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传统文化多样化传承方法研究

——以国家级非遗文化“羌绣”为例

王明钢
  
大海媒体号
2024年9期
天津商业大学

一、引言

《“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提出:“全方位运用图像、音频、视频等数字技术方式对非遗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加强非遗数字化的保护、宣传及普及。”党的十八大以来,营造良好数字生态成为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十四五”规划的重要目标。虚拟现实技术(以下简称VR技术)作为数字生态重要组成的一部分在文化层面,有效地发挥了传播作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创新提供了全新的可能性。

本文以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的非遗数字化保护作为具体的研究实践对象,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当地进行实地考察、与非遗传承人深入沟通等方式,分析其目前非遗数字化保护的现状及不足,并提出具有可行性的非遗数字化保护方法,促进北川羌族自治县非遗保护方式的优化与提升。

本文的研究成果基于天津商业大学市级“大创”项目(项目编号:202310069127)产出,旨在为非遗在新时代的发展中提供更多有益的思路。

二、研究现状

2.1 非遗数字化保护的历程

20世纪90年代,数字化技术已经开始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应用。[1]2005年,《关于加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对非遗数字化保护进行一定程度的探索。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对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做出相关的法律规定,使数字化保护有法可依。

随着相关政策的推进,“非遗数字化保护”逐渐为人们熟知和运用。

2.2 非遗数字化保护的现状

我国非遗数字化正处于探索、创新及实践的重要阶段。目前国内不少学者对于非遗数字化保护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已经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奠定了坚实的研究基础。[2]

在理论基础方面,目前的研究不仅兼顾整体与局部,且多层次、多角度的探索了数字化保护理论。在实践研究方面,代表性的例子如故宫的线上VR博物馆、国家博物馆的数字展厅等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综上所述,学者们的研究立体化、系统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极大地促进了非遗数字化的发展与完善。

2.3 非遗数字化保护的问题

非遗数字化保护依靠丰富的技术手段及政策的大力支持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仍面临不可避免的问题。

如一些地区的非遗展览馆,非遗传承的内涵本真在简单、机械的科技套用中逐渐遗失。同时由于我国非遗数字化起步较晚,相关技术虽较为成熟,但技术应用相对落后。[3]

三、北川羌族自治县羌绣发展概况

3.1 羌绣概述

羌绣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其作为羌族最具有代表性的技艺,于2008年被正式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羌绣博采众长, 底蕴丰富是其一大特点:在保留羌人原始技艺的情况下,其大量的吸纳创新了其他刺绣工艺的技艺与绣法。其次羌绣纹样与图案秀丽精巧,服饰的领口、托肩及袖口等难以缝制的部位均有羌绣纹样的创作。其不仅艺术表现精巧,还兼顾了与生活的统一。羌绣的图案纹样多取于日常生活,如山川草木、花卉瓜果及飞禽走兽等。

3.2 北川羌族自治县非遗现状分析

据笔者对北川羌族自治县非遗进行实地考察、与传承人沟通交流以及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得知。2008年汶川地震使得北川羌族自治县羌族民俗博物馆中的805件馆藏文物全部被埋,无一幸免;大量研究羌族文化的知名专家也在地震中遇难,羌族文化遭遇了毁灭性的打击。

汶川震后重建,大批羌寨被整村迁移,羌绣古法工具、图样等条件的不足,导致羌绣缺失了部分传承。随着时代发展及社会变迁,羌寨大量年轻人外出务工,使其传承几乎后继无人,受年轻群体关注度低且难以与新兴技术接轨。

四、北川羌族自治县羌绣传承与发展面临的困境

4.1 非遗活态化的缺失

目前其数字化的程度与载体形式难以展现非遗的活态化。活态化作为非遗传承人创造性的重要体现不仅需要传承人的精心付出,还需要在载体形式上与时俱进的创新。

4.2 数字化程度不足

目前其数字化保护基本停留在简单的文档、图片及视频等基础的数字化记录,缺少新兴技术的运用;一方面难以体现羌绣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一方面难以吸引人群对于羌绣的关注。

五、发展方案与措施

5.1 设计发展方案

根据北川羌族自治县羌绣数字化现状,笔者设计出一种具有可行性的发展方案。首先按照原创剧本使用Blender3D建模软件搭建还原羌寨场景;同时在羌寨中添加与场景、人物以及物品可交互的功能。其次当白模搭建好后对其进行上色以及后期贴图的工作。最终按照脚本分镜将羌寨场景“录制”导出完成羌绣可交互情景剧的制作。

用户可以使用遥感手柄以及头显设备对情景剧的主人公进行操作完成一些交互动作,例如:完成羌绣技法的穿针引线等动作、与羌寨的行人对话与拿起或放下场景物品等。

5.2 发展方案的优势

情景剧的原创剧本不仅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优秀的价值观,更是凝结了羌绣传承人及羌族世代相传的事迹。通过情景剧生动的情景描绘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其能够向观众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羌绣内涵。

情景剧让用户仿佛置身于羌绣的世界之中,深刻感受其独特魅力。这种体验使用户不再是被动的旁观者,而是文化传承的亲历者。通过与羌寨的场景、人物以及物品的互动能极大地促进用户对羌绣的兴趣以及传承。

5.3 发展方案的不足

虽然非遗数字化相比传统传承方式有一定优势,但现阶段方案仍有不足。如目前情景剧建模较为粗糙,不能很好还原真实羌绣纹样的细节;同时其交互功能也过于简单,不能进行更复杂的交互操作。这些都会影响用户的沉浸式体验,未来笔者将针对这些不足继续努力改进以完善情景剧。

六、结论

本文以北川羌族自治县非遗保护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羌绣在VR技术下的非遗保护方法。通过较为详细的分析与实践探索,笔者提出了一种羌绣可交互式情景剧的设计方案,以其为数字生态时代下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更多思路与可行性。

参考文献:

赵云海,刘瑞.数字化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实践反思[J].文化遗产,2023,(02):10-18.

宋俊华,王明月.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现状与问题分析[J].文化遗产,2015,(06):1-9+157.

薛可,龙靖宜.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传播的新挑战和新对策[J].文化遗产,2020,(01):140-146.

王雪丹,李淑媛,邝良锋,等.数字化背景下羌绣文创产品设计及美育价值建构[J].包装工程,2024,45(04)

朱婉婷.数字生态下大理喜洲非遗数字化保护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23.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