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知识图谱与产教融合协同驱动的航海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李霏 王晓琳 柳丹琳
  
大海媒体号
2024年6期
1.大连海事大学 a.教务处 辽宁 大连 116026

打开文本图片集

作者简介:李霏(1987年9月),女,内蒙古赤峰市,汉,硕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教育教学研究。E-mail:lifei@dlmu.edu.cn

摘要:针对传统航海类人才培养目标与航海科技及航运产业的发展需求脱节、多专业学科背景的航海类拔尖创新人才知识体系繁冗庞杂、航海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过程缺乏企业及行业的深度参与、跨学科院系及跨行业的产教融合机制不成熟等问题,提出基于知识图谱与产教融合双助力的航海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思路,包括明确新时代航海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内涵、利用教育知识图谱来重构本研贯通的人才知识体系、以现代产业学院为载体打造产教协同育人创新试验区等举措,旨在探索一种革新型人才培养范式,为航海领域的长远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关键词:产教融合;知识图谱;人才培养;航海类;拔尖创新;现代产业学院

一、引言

航运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承担着90%以上的国际贸易运输。以航海类人才为主的航运人

才是实现国家“海洋强国”“海运强国”战略的重要人才支撑。随着数字化和区块链技术、绿色化、节能减排技术、无人船舶技术的迅速发展,航海类人才培养面临着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绿色低碳生态思想贯穿培养过程、国际人才竞争白热化等诸多挑战,传统的航海类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航运产业及海事科技领域的发展需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航海类人才培养应主动对接国家人才战略需求,以重构解决海事领域关键科学问题、突破制约航运产业高质量发展关键技术为目标,建立完善本研贯通的航海类专业核心知识图谱、系统性重构产教融合的航海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推动产教融合的航海类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对于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教育强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航海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研究现状

(一)关于产教融合航海类人才培养的研究

目前关于产教融合的航海类人才培养,以高职高专类教育为主,部分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略有涉及,

主要集中在校企合作模式、育人机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教学改革等方面。

在校企合作模式上,有学者提出以校企“双元制”教育模式为切入点,建立以行业监管机构、企业和学校为支撑,以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为导向的育人模式[1]。运行机制方面,有学者提出通过创新“三段、三通、四融”人才培养模式,来构建校企协同育人的新机制[2]。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部分高职院校通过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探索“24+8+4”新型卓越海员人才培养模式改革[3];在实践教学改革方面,有学者提出了从教学条件、教学策略、教学内容与手段、师资队伍四个方面进行优化[4]。

(二)关于知识图谱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研究

目前,教育知识图谱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学科及专业建设、新形态课程及教材建设、学生自主学习等几个方面。

在学科专业知识图谱的构建上,目前已建立起一批以中医药知识点标识为代表的医学类知识图谱[5]、基于潜在语义分析的学科知识图谱[6]和扩展语义信息下“知识—问题—能力”三维知识图谱[7]等。借助于知识图谱建设的新形态教材及课程已接近千门,在这方面有学者陆续提出了融合知识图谱的课程教学方法改革[8]、学科交叉课程的智能化建设[9]、传统文化课程的知识图谱建设[10]等。在学生自主学习方面、个性化制定学习路径[11]成为研究的焦点。并有学者提出在知识图谱的模型框架搭建方面,可从模式定义、知识抽取、知识融合和知识更新几个步骤来构建[12],并综合考虑学科知识、教学活动、学生学习三个角度分层次构建[13]。

三、航海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航海类人才培养目标与航海科技及航运产业的发展需求脱节

传统航海类人才培养依托工科专业教育为主,在航运产业向着智能化、绿色化、国际化等方向迈进的

趋势下,培养生产应用型、单一知识背景的传统航海类人才培养目标已经难以满足新时代的发展需求。航海类人才培养应主动对接行业转型需求,提前布局转型人才培养目标,本研贯通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以多学科背景知识教育为基础,掌握扎实理论知识、具备较强实践能力的航海类拔尖创新人才。

(二)多学科多专业背景的航海类拔尖创新人才知识体系繁冗庞杂

航海类拔尖创新人才的专业核心知识体系庞大复杂,涉及的知识点内容繁多、层级复杂,各个知识点之间关系难以明确,本科阶段和研究生阶段的课程体系相对独立,缺少统一布局和规划,由此造成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课程知识体系接续不畅、课程知识点内容重复、甚至课程前后续关系混乱等问题,阻碍了提升航海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

(三)航海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过程缺乏企业行业的深度参与

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育人模式多被广泛应用于应用型航海类人才培养,以高职高专、本科教育

阶段为主。而针对航海类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进一步拓展至研究生教育阶段,通过开展理论学习、科学研究来实现系统性学习和科研训练,行业企业在此阶段参与度较低而造成传统航海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难以满足航运生产实际等问题。

(四)跨学科、跨院系、跨行业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建立

在学校重育人和企业重效益的矛盾下,校企合作育人机制联动不足,没有真正建立利益共同体。对于学校,产教融合仅局限于部分专业、班级内部,未真正实现跨专业、跨院系布局;对于企业,合作范围仅限于部分龙头企业或企业内部管理层面,未真正落实到全产业链条和生产一线。校企合作缺乏有效载体,无法有效实现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的对接、专兼职师资队伍建设困难、协同培养育人的载体单一等。

四、知识图谱赋能、产教融合促进的航海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思路

(一)校企联合明确新时期航海类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坚持OBE教育理念,从人才培养目标的顶层设计入手,充分考虑国家“教育强国”“海洋强国”战略需求,充分调研航运产业及海事科技发展需求,提前谋划布局面向未来航运产业的人才规划,确立新时期航海类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以解决海事领域关键科学问题、突破制约航运产业高质量发展关键技术为目标。

(二)校企联合梳理航海类拔尖创新人才知识图谱

从培养新时代航海类拔尖创新人才的目标出发,对应分解为关于掌握航海科技知识和工程技术的若干

毕业要求,向下细分为各级能力要求及具体能力描述,并进一步梳理确定相关知识点。以知识图谱为纽带,构建知识点网状结构图,建立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向上聚类形成课程,实现跨学科专业背景重构课程体系、本研阶段梯度递进的课程知识内容。同时,以知识点为基本单元,向下链接各类教材、课程、视频、课件、习题、文献等若干教学资源,最终构建航海类拔尖创新人才知识图谱网状图。

(三)校企联合共建航海类核心课程体系及相关教学资源

基于航海类拔尖创新人才知识图谱,建立知识结构完整、课程衔接合理、培养环节优化的本研贯通课

程体系。大学一年级以通识基础培养为主,设置数学及自然科学类课程、人文综合素养类课程。大学二、三年级以专业基础培养为主,设置低阶专业核心课、经管法交叉类课程。大学四年级、研究生阶段以专业贯通培养为主,设置高阶专业核心课、信息技术类课程,打通本研阶段课程资源,实现专业贯通培养过程中本科、研究生阶段课程的互选互认。成立专兼结合、校企互聘的师资团队,围绕智能、低碳航运战略新兴领域,建设一批核心教材、课程和实验实践项目。

(四)校企联合成立现代海运产业学院产教协同育人创新试验区

充分发挥航运企业、研究院所等在航运管理和海工装备设计制造等方面的优势,以共享、共建、共管

为原则,建立现代海运产业学院。成立由校内导师+企业导师“双导师”专家团队,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其中,本科生阶段以企业实践、上船实践、开展创新创业项目训练为主,研究生阶段以科研项目、工程技术项目、创新创业项目训练为主,依托企业生产实际、行业发展瓶颈为项目来源,将校企联合的“项目制培养”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五、结论与展望

本文分析了我国目前航海类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创新性提出利用知识图谱结合产教融合实现来实现航海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有助于培养能够解决海事领域关键科学问题、突破制约航运产业高质量发展关键技术的高水平航运人才;运用新兴知识图谱信息技术为进一步推动航海类人才培养改革,实现学科专业知识更新、学生深度自主学习、教师精准化教研奠定了必要的研究基础。

未来将进一步深入探讨知识图谱与产教融合协同驱动的航海类拔尖创新人才具体实施过程,对改革效果开展实证研究与评估,同时可将该研究应用于其他特色行业领域,以更好地满足不同领域的人才需求。

参 考 文 献

[1]郝振钧.航海技术专业“双元育人”模式的创新探索与实践[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3):166.

[2]史方敏.高职航海类专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1(2):76-77.

[3]张辉.产教深度融合背景下“24+8+4”卓越海员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3:136.

[4]杨其雷,刘霜冬.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航海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四优化研究.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1(3):47.

[5]马瑞祥.面向中文医学领域的知识图谱构建关键技术研究[D].浙江,浙江大学,2023:20.

[6]孙小欣.基于潜在语义分析的学科知识图谱构建[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13:17.

[7]钟卓,唐烨伟,钟绍春,等.人工智能支持下教育知识图谱模型构建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20,41(04):62.

[8]段志应.融合知识图谱的软件工程方法学课程教学设计[J].电脑与电信,2023(Z1):65.

[9]李凯图,陈静莼,黄康华,等.基于知识图谱的个性化学习平台研究与实现——以学科交叉课程应用为例[J].现代计算机,2023,29(04):93-99.

[10]朱良兵,蒙飚.《山海经》知识图谱构建与应用研究[J].情报探索,2023(05):92.

[11]刘凯航.基于知识图谱的个性化学习路径推荐研究[D].江苏:南京邮电大学,2023,19.

[12]董晓晓,顾恒年,周东岱.知识图谱新近研究进展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挑战[J].数字教育,2022,8(05):10.

[13]穆肃,谭梓淇,骆钰秀,等.面向精准教研的立体知识图谱构建方法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23,44(05):74.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