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接受美学视域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研究
——以《小王子》中译本为例
摘 要:近些年来,众多外国优秀作品译成中文在国内出版。随着儿童教育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儿童文学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因此,大量儿童译作也为小读者们打开了认识和了解世界的窗户,为儿童与世界架起一座座沟通的桥梁。“接受美学”这一概念由德国康茨坦斯大学文艺学教授尧斯(Hans Robert Jauss)提出,其理论核心是从受众读者出发,从接受出发,读者应处于阅读的核心地位,将文学研究的重心从文本本身转移到读者身上。尧斯认为,一个作品,即使印成书,在读者没有阅读之前,也只是半成品。然而,由于儿童读者的理解能力不强、逻辑思维有限,因此儿童文学作为特殊的文学类型,其译作的文本也需要受到格外的重视。纵观近些年出版的儿童文学译作,为传达原文内容而忽视原作神采的现象却也常常出现,使得文本的可读性大打折扣。其中虽不乏优秀作品,但总体质量却是良莠不齐。因此,本文将基于接受美学理论,以著名儿童文学短篇小说《小王子》的中译本为例,从词汇层面、句法层面以及文化等层面深入分析儿童文学的风格特点,在把握其文体意识的基础上,分析探讨所使用的翻译策略,从而提高儿童文学译本的翻译质量及可读性,以期为儿童文学的翻译提供一些启示及翻译思路,更好地推动儿童文学翻译实践向着更深、更远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接受美学;儿童文学翻译;翻译策略
1引言
21世纪以来,随着人民大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儿童教育的发展。世界文化的融合也使得众多外国文学作品陆续进入中国文化市场,与此同时,为增强儿童教育的发展,许多儿童文学译本也随之涌入,为小读者们的阅读提供了便利,也为他们了解世界、增长知识搭建了便捷的桥梁。儿童文学不同于成人文学,是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它所面向的群体对象是广大儿童。而儿童由于心智、思考能力、文学审美及生活经验等方面较成年人来说尚未成熟,因此其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与普通成年人之间存在较大区别。由此可见,为将国外文学作品翻译成为儿童喜爱的作品,需要进入儿童的视野,用他们所接受且感兴趣的语言色彩与词汇特点进行一定的翻译。
因此,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译者应以小读者所接受的语言进行沟通对话,以便小读者深刻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在意义,读懂文章的真正含义。由此,接受美学这一理念则呼之欲出。接受美学又被称为接受理论,该理论于20世纪60年代由联邦德国的汉斯·罗伯特·尧斯(Hans Robert Jauss)提出,他的著作《文学史作为文学科学的挑战》,是标志着接受美学成为独立学派的宣言。接受美学的主要观点是:作品的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要在读者阅读中实现,而实现过程即是作品获得生命力和最后完成的过程。这一理论的核心是从受众读者出发,从接受出发,读者应处于阅读的核心地位,将文学研究的重心从文本本身转移到读者身上。
为此,本文将从接受美学的视角出发,基于著名短篇小说《小王子》的多个汉译版本,如柳鸣九、胡雨苏等版本,深入剖析儿童文学的文体风格和特点,将儿童置于阅读的核心地位,探索儿童文学翻译中可接受的翻译策略,为提高儿童文学翻译的质量及可读性提供翻译启示。
2 接受美学理论与儿童文学
接受美学(Reception Aesthetics)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德国,是一种文学批评理论。接受美学认为,一部文学作品的价值和意义,并不是单纯在文本或作者意图中存在,而是在读者阅读和理解过程中产生的,其强调读者在文学创作和传播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传统的文学批评忽视了读者的反应,认为文学作品完成后创作过程就完成了。其实则不然,长期以来,读者的首要责任是被动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的既定主题。而接受美学则认为读者对作品的接受是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再创造,作者和读者都对文学作品的创作做出了贡献。读者不仅是被动的接受者,更是主动的创造者。文学意义的实现最关键的因素是读者的阅读反应和创造性理解。不少学者也对接受理论做过相关阐释,其中法国文学批评家圣伯夫说道:“最伟大的诗人并不是创作得最多的诗人,而是启发得最多的诗人。”
每个人对同一部作品都有不同的理解,即使是同一个人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不同的想法。根据尧斯的说法,文学不是客观的,需要读者参与。准确地说,作者、作品和读者,三者缺一不可。他认为,除了文学作品本身存在的意义外,读者还决定着文学作品的意义。作品的意义是由读者积极直接的参与来填补的。接受美学理论认为,在阅读过程中,读者有着自己的期待视野,包括其自身的阅读经历、文化背景、生活经历,亦或审美习惯等等。当文本的期望视野与读者的期望视野相互作用发生关系时,则会产生新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形成新的期望视野。在这个过程中,读者不断地与文本互动,最终实现文本的意义。因此,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译者不仅要了解原作者的各种背景以及写作的风格习惯等,还要把握目标读者的接受能力或兴趣爱好,以儿童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翻译出原作,如此才能让小读者读懂文章所要表达的真实含义,进而吸引他们喜爱且愿意继续深刻阅读。
接受美学将研究重点转向读者及其阅读行为,极大地改变了旧的研究方法,探索了文学美学的新概念和新知识领域。它否定了结构主义和形式主义所提出的作品的意义在于文本的理论。接受美学认为,阅读将文学文本转化为文学作品;没有读者,它们就无法存在。文学研究包括作家、作品和读者,而不仅仅是作家的创造性努力。
3儿童文学翻译策略分析
儿童是儿童文学的主要受众,译者在翻译儿童文学时,应当以儿童为本位,了解儿童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在翻译时,除了要注意原文和译文的对等性,还要注意儿童是否能够接受并喜爱。因此,儿童读物的翻译应以具体的翻译理论为指导,因为要想成功地译出儿童读物并非易事。接受美学作为其中的一种理论,对指导儿童翻译尤为重要,因为它关注的是儿童读者的反应及接受能力。一般来说,儿童阶段的孩子出于对世界及周围事物的好奇,从而对阅读有很高的兴趣,所以他们阅读的小说翻译质量将极大地影响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儿童在儿童文学的阅读中,是不可动摇的主角,儿童文学的语言应以儿童为导向,一些类似于魔法、幻想或冒险的主题也经常在儿童文学中体现及运用。
语言测试专家巴赫曼(LyleF.Bachman)曾在他的著作《语言测试入门》(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 中提到,文学的一般特征会在儿童文学中体现,但它有别于其他文学类型,具有独特的品质和语言特点。在儿童读者中,想象力强的孩子可以理解一些复杂的想法,但很多时候,儿童的抽象和逻辑思维能力会受到限制,这些特点决定了儿童读物不应该有复杂的情节或乏味的语言。
因此,笔者将根据上述儿童文学的文体特点,从词汇、句法以及文化三个主要层面对儿童文学《小王子》的多个汉译版本进行比较分析。
3.1词汇层面
既然儿童文学是为儿童读者专门创造的文学作品,那它们的译本也应当符合儿童的阅读喜好及逻辑思维,因此,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虽然译者作为成年翻译者,但切忌不能用成人的思维方式或阅读习惯去翻译,儿童文学的译者应站在儿童的心理发展立场,用儿童的口吻进行对话,用儿童能够接受且喜欢的儿童语言去翻译作品,正所谓“俯下身来与儿童对话”。
儿童读者需要通过词语和短句来理解文本。原文作者通过单词句子来描述作品内容,传达作品精神。而译者应使用合适的语言来传达与原文相同的概念、思想和情绪。加之低龄读者的理解能力与成人读者之间存在很大差异,由于受教育时间有限,儿童读者所掌握的词汇量或有不足,所以译者在翻译儿童读物时,应当要选择一些浅显易懂的词汇便于儿童理解,译文应当简洁准确、通俗易懂。只有这样,儿童的阅读兴趣才能得到激发。
以下笔者将从著名短篇小说《小王子》中挑选出典型案例,从接受美学角度考察不同译本中,在词汇层面所使用的拟声词、语气助词及四字成语,对比分析不同译本在翻译技巧上的差异,并加以概括总结。
3.1.1拟声词
拟声词模仿自然界的声音,是世界上所有语言都具有的特征之一。在儿童文学中,拟声词常用来描述自然现象或模仿动物所发出的声音,它能够生动活泼地表现事物本身的特征以及虚构人物的情绪,儿童读者也能因此与之产生联想。
例1
原文:a brightly lit express train, roaring like thunder, shook the switchman’s cabin.”
周克希译:“一列灯火通明的快车,像打雷似的轰鸣着驶过,震得扳道房直打颤。”
李继宏译:“这时有辆灯火通明的特快列车轰隆隆的驶过,震得扳道工的小屋摇摇晃晃。”
李译将原文“thunder”一词译为“轰隆隆”,将列车的声音绘声绘色地描述出来,便于儿童理解,比较形象;而周译的“轰鸣”一词可能会在儿童阅读时有理解障碍。儿童文学的语言总是生动活泼、幽默且富有韵律的,翻译中恰当使用拟声词,可以使语言更加生动活泼,对孩子们更有吸引力。
因此,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儿童文学翻译中,使用拟声词不失为一直翻译策略,通过模仿自然界中小读者可切身听到体会到的声音来拉近与小读者之间的距离,从而增加他们的阅读兴趣,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所以使用简炼生动的口语化语言,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人物中,体验人物的情景感想。译者既要保持原文的原汁原味,又要让目标读者容易接受。
3.1.2 口语化词语
由于儿童的词汇量有限,对复杂词汇的理解能力较差,所以不能接受晦涩、抽象及难懂的词汇。因此,儿童文学的语言应符合儿童的口语规范,并简单明了,易于理解。其中,语气助词、习语、俚语、儿化音等都属于口语化词汇的一部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汉语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能用简单的语言和较少的文字表达更深的含义,而且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例2
原文:...like myself, have long been unaware that...
胡雨苏译:和我一样,对……一无所知。
艾柯译:跟我一样,……却还蒙在鼓里。
“蒙在鼓里”这一口语经常在日常生活中听到,儿童读者在阅读到生活中的常用词时往往会激发更大的阅读兴趣,而胡译相对中规中矩,没有艾译那么活泼。在儿童文学作品中,这一因素在翻译时总是考虑到的,因为这些穿插在字里行间的俗语不仅可以达到教育目的,还可以让学生了解汉语俗语的特点和内涵。生活中的一些口语化词汇能够使儿童读者理解更快,减轻阅读负担。
3.1.3四字成语
四字成语在汉语正式或非正式文本中一直被广泛使用,以其灵活多变的特点展现了汉语的魅力。汉语中的四字成语一直是语言交际的主角和灵魂。儿童时期是语言学习最关键的时期。孩子们对学习一些有趣的成语、有用的习语和短语有浓厚的兴趣。因此,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译者必须注意词语的选择和短语表达的运用,如何恰当地翻译景观描述和对话,既能满足儿童的审美偏好,又能保持原文的韵味非常重要,这值得译者去研究。
例3
原文:For me it was a matter of life or death.
艾柯译:我能否撑得过去还是个问题。
胡雨苏译:对我来说,这可是个生死攸关的问题。
原文的“a matter of life or death”用“生死攸关”一词可谓贴切,生动地描述了主人公当时的处境。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四字成语的使用在体现汉语魅力的同时,吸引小读者多多了解有趣有用的四字成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这也会相应地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同时,中国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学习了汉语的四字格结构,他们在写作时也会被要求使用此种结构。因此,汉语四字成语的恰当使用满足了中国儿童的期待视野和审美视野,加深了儿童对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理解。
四字语言文化之所以受到青睐,是因为它具有悦耳动听、简洁全面、结构优美等特点。在汉语中,使用四字词可以克服单词长时间重复造成的语音疲劳,使文本具有清晰感和活力。译者是一门艺术的创造者。使用四字词可以增加发音,结构和简单的美。这样,简洁的结构会唤醒读者隐藏的激情。为了获得高质量的翻译,我们不仅要仔细研究原文的意思,还要考虑到读者的语言特点、状态等因素,使翻译能够被儿童读者接受。
3.2句法层面
3.2.1短句
由于文化渊源不同,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在词汇和语法结构上存在很大差异。英语语言强调形合,习惯运用逻辑严密的句子结构和自然衔接。相反,汉语语言是一种典型的意合语言,结构松散,独立句子多。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儿童读者的阅读经验有限,对长句和复杂句的接受能力较差,因此,译者在翻译儿童文学时,以短句和简单句翻译为宜。译者应当将长句和复杂句相应地拆分成短句,并进行重构,以符合中国儿童读者的表达方式,吸引小读者的阅读兴趣。
例4
原文:The good plants come from good seeds, and the bad plants from bad seeds.
柳鸣九译:长有良草与芬草。因此,良草自然产良草子,芬草产芬草子。
胡雨苏译:益草结良种,杂草结坏种。
胡译在本案例中可谓妙亦,将原文长句译为简短的两句话,既容易理解,读起来又朗朗上口,相比柳译更加出彩。如此,孩子们在读译文的时候,可以稍作停顿,喘口气再接着读。在英汉互译中,对原文的语法处理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会严重影响译文的可读性。基于英语的这一形合特征,英语版本的儿童文学作品中也会出现大量的长句式和复杂结构的英语句子,母语为英语的孩子更习惯这种表达,而说汉语的孩子更习惯简单句型的短句。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考虑到原文的这一语言特点,将原文的长句适当地转换成短句。避免译文过于冗长而使目标读者失去阅读兴趣。翻译时要考虑到原文的语言形式,准确地表达原文所要传达的信息。使用句子分解和词序调整和重组,使翻译流畅易懂。译者也可以通过调整译文的结构或改变句式来帮助孩子理解。
3.2.2修辞
语言的生动性是儿童文学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儿童文学中的小说通常使用生动、具体的语言,来顺应他们的审美价值,以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根据Miller(米勒)的说法,儿童文学有五个基本要求:形象鲜明、情节清晰、对话生动、节奏明快、语气铿锵。因为生动的语言总是能使儿童读者把文章中的情景与他们自己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这有助于他们理解文本的信息,从而勾起他们的阅读兴趣。同时,他们更喜欢具体化的表达,因此,使用修辞手段也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文本。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修辞手段的运用包括使用不同的词或句子,使文章内容更具表现力。在小读者看来,想象是有意义的,是富有美感的,儿童文学翻译的译者也常常使用富有表现力的想象文字来表达情感。因此,我们必须采用适当的技巧来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让他们构思,以便他们更好地理解文本。
例5
原文:The little prince, who was looking at.... However, the flower was not ready to reveal her beauty in the shelter of her green chamber.
林秀清译:小王子看到……。但是,这朵花儿却躲在她绿油油的房间里,梳妆个没完。
柳鸣九译:小王子亲眼看到……,那花儿却老躲在自己绿色的闺房里精心打扮自己。
这一例句两位译者都将其生动形象地译为拟人句,使用了修辞格,读起来更加活泼有趣,使小读者易于接受。如此以来,这种活泼的口吻更会提起小读者的阅读兴趣,甚至运用想象在头脑中创造出想应的情景。因此,适当的修辞手法能够灵活地激发小读者阅读兴趣,并给小读者提供自己的想象空间。
修辞要考虑到目标读者对译文的审美接受程度。外国文学与中国读者之间存在一定的文化差异和接受问题。因此,修辞的翻译必须准确,让读者所接受,不能过分解读作者的原文意思。在相同的翻译原则和准确的翻译下,最好的翻译无疑是能让读者有继续阅读的想法,这一点,儿童文学也不例外。原文灵活运用修辞手段以达到预期的文学效果,而翻译也要与读者的期望相契合。译者还应该对翻译部分做一些改动,使读者读起来更有兴趣、更有阅读的动力。
总之,在翻译儿童文学时,译者应立足儿童本位,从儿童的视角和情感出发,考虑到儿童的思维方式以及儿童读者的多变性、趣味性、流动性、幻想性、新颖性等心理特征,创作出符合其审美期望和阅读兴趣的作品。
3.3 文化层面
由于所处的地域不同,中西方国家有着不同的语言、文化、历史、地理环境等因素。翻译是跨文化交流的工具,要想实现跨文化交际,就必须通过翻译来解决。儿童文学作品中存在着大量的文化负载词。但儿童读者还处于学习母语和国内文化的阶段。他们的阅读经验有限,接受外来文化的能力也有限。因此,翻译中过多不熟悉的文化负载词会在阅读中形成障碍,从而打击孩子们的阅读积极性,这因此不利于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与提升。然而,翻译的目的是实现跨文化交际。儿童文学中的负载词可以适当保留,译者可通过添加注释等方法来将负载词以母语的方式解释清楚,以消除儿童与西方文化之间的隔阂,从而避免误解和阅读障碍,以便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宗教是文化的一部分,在日常生活以及文化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一特点也会体现在文学作品中,所以宗教在文学翻译中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在翻译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西方国家大多数人信仰基督教,这与西方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有关。而中国长期受到儒、释、道等思想的影响,因此与西方国家的文化大不相同。因此,译者在翻译儿童文学时,可以注意翻译方法的使用。如果使用异化的翻译方法,对于中国儿童来说,他们对希腊神话和罗马神话的理解有限,这导致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很难完全理解这些文化负载词,这会造成阅读障碍,影响儿童的阅读兴趣。而如果译者采用归化的方法,孩子们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就会更闭塞,接触西方文化的机会就会减少,这样反而忽视了翻译的重要目的。
那么,在笔者看来,注释和解释可以弥合外国文化与儿童之间的鸿沟。如此,便可以在西方文化与中国儿童读者之间假期一座沟通的桥梁,让孩子们更清晰生动地了解世界文化。
4 结论
尽管每年都有大量的外国文学译著涌入中国,但对这一领域深入系统的研究还远远不够。我们不仅要关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的数量,还要密切关注其质量。因此,对外语翻译进行专门的、系统的理论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这对外语翻译实践至关重要,并为外语翻译提供了全面的指导和帮助。
对于儿童文学翻译来说,译者应关注译入语,关注译入语读者,了解儿童的独特性,在分析源语文本的基础上,用符合儿童语言特点的语言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和风格。为了翻译出更多儿童读者喜欢的书,译者需要培养像孩子一样看、思考和说话的能力。虽然对儿童文学作品中的典型翻译案例进行了对比研究和分析,但本文的局限性不可避免。主要的缺点是使用稀疏的例子,不能充分解释、论证以及如何使用接受美学理论。另外,对于这些案例的分析有时离不开作者的主观判断。同时,由于儿童文学独特的审美特征,作者必须补充主观判断,其中一些判断有可能是错误的。此外,每一种翻译理论都有其自身的弱点和局限性,因此批评者可能也难免对这一理论存有偏见。
总之,中国儿童文学仍在不断繁荣发展,为提升儿童教育,为了促进文化的“引进来”和“走出去”,希望更多的学者和译者关注儿童文学翻译的发展,让我们“祖国的花朵”感知世界,感受更高质量、更有价值的文学读物。
参考文献
[1]Jauss, H. R. Toward the Aesthetic of Theories [M]. Minnesota: 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83.
[2]Lyle F. Bachman. 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 [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3]Toury G.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 [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1996.
[4] 曹万忠. 翻译学中读者地位的嬗变 [J]. 学理论, 2009(28): 175-176.
[5] 陈蓉.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企业区块链白皮书翻译策略研究 [J]. 江苏外语教学研究, 2021(01): 64-66.
[6] 陈文慧. 我国接受美学与翻译理论研究综述[J].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18(01): 90-98.
[7] 程镇球. 政治文章的翻译要讲政治 [J]. 中国翻译, 2003(03): 20-24.
[8]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73-79。
[9] 刘元秀. 谈谈儿童文学翻译研究视角问题[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2,28(02): 50-52.
[10] 马萧.文学翻译的接受美学观 [J].中国翻译, 2000(02): 47-51.
[11] 孙迎春. 儿童小说《九月星愿》语言特色及翻译 [D]. 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7.
[12] 吴艳晖. 浅谈儿童文学翻译的策略 [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7(10): 53-55.
[13] 徐德荣.儿童文学翻译刍议[J].中国翻译,2004(6): 33-36.
[14] 徐德荣. 茅盾的儿童文学翻译思想探究 [J].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22(34): 126-127.
[15] 杨武能. 阐释、接受与再创造的循环——文学翻译断想 [J]. 中国翻译, 1987(6):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