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四史”学习教育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性探析

冯岩
  
大海媒体号
2024年6期
辽宁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114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002074002。

【摘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为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开设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国家高等学校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必修课,“四史”学习教育是其中重要的环节,讲好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历史知识,更要围绕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解疑释惑,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理想,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培养更多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之才,帮助学生培树正确的历史观,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的能力,提高学生修养自律、责任担当意识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加深文化认同,增强民族自豪感,厚植历史情怀,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  “四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重要性

一、“四史”学习教育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性的重大意义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深入走进“四史”学习深处,走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深入,指引学生结合理论和实践深入学习中国近现代史,明确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根据学生教育特点、认知规律和教育规律,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充分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理解“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增强“四个自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旗帜鲜明批判历史虚无主义谬论,把握历史规律,顺应历史潮流,与时代同行。搭建协同育人的教育方式和培养模式,揭示蕴含其中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丰富内涵和巨大推动力量,使学生深刻体会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背景、精神实质和时代意义,深化明辨是非、科学理智处理事务的能力,将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从而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根据思政课实践课程内容有计划地落实“四史”教育,彰显“四史”教育的育人优势,以深厚的历史底蕴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政治高度与理论深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民族自信与制度自信。高校学生正处于青年成长成才的钟摆期,“四史”教育学习的深入学习、践行,引起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领域潜移默化的变化,筑牢思想之基,补足学生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让他们晓历史之源,行正确之事,意信仰之核,情爱国之怀,规范思政课常规管理、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等教育改革方式,讲好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历史知识,更要围绕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解疑释惑,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理想,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培养更多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之才。从更宽的角度、更高的视域审视人生的意义,激励他们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

二、“四史”学习教育育人功能的基本蕴含

(一)铸魂凝神,强化“四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的课程育人实践体系。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深入走进“四史”学习深处,指引学生结合理论和实践深入学习中国近现代史,明确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把握“四史”教育的政治性,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信念和信仰,科学设计“四史”教育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细致章节,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推进“四史”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充分发挥党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作用,从党的百年伟大奋斗历程中汲取前进的智慧和力量,努力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紧密结合“四史”学习教育的历史实际,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进一步明确“四史”学习教育的主题、主线和主流、本质,懂得珍惜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历史,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社会实践结合相互结合起来,以弘扬四史学习教育行之有效的融入,只有深入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史进程,全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才能培养个人素养,打造个人具备崇高的政治信仰、爱国情怀、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更好的深入理解“四史”学习精神的内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能够有效提高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实效性,砥砺品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提高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水平,从根本上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让学生在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过程中准确把握国情、党情,充分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不断奋斗。

(二)传播正能量,培育“四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的爱国主义和正确价值观教育体系。

高校的四门思政课教学,多角度、多层面的旗帜鲜明的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要让学生从理论层面理解国情国史,了解国情国史,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维护国家利益,具有推动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的责任感,使学生自觉地继承和发扬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传统和革命传统,进一步增强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爱国情感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使命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维护国家利益,具有推动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的责任感,有效帮助大学生全面了解爱国主义精神的内涵和特征,使爱国主义精神深入内化学生内心。其三,让“四史”学习教育进入头脑。高校应积极发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引领学生树立爱国之志,诠释爱国之情,砥砺爱国之力,铸就爱国之心,锤炼爱国之心。逐步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对自身使命的感召,强化自身的使命担当。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和“四史”学习教育章节学习,培育爱国主义情怀,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挖掘学生的兴趣点,挖掘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组织学生积极融入爱国主义精神的实际活动,将学生的知、情、意、行融合统一,培养学生的高尚品格和爱国情怀。通过整体性、系统性地展示新中国建立史、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发展史、以及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建设史等教育学习,着重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为什么历史和实践会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树立科学的政治信仰,培育大学生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仰,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断加强对“四史”的学习,

(三)健全机制,建立“四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的过程化考核考试体系中。

引导学生充分了解近现代中国的历史发展历程和党在发展过程中的伟大成就,强化过程化考核体系,针对个别章节重视程度较低,安排的教学学时不足,教学内容少等问题及时查摆不足,完善教学,将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结合起来,注意将学生的兴趣培养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创新教学内容上讲清讲透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事理,使学生充分理解爱国主义教育蕴含的深刻道理,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解力和感染力。深刻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蕴含的深刻道理,从中国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并不断取得伟大成就的历史。尤其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革命,赢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建立中国人民共和国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把极度贫穷落后的中国逐步改变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中国的历史。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切实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自觉践行初心和使命。促进高校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调发展,重视大学生治学态度、科学精神的培养以及优良职业道德的养成,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增强“四史”学习课程体系环节中章节题库建设,优化慕课资源建设,形成免试方案、分析报告、教研论文,研究课程中教考分离的考核细则,明确课程评价反馈体系。以学科专业、社会和国家建设人才需求为出发点,进一步完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四史”学习教育的免考细则,强化过程化考核体系,建成资源内容丰富、可持续更新的智能、共享、动态教学资源库,拓展爱国主义与高校大学生现实生活实例结合的新途径,更好的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体系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高尚品质。

(四)多措并举,发挥“四史”两课教育和高校社会实践教育的活力体系。

通过两课教育,教师要充分树立和整合教学资源,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重视实践教学,确保教学真正发挥作用。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要根据 “四史”教育的内容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如主题演讲比赛、专题报告会、论文竞赛等等,相关主题可以选择特殊的时间节点或重大历史题材,让学生用各种方式在事件的过程中学习、感受和反思,进一步加强独立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学习 “四史”的积极性。夯实同心同向的思想基础,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互结合,打造大学生学习的爱国教育课堂,组织优秀大学生代表开展主题学习讲座,诠释国史党史,回顾党艰苦卓绝的革命历程,同时高校充分发挥“两课”和高校社会实践教育的活力,发挥思政课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打造“同心▪共识课堂”,发挥大学生的特长,开展如:博硕论坛、专题讲座、主题教育探讨沙龙等等,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工作,凝聚青春奋进力量,深入持久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总之:

在高等教育中,“四史”学习教育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因此,在高校课程衔接和体系改革中,应注意做到:首先,围绕重大时间节点,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的联系起来,使爱国主义精神在理论和实践中得以升华;其次,不断拓展课程体系,创新课程模式,多维度、多层面的增强交流式、互动式教学,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挖掘爱国主义的思想精髓,引导学生刻苦学习,努力实践,坚定理想,持续奋斗;再次,在课程体系设置中,通过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日常化育人机制。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日常化的制度创新与实践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日常化为着眼点,以日常生活为契机,抓住日常需求,积极推动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日常化的制度创新与实践改革,齐抓共管、多措并举帮助大学生在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和价值观念方面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勇担时代重任,放飞青春梦想,谱写绚美华章,

主要参考文献

(1)潘清泉,宋亚茹.课程思政理念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J].高等教育研究,2023(3)。

(2)吴慧,“四史”教育融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思考[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3)。

(3)陆鹏飞,梁 雪.“四史”教育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三维审视[J].当代科研论丛,2023(2)。

(4)李帅,邸艳英.“四史”学习教育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研究[J].教育现代化,2021(2)。

(5)赵晓芳,卓 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加强“四史”教育的价值意蕴与路径[J].黑河学院学报,2023(02)。

(6)张树焕,许纭露 .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的三个维度[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10)。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