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
——以川渝地区为例
摘要:红色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高校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鲜活的素材。川渝地区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程中创造了独具地域特色的红色文化,形成了长征精神、红岩精神、抗战精神、川陕苏区精神等重要的红色文化资源。本文从四川和重庆的地域红色文化出发,对两个地区红色文化进行概括的基础上,分析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契合性的前提下,探究二者结合在当下存在的问题,提出关于破解问题、优化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理想信念教育中发挥作用的路径,旨在促进二者充分融合,以红色文化资源丰富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内容,提高理想信念教育效度。
关键词:川渝地区;红色文化资源;高校理想信念教育
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的未来,世界百年变局、社会发展复杂性不断增强的时代背景下,多元社会思潮的冲击,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尚未完全形成。在这一时期必须充分利用各种有效方法、多样资源加强引导和教育,建立全方位、系统化的理想信念教育体系,发挥理想信念教育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作用。随着成渝经济圈、成渝经济共同体的不断形成,川渝在西南地区的战略作用显得尤为突出。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程中,川渝地区创造了独具地域特色的红色文化,形成了长征精神、红岩精神、抗战精神、川陕苏区精神等重要的红色文化资源。这些红色文化是川渝人民的革命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和文化资源,是无数革命先辈和广大人民群众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而产生的,体现着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和信念担当。由此将川渝红色文化资源作为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资源,通过不断挖掘、阐释和应用这些宝贵的教育素材,从中吸取精神营养,以此强化当代青年的精神之钙,提升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川渝地区红色文化资源概况
川渝地区主要指四川、重庆,两地地处西南腹地,自然资源丰富,也拥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重庆红色文化资源主要产生于抗战时期作为陪都以及中共南方局所在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红岩文化、抗战文化和移民文化。红岩文化是重庆红色文化资源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是重庆红色文化的核心和精髓。以抗战时期留下来的众多红军遗址和革命烈士纪念馆作为重要载体,凝聚了这一时期党和人民浴血奋战的斗志以及坚定的抗战初心,体现了那一时期战士们的执着追求和顽强的精神信念。四川地区形成了包括川陕革命根据地时期的红军文化、长征文化、抗震救灾文化等在内的独特红色文化资源。四川之所以能够形成独特的长征文化原因在于,一方面受当时四川的地形条件影响,红军面临着高山雪地等各种恶劣自然条件,同时又遭受着敌人的猛烈进攻。另一方面,由于四川的民族多样,红军还面临着民族、宗教等社会问题,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处理的各种民族问题上,为后期党的民族制度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准备了群众基础。在党的带领下川渝地区在不同时期的实践中所创造过的各种先进的、富有独特地域特性的红色文化,都是中国优秀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种物质文化中都蕴藏着鲜明的红色精神,由二者共同形成的系列文化资源,在新时代依然具有生命力,是筑造川渝命运共同体的精神纽带,也是立足地域特色进行新时代新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强大精神动力。
二、红色文化资源与理想信念教育的契合性
文化育人是“以人类文化的正向价值为导引,教化人走向道德、理性、真善美,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追求。”[1]川渝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之所以能够融入到当前高校的理想信念教育中,根本原因在于二者具有高度的契合性。
(一)指导理论思想契合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就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实践。川渝红色文化资源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产生的,是马克思主义在川渝地区实践基础上形成的。而我们所强调的理想信念的核心始终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信仰,是其指导下的理想信念,同时也是在中国各个地区形成的既有共同特征又有地域特色的理想信念。因此马克思主义是基础,只有在科学理论指导的指导下,我们才能把握时代,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新时代,我们更要强调科学理论的指导,党和国家的创新理论对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同样具有价值引领作用。青年也要自觉以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要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因此,将川渝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具有科学的理论基础,在理论上有着高度共通性。
(二)核心内容贯通
川渝文化中所蕴含的革命精神、理想信念等在内容上与当下高校理想信念教育融会贯通、互促互补。建立中国梦的共同理想和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定信心是时代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核心所在。川渝红色文化是在历史中锻造的,充分彰显了川渝地区人民的精神力量,并在时代发展中不断弘扬。誓死不屈的红岩精神、齐心协力的抗震精神、不畏牺牲的川军精神……无一不展现了当地人民对党的忠诚、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对民族振兴的信心。这些文化都是一部部“活历史”,体现着红色文化在当下所具有的塑造人、感染人、引领人的作用。因此,将川渝红色文化的核心精神与当下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党史教育等结合起来,能够帮助大学生切身理解为什么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核心,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以此来形成青年的坚定理想信念,勉励其为民族复兴为不懈奋斗。可以说,川渝红色文化资源与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内容上是贯通的,红色资源为理想信念教育提供精神养分,反过来理想信念的形成有助于在新时代创造新的红色文化,在二者的互动中实现共同进步。
(三)目标指向一致
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目标是引导当代青年树立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始终拥护党的领导,坚守正确的政治立场,为实现民族复兴而艰苦奋斗。川渝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在川渝地区的本土地域产物,都秉持无产阶级和党的共同政治主张和立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如“毒刑拷打是小考验,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铁打”的革命意志,“义师先声”的革命宣言,“红枪白马”的革命妇女……无数川渝革命先辈们所展现出来的革命精神都是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生动诠释,其中也包含着鲜明的政治立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以及对社会主义中国的高度认同。这些红色文化资源是引导当代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的最有力的素材,其中鲜明的政治性与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价值目标指向是一致的,最终都落脚于对党、国家、民族各项事业发展,“鲜活”的川渝红色文化与理想信念教育相结合一定能够汇聚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合力。
三、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径探析
(一)深化红色文化资源挖掘和发展,为理想信念教育提供思想资源
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到高校理想信念教育之中必然需要充足的资源供给,高校应该从深度和广度、物质性和精神性相结合上加强红色文化资源的研究,建立系统的红色文化资源库,不断提升红色文化资源的供给能力,做好红色文化资源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的基础性工作,为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支撑。
第一、提高红色文化资源开发水平。一方面要合理开发物质性红色文化资源。白公馆、川陕革命根据地、邓小平故居、渣滓洞、歌乐山、泸定桥景区等都是革命精神的物质承载,要结合地区特色和时代性需要,打造风格独特的红色文化基地。发展红色旅游业是良性循环的开端,通过打造红色资源基地群,应用各种现代化科技化手段,对红色历史故事进行全景式、立体式再现和宣传,让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各群体在视听感中切身体会红色文化,不断营造良好红色文化氛围。例如,在泸定桥景区开发了游客体验“过桥”的项目,通过VR等数字技术在各革命地区树立情境性历史人物塑像、战争场景复刻等。另一方面,还需着重加大精神性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创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到理性信念教育核心就在于优良传统和先进精神的弘扬,因此对于物质文化资源和历史故事中所蕴含的精神文化是我们进行资源开发的重中之重。
第二、加强红色文化资源的理论研究工作。地区文化既具有自身地域特色也具有民族文化的共性,无论是物质文化资源还是精神文化资源的开发,最终必须形成科学的认识体系,以指导不同专业类型的大学生加强理想信念教育。首先,要提高红色文化资源研究的深度,在红色文化的历史纵深上深入挖掘其历史传统和演进历程,加强对各种红色文化精神资源的深度挖掘,为形成红色文化理论体系提供思想基础,强化精神引领和情感共鸣。其次,要扩展红色文化研究的广度,加强跨学科、社会领域的研究。将红色文化融入到不同学科背景的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之中,透过大学生日常学习关注的热点问题探求背后的红色因素,使红色文化因人而异、因事而化。
(二)以理想信念教育目标原则为导向,充分发挥思政育人作用
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到高校理想信念教育之中必须分清手段和目标。红色文化资源作为理想信念教育的手段就必须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符合育人基本规律。高校要始终坚持以理想信念的原则和目标为导向,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作用,在选择红色文化资源时突出主体性和时代性。
1.启发主体性
红色文化是现实的反映、时代精神的体现,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到高校理想信念之中必须实现二者的深度融合,同时也要符合大学生的内在要求和特质。将具有地区特性的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到当地高校教育之中,更能够激发本土人情结,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力量,产生更强烈的认同,达到更有效的教育效果。例如,渣滓洞革命烈士江竹筠、陈然等,在狱中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依然坚贞不屈、忠贞不渝;川军自愿奔赴战场参加抗战的爱国情怀等等都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在讲述、观看这类地域红色故事的同时,就能够极大的激发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学生的共情,激励大学生树立正确坚定的理想信念。
2.体现时代性
当前我们正迈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的新征程,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利用要紧跟时代,不断丰富红色文化的时代内涵,在推动红色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为理想信念教育提供更有价值的思想资源。要结合时代主题,从理想信念教育的目标中找明方向,激发红色文化的生命力。例如对重庆抗战文化对于中国抗战的重要意义进行现实性的阐释,向人民展示抗日战士在战争中所展现出来的英勇气概,发扬“坚韧、顽强、开放、包容”的重庆人文精神,[2]激励时代青年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当前成渝经济圈不断发展,双城经济发展背景下,川渝地区的红色文化印记的价值已经远远超过个体性价值。因此,对川渝地区红色文化资源的应用在当下培养双城建设的情感认同、价值观念等各方面都必须顺应这一时代潮流和现实情况。
(三)搭设融合平台,形成长效机制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完善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机制”。[3]坚定的理想信念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日积月累的过程。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到理想信念教育之中,达到其对大学生的教育效果,也必然需要久久为功。因此,实现二者的有效融合必须搭建合适的平台,形成促进二者结合常态化机制,使双方能够持续发挥互促作用,形成红色文化与理想信念教育生态圈。例如可以充分利用大思政课、红色教育实践、互联网三个途径来实现二者的常态化融合。
1.以大思政课建设筑牢理想信念教育主阵地
丰富大思政课内容与形式,利用红色文化实现课程育人。思政课的主要目的就是按照社会要求培养具有高尚思想道德修养的人才,是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主阵地。将红色文化内容纳入到思政课教材之中,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之上,寻找二者的内在关联,准确找到二者结合的切入点,实现思政课与红色文化的对接,构架红色文化与思政课、理想信念教育的话语表达体系以丰富思政课内容,增强思政课和吸引力。与此同时,高校也可以通过开展具有地域特色、学校特色的红色文化课程或活动,形成全方位的红色文化育人合力。不断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结合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红色文化元素,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有针对性对各专业人才进行红色文化教育,真正推动课程思政落地生根。
以提升教师红色文化素养作为重要抓手。教师是进行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和红色文化教育的主体,其红色文化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因此对教师红色文化素养的提高也必须作为长期性任务来抓。教师红色文化素养的高低不仅体现在其掌握、理解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对学生的注意力和感染力上。只有真正的理解地区红色文化资源,主动肩负起教育者的责任,用自己所吸收的红色文化知识引导和启发学生,才能够真正实现红色文化资源与理想信念教育的高度融合。坚持教师红色文化学习常态化机制,紧跟时代步伐,及时学习最新川渝红色文化研究成果并运用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赋予其时代意义。
2.以实践基地为载体推动“沉浸式”体验
红色文化资源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深度融合,仅仅依靠课堂无法达到理想效果,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往往具备地域优势,能够实现学生“走出教室”,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有机结合,真正做到内化于心。首先,要充分利用各种物质性红色文化资源,让学生真正触碰历史,在接触这些红色文化遗址、文物中,产生感性认识。各大高校的校史馆、学校周边的红色实践教育基地都是重要的资源,其既是红色文化资源的主体开发渠道,也是将其融入到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形式。其次,创新精神性红色文化资源的表现形式,通过红色文艺、红色电影、节庆纪念日等多样化的红色活动,提高精神性红色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例如《重庆·1949》,就是以红岩精神为核心打造的体验式戏剧表演来讲述1949年各界爱国人士为争取革命最后的胜利在重庆这座城市所发生的历史故事,观众在观看时可以切身的感受到那种震撼和决心,将红岩精神外化于物、于实使观众产生交互通感的体验。最后,要始终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展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走上讲台、走出校门、到地方基层去讲述他们所理解和感知的红色文化,不仅可以检验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还能够产生更多的红色文化的传承主体。
3.以数字技术为依托拓宽网络宣传渠道
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据报告显示2023年6月我国网民数量高达10.79亿人,其中学生群体占25.1%,网络作为理想信念教育工具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地方红色文化融入到高校理想信念教育中必须充分利用这一重要渠道,建立红色文化网络育人格局,形成网络红色文化阵地。一方面红色文化网络育人要符合网络语境,用合理的网络语言表达方式和呈现方式使其能够为大学生所接受;另一方面要营造网络红色文化氛围,加强高校的网络红色文化管理,提升感染力、吸引力。大学生既是网络红色文化的接受者,也是传播者,网络红色文化只有达到使学生转化为自觉的传播者才能达到真正的理想信念教育目标。此外,还要开拓红色文化融入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新方式、新领域、新渠道,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例如川陕根据地博物馆打造的音频专栏节目《红色故事汇》,学习强国的地区宣传频道,各种公众号、视频软件的全媒体网络宣传平台等。
川渝地区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一方面丰富了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有利于提高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川渝地区红色文化资源的代代相传、不断赋予其时代内涵。利用川渝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并将其融入到高校理想信念教育之中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过程,要在未来的实践中不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创新方式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同时,也必须与时俱进,结合新时代新情况以及各高校具体实际,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时代价值,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理想信念教育的创新性发展,取得良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陈秋明.文化育人的独特价值[N].光明日报,2017-01-19
[2]刘晓娜,李野.百年征程中的重庆红色基因.[J].今日重庆,2021(3):66-69
[3]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9-11-06(1)
[4]张嘉友,刘勤,师钦燕.赓续与传承:四川红色基因的内涵与传承架构探赜[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9(04)
[5]马奇柯.从红岩精神中吸取奋进的智慧和力量[J].红旗文稿,2021(11):39-41
[6]常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创新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社会科学,2024(04)
作者简介
程红(1994年—),西南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助教,女,四川泸州人,研究方向:党的建设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刘茜(2001年—),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女,四川宜宾人,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南财经大学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决策咨询项目(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专项)项目成果(项目批号:2023XSSZ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