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付博文
  
大海媒体号
2024年9期
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410131

摘要:刑事诉讼法学研究,必须始终保持对核心理论问题的关注,应从法律实践中揭示的疑难点出发,提炼出与社会科学准则相匹配的研究议题,并发展形成既体现中国特色又具有学术价值的理论观点与学术符号。作为专业领域的专家,要避免研究中仅限于广泛领域而忽略深入题目的常见陷阱,应当致力于跨学科的方式和科学的方法,深入剖析刑事诉讼法学的根基性议题,逐步构筑独具中国风貌的刑事诉讼法律学科架构、学术架构及其理论话语体系。

关键字:刑事诉讼法学;法律;研究

引言

中国式刑事诉讼法治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在刑事诉讼法治领域的集中体现。推进中国式刑事诉讼法治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理念现代化是其内在要求。加强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有利于确保刑事诉讼法治现代化的推进,站稳政治方向,有利于监督各机关依法履职,有利于培养现代化的政法人才队伍。应当特别关注中国式刑事法治现代化的科技驱动、制度协调、社会治理、文化传承四个方面的时代内涵。中国式刑事诉讼现代化的推进,需要聚焦刑事诉讼主体在场的现代化展开,需要将制度、观念、主体三个重要元素结合起来。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以习近平司法治理的理念作为准则,持续监察刑事诉讼改革的推进情况,并积极探讨民营企业在刑事审判中的保障以及数字化时代对刑事审讯体系构成的新挑战等尖端议题,已经获得了相当丰富的研究成果,并且为我国社会主义特色刑事审判理念的提升和体系的完善贡献了新的力量。

一、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现状

1.1基础理论研究的深化

相较过往学术探讨,当前的刑法诉讼学界在根本性理论领域已有所突破。刑事诉讼现代化议题初次成为专项研究的对象。虽然此类研究尚属浅尝辄止,但它有力地提出了问题,并为后续深入探讨刑法诉讼的现代性铺平了道路。在宪法与刑法诉讼、刑事诉讼的目标与价值观念、刑事和解、调解与协商、程序性惩罚、司法复核、证据类别、认证对象、认证准则等方面,论述水平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拓展了传统研究的深度。

1.2理论与实践的互动

近来刑事诉讼法研究领域中清晰反映了学理与应用相互作用的趋势。宪章文本的改动与宪政议题的辨析促进了从事刑事诉讼法领域的学人对宪章与刑事起诉联系的深入钻研;刑事取证法的制定与刑事诉讼法的修订等法律制定的行为,进一步赋予了法学专家在系统性探讨刑事取证法、完善刑事诉讼法方面的研究机会。对于长久以来困扰的羁押超时问题,法律实际执行部门启动了清查和整顿工作。专家们分析并对比了东西方之间的保释体系,意在摒弃“临时处理”的方式,努力建立一套防止羁押时间过长的持久管理体系。就审判前流程的变革而言,有的学者与法律执行机构协作,实验了律师轮班服务体系和询问过程中律师的在场要求,以及对询问环节进行录音和录像的措施,这些试点活动为审判前流程的革新提供了宝贵的操作经验。

1.3选题的重复与问题意识的欠缺

我国的法律专业教育突飞猛进,导致从事刑事诉讼法学探讨的团队不断壮大。然而,同步的是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深度并未显著提高。观察现状,只要某个话题成为焦点,便会掀起波澜壮阔的论文浪潮,同质化研究屡见不鲜,例如对无罪推定原则、缄默权利、认罪协商、证据呈现以及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辨析无不如此,这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学界研究存在追求即时效益、功成名就的趋势。在刑事诉讼法学的探究领域,缺乏对核心问题的认识尤为显眼。众多论文沉溺于对术语的繁琐解释,却忽略了亟待解决的实质性议题;不少研究采用耸人听闻的新词汇以吸引注意,实质上却仅仅是在对旧话题重新包装。大量的辩论消耗在了不必要的纷争上,导致得出的结论含糊且缺乏创见,对刑事诉讼的法律制定和法律实践无助益。学术界必须刻意回避这一只注重枝节轻视根本的学术态势,并在未来研究中谨慎防范。

1.4研究方法与研究视角的调整

参考最近几年对刑事诉讼法的学术探讨,众多学术作品借鉴了比较与历史的研究手段,横跨东西方、贯穿古今时空,对当前体系存在的不足和革新途径进行了阐述。同时,还有部分论文通过对法条的阐释,剖析了现行法律条文存在的问题和司法实践与法律制定之间的摩擦。众多学术论著普遍未能深入探讨问题实质,原因在于我们习以为常的辩证手法偏向直引理念与法规条文,却往往轻视了探究法律条文产生的社会、历史、政治和经济等多方面的根源。随着时间的推移,哲学与历史学的研究手段开始得到学术界的关注,部分学者采用这些新的分析工具,创造出许多刷新观念的研究成果。然而也存在一批学者,对哲学领域尤其是现代哲学的进展缺乏足够的认识,这一限制也使得他们在特定的议题讨论中遇到了障碍。当采纳其他学科领域的研究手段时,表现出一种过分简化的方式去移植,这样的做法不但稀释了证据的说服力,同样让所得的观点显得难以捉摸、理解。研究刑事诉讼法须从其固有的逻辑结构着手,而跨学科的知识渗透仅仅是为刑事诉讼法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帮助其在制度和理念上汲取养分。这种知识应致力于辅助刑事诉讼法的深入探究,而非替代它的核心研究。

二、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2.1数字化和信息化的进步

科技进步的飞速步伐促使刑事审理过程中的侦查、搜证和裁判等阶段愈益依仗数字技术与信息化手段。当代刑事诉讼法学领域不仅应深入研究传统法理与条文,同时也需考虑如何与科技融合,以促进刑事审讯朝着智慧型与高效能化方向发展。

2.2国际化和全球化的视野

在全球互动与协作愈发活跃的背景下,研究刑事诉讼法的学者须密切留意国际层面刑事法律体系的演进脉络及其应用案例。随着国际刑法、国际人权法等学科领域的兴起,刑事诉讼法领域的研究亦迎来了新的探索路径。

2.3对被告权益的重视

近年来,对被告权益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也成为刑事诉讼法学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在法律制度设计和司法实践中,需要平衡被告权益和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确保刑事诉讼的公正与合理性。

2.4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

刑事诉讼法研究领域同样应当注重对犯罪争议多样化解决策略的关照。并非唯有法庭审理,而是刑事和解、行政干预等办法亦在崭露头角,变得逐渐常见以应对犯罪争议。鉴于此,研究刑事诉讼法发现有必要探讨这些不同途径的性质、利弊以及它们的适用领域。

2.5做好公平正义刑事诉讼核心理念研究

必须深刻领悟并牢牢掌握党的二十大报告以及习近平关于法治理念中对于公平与正义的阐释及其提出的标准,透彻理解“司法公正乃维系社会公平与正义的最后屏障”这一角色定位,确切掌握“公平正义是司法的核心精神和根本生命力”这一工作准则,确立并践行以公平正义为主旨的现代诉讼观,加大对公平正义基础理论、保障体系及当前诸多问题的研究,确保推动司法现代化的过程坚持以民为本,彰显人民意志、反映人民诉求、保障人民权利、增进人民福祉。涉及司法领域内的公平和正义问题,不仅是法律层面的技术性问题,还关系到国家长期稳定与持久安宁的战略层面,也是在全面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需要着力解决的关键课题。

结语

刑事诉讼法学研究需以满足现代国家治理架构与能力的提升为出发点,须基于全面推进法治及构筑法治国家的迫切需求,不断深入挖掘刑事诉讼法律理论,增强与司法革新相适应的机制研讨,持续优化刑事诉讼法实施后的执行研究,并重点研究刑事司法的新兴领域,从而为加固和充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刑事诉讼法制体系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戴宇涵.改革开放以来刑事诉讼法学研究方法进路及展望[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2, 41(7):4.

[2]自正法.刑事诉讼法学中的"法理"样态及其法理化[J].中国刑事法杂志, 2022(2):147.

[3]卞建林,钱程.刑事程序法治的理论发展与前沿问题——2021年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综述[J].人民检察, 2022(1):7.

作者简介:付博文,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法律系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