计划并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律性和计划性,更能引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对劳动的主动参与和积极态度。
有研究表明,在那些家务劳动有固定分工和计划的家庭中,孩子参与家务劳动的意愿显著高于没有计划的家庭。通过合理的计划安排,培养学生按时、有序地完成劳动任务的能力。这可以通过逐步增加劳动强度和难度,培养学生的坚持性和耐心,使他们在面对较为复杂的劳动任务时也能保持良好的执行力。在实施这一策略时,学校需要与家庭密切合作。通过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的劳动情况,以便更好地为学生设计合适的劳动计划。同时,学校还应该为学生提供明确的劳动任务和计划指导,使学生能够在学校和家庭两个环境中形成一致的劳动习惯。
(三)机制建设、协同推进劳动教育
小学劳动教育需要建立长效推进机制,强化安全保障,建立政府负责、社会协同、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安全管控机制,机制建设涉及到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有效合作。学校应建立健全的劳动教育机制,明确劳动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同时形成与家庭和社会的密切互动。通过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合作机制,实现对学生劳动教育的全方位覆盖,确保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劳动教育方面形成良性互动,共同推进学生的劳动素养发展。在实施机制建设和协同推进的策略时,需要注重信息共享和协同管理。建立起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及时传递学生的劳动表现和需求,实现各方面的资源共享。通过定期召开座谈会、家长会和社区活动,促使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共识,形成共同努力的机制。
参考文献
[1]朱佳妮. 培养小学低年段学生劳动习惯的策略探索 [J]. 教育, 2024, (05): 75-77.
[2]姜春波. 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高质量实施的策略探究 [J]. 辽宁教育, 2024, (04): 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