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新时代背景下民办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广州新华学院为例

黄明珠 赵雪敏
  
大海媒体号
2024年4期
广州新华学院 广东广州 510520

摘要: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随着自主择业阶段的出现、大量新型行业的涌现以及更高质量就业新要求的政策转变,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成为了适应这个新时代发展要求的重点教育课程。本文以广州新华学院为例,从民办高校和大学生个体两个层面出发,分析了新时代背景下民办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现状,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改善民办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职业生涯教育;现状;对策

改革开放40多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体系呈现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经历了统包统分、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三个主要发展阶段。进入21世纪后,我国就业政策的目标取向从增加劳动量、降低失业率向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新要求转变。随着自主择业阶段的出现、大量新型行业的涌现以及更高质量就业新要求的政策转变,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成为了适应这个新时代发展要求的重点教育课程。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是是实现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重要抓手[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教育越发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教育起步较晚[2],部分高校和个人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认识上存在偏差,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施和发展。因此对新时代背景下民办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现状和对策进行探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民办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现状

(一)民办高校层面

1.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目的存在短视性

职业生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个体职业生涯的发展,能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能力和性格等因素找到一份适配的工作,实现自身价值,增强就业前景和满意度。而民办高校在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课中更多的是强调学生按照自己的专业选择相应的职业,尽管很多的学生是调剂或遵从家长决定而被迫选择本专业。将“生涯规划课”变成了“学涯规划课”,让学生根据自身专业,在大学期间制定详细的计划一步步走向专业相关的目标职业。例如英语专业,考四六级、专四专八或教师资格证或其他相关的专业证书。片面将如何规划大学学习变成了生涯规划课的重点。

2.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短程性和局限性

职业生涯教育是系统性、持续性、动态发展的教育活动。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仅仅依靠大一第二学期的生涯规划课和大三第二学期的就业指导课,总共32个学时,课程性质为公共必修,没有选修课程,课程设置存在短程性,缺乏系统、持续的教育性。另外课程的教学形式和考核比较单一,大部分以讲授为主,缺少实践性,教授上存在局限性。

3.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

许多民办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教师人员少,缺乏专职的职业生涯划教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任课教师往往是由专兼职辅导员或学校行政部门的老师组成,大部分老师往往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对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课程了解浅显、甚至对所教授的学生专业和发展前景缺乏了解。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降低了整个职业生涯发展教育课程的教育质量,学生无法从课程上得到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唤醒或专业、全面而深入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启发,从而导致就业迷茫、就业难的恶性闭环结果。

(二)大学生个体层面

1.大部分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如今“00后”学生已成为高校教育的主力军。“00后”大多数为独生子女,思维更加活跃、个人主义强、缺乏自主意识。这一代人处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大部分人从小生活条件优越,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独立思考意识薄弱。在中学,大部分学生被灌输“等上了大学就轻松了”的观念,因此在新生入学阶段,很多新生都会因为缺乏目标、不清楚要如何规划大学生活而感到迷茫。此时的大学生正处于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对于职业生涯规划不了解,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2.部分学生自我认知不充分、职业认知不清晰

当前高校毕业生大部分存在“慢就业”、“懒就业”、“不就业”现象,有的对就业抱着“眼高手低”的心态,这都是源于自我认知不充分、职业认知不清晰。对自身的兴趣爱好个性没有进行综合评估,对职业没有进行了解,同时也缺乏社会实践,不清楚自己适合什么职业、喜欢什么职业。常常听到长辈、朋友或同学说哪份工作轻松、要找公务员、教师等铁饭碗工作,不考虑自身的能力和个性,朝着一条错误的道路勇往直前,最终走进毕业即失业的死胡同里。

3.大部分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缺乏动态性认识

人们的自我认知、能力、综合素质及职业认知是不断的发生变化的,因此职业生涯规划也是动态变化的。可能在大一的时候,你的目标工作是成为一名老师,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综合素质、见识的提升,实践经历的感悟,或许在大三大四时你又找到一份更匹配你性格和能力的工作。有的学生会认为是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没做好,才导致职业的变动,其实职业生涯规划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具有动态性的,这也是很多毕业生在就业后又换工作的原因之一。

二、针对以上存在问题,改善民办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对策

(一)民办高校层面

1.明确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目的

明确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是让学生通过教育能够找到一份适配性的工作,实现自身价值。职业生涯规划主要包括五个步骤:第一是对自己进行评估,实现自我认知;第二是对职业环境进行分析,进行职业认知;第三是确定职业目标;第四是对职业规划策略与措施的实施;第五是进行反馈调整。不将职业规划教育仅仅限制于对学涯上的规划,可以设置短期、中期和长期的职业目标。短期规划(1-3年),相当于大学生涯中的规划,需要设定明确的目标,可量化的成果,并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来实现这些目标。中期规划(3-5年),与长期规划目标保持一致,制定一些具体化的目标,向实现长期目标靠近。长期规划(5-10年),较长远、具有挑战性、符合自身职业生涯发展目标的规划。

2.构建全程化的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实践模式

职业生涯教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不同阶段的教育重点存在差异性。在大学期间,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综合素质及职业认知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应当针对各个年级阶段的学生特点开展相应的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职业生涯教育的连续性和系统性需要多方合作,包括线上课程的教育、任课老师或辅导员的多方合力。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整合教育资源,实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网络普及化,建立具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学习平台,线上线下同步进行教育指导,让各阶段的学生能够充分实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在大一阶段(生涯探索期),探索自我及唤醒大学生生涯规划意识。以自我认知和专业认知为主,通过SWOT分析,了解自身的优劣势,机遇和风险。通过MBTI职业性格测试和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了解自身的性格和兴趣,其次了解专业的职业发展趋势、结合自身能力特长、职业价值观等,唤醒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初步确定职业目标。另外部分学生是由于家长或亲戚朋友等要求或调剂被动选择专业,对自身专业和就业前景等认识不足,认同度不高甚至存在不喜欢或抗拒的心理,因此在大一阶段要尽早进行专业内容及就业前景介绍,让学生了解专业,树立正确的学习心态,认识专业并接纳专业,从而为日后的正常生活学习做好铺垫。

在大二阶段(生涯规划期),通过网络平台、线上下招聘活动、各种求职平台、实习、兼职、生涯人物访谈等活动深入了解各种职业和工作,了解符合自身兴趣及优势的职业,制定详细、可实现的细化目标,提升自身能力,向目标职业标准靠近。

大三阶段(生涯能力提升期),可以与专业人士探讨自己的职业观点,探索具体的公司和职位要求,获得职业要求的相关能力,也可以对将来可能要从事的职业进行实践体验,了解所学专业未来的具体就业方向与公司的招聘要求条件等,做好职业能力准备与素质提升,进行具体实践,或为攻读研究生而准备。

大四阶段(就业准备期),则以价值引导和求职技能传授为主,开展择业就业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避免“眼高手低”;另外对毕业生的简历制作、求职技能和面试技能进行培训;传授收集岗位信息的方式;另外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心理压力较大,要给学生传授解决就业心理压力的方式方法。另外对学困生、贫困生和心理健康有问题的学生要进行一对一帮扶,确保以上学生能如愿找到工作。

3.打造一支专兼结合、专业化的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

首先学校可以邀请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师来学校对任课老师进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培训;其次,学校要与教育部门、社会、企业等协调配合,整合多种资源,提高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能力培训和课程系统内容培训;此外,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也可以组织任课老师们一起备课,让有经验的老教师传递授课经验、讲授课程的重难点内容,或分享上课资源以及可参考的生涯规划课程线上资源。通过以“专”带“新”、以“老”带“新”联合知识技能培训等方式,打造一支专兼结合、专业化的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提高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上课质量。

(二)大学生个体层面

1.新生教育阶段唤醒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大学生在中学时,一直以学习为主要内容,将“考上一个好高中”、“考上一个好大学”作为学习的目标。进入大学后,大部分学生突然变得迷茫,不知道大学主要是做什么,对毕业何去何从也缺乏想法。因此在新生入学教育上,一方面,学校的开学典礼上要向新生点破大学学习生活与中学是不同的,在大学,学习生活更加体现自主性,自己决定加入什么组织社团、学习上也由被动型学习转成主动型学习,不会存在一单元一小测,两周一大测的情况,不会再有满天飞的作业和试卷。大学的终点是进入社会工作或继续深造,不仅仅只看学习成绩的优劣,还看个人的性格、能力、为人处世、责任感等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在院系开学动员大会上,需要让学生详细了解所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学习方式、人才培养方案及专业的对口行业,让新生对专业有初步的了解。最后,辅导员老师和班主任老师在班会上,要更细致的向新生介绍大学与中学的差异,可以邀请优秀的师兄师姐在班会上展示她们的大学规划,更进一步的唤醒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早树立目标,早日脱离迷茫期。

2.提高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

通过自我反省法、他人比较法、360°评估法进行自我探索,了解自身的人格特质,另外也可以利用SWOT分析、MBTI职业性格和霍兰德职业兴趣等软件进行评估测试,了解自身的优劣势、机遇和风险,识别自身的性格和兴趣,探索个人职业性格和发掘职业兴趣。扬性格和兴趣之长,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另外可以通过寒暑期的社会实践、实习、兼职和目标职业人物访谈等方式深入了解各种职业的工作重点与内容,提高职业认知。

3.树立职业生涯规划动态性意识,设定适当拔高的目标

随着时间的变化,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综合素质及职业认知是不断的发生变化的,在职业目标设定后,经过了解或实践调查,学生会发现很多职业并不向自己原本预想的那样,甚至在从事该职业时发现很多自身缺乏的能力或无法忍受的问题,这时对目标职业可以进行适当的调节,例如英语专业毕业生,原本想从事教师行业,但是在大三实习过程中发现教师行业不是想象中那么轻松,工作很繁忙,而且每天要和孩子打交道,自身缺乏耐心和责任感。因此实习后,这些学生又想从事外贸行业,职业生涯规划不是一成不变的,大学生要树立职业生涯规划动态性意识。另外职业生涯规划可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规划,在各个阶段设定不同的目标,可以根据自身的最近发展区,设定适当拔高的目标,给自己更多的动力和压力,不断充实自己,朝着目标前进,从而实现目标。

三、结束语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是是实现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重要抓手。本文以广州新华学院为例,从民办高校和大学生个体两个层面出发,分析了新时代背景下民办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现状,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改善民办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对策。

参考文献:

[1]吴能武.基于就业质量提升优化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2022,(07):108-111.DOI:10.16075/j.cnki.cn31-1220/g4.2022.07.010

[2]李思静.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与对策思考[J].现代职业教育,2023,(30):161-164.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