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文化适应视角的安徽旅游景点外宣翻译研究
——以黄山景区为例
摘要:文章以安徽黄山景区为例,从文化适应视角出发,探讨旅游景点外宣翻译在安徽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性。通过分析黄山景区外宣翻译的现状和现实中出现的问题,探讨译文翻译的方式和策略,并提出多方面的的改进建议,以期提高安徽旅游景点的国际知名度,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从而更好地促进安徽旅游业的发展。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adaptation, this paper takes Anhui scenic spots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the importance of publicity transl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nhui tourism.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ublicity translation in Huangshan scenic spot and the problems in reality,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orrect ways and strategies of transla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international popularity of Anhui tourist attractions, promote cultural exchanges and dissemination, and thus better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 Anhui,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various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adaptation.
关键词:文化适应;外宣翻译;黄山景区
一、引言
随着全球化浪潮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我国旅游景点的知名度也不断提高,外宣翻译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旅游景点的外宣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对于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国际形象和知名度具有重要意义。
安徽作为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省份,也拥有丰富的旅游景点和资源,其中黄山风景区便是其中闻名中外的旅游景点。然而,黄山景区外宣翻译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国际知名度的提升。文章以黄山景区的外宣翻译为例,从文化适应视角出发,探讨旅游景点外宣翻译的改进策略,为旅游景区外宣翻译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文化适应
文化适应是指个体或团体适应异文化环境的能力,由个体组成的不同文化群体直接相互接触,导致一方或双方原有文化模式发生改变的现象,关注不同文化群体交往引起的文化调整接受与融合的过程[1]。
在外宣翻译中,文化适应对翻译工作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译者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在需在文化适应的基础上,基于不同国家的历史文化背景、表达习惯及文化差异将文字译为适合游客理解的目标语[2]。译者要能够熟悉并具备跨文化交际意识,充分考虑文化差异在交流和理解中的折射,增强对目标语受众的文化及习惯的了解,使译文符合阅读习惯;外宣翻译不仅要保留景点自身特色,还要根据受众的需求正确处理翻译中的文化信息,这样才能更有利于促进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达到最佳的宣传效果。文化适应与传播效果息息相关,跨文化传播取得成功的一个标志就是实现跨文化事业。只有黄山景区的跨文化宣传水平得到提高,黄山景区的旅游业发展才能蒸蒸日上[1]。
三、黄山景区外宣翻译现状及问题分析
"黄山景区"通常被翻译为"Huangshan Scenic Area"。当前,随着外宣翻译的深入发展,黄山景区的翻译现状较之前已有较大改善,大部分的景点名称、标识、解说词等都配有英文翻译供外国游客使用,语法、用词不当问题也得到了进一步调整,翻译的准确性、专业性得到了提高。为满足不同国家游客的需求,黄山景区还提供了多种语言的导游服务和旅游指南。但黄山景区仍然存在一些翻译问题,文化内涵的传递不充分和译文难以适应国际游客需求也需要景区进一步改进和提升。
(一)语言语用的错误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外宣翻译资料也不断增加,因此翻译过程中出现错误的译文也不断增加。黄山景区外宣材料的翻译中也存在着语法错误、用词不当、拼写错误等语言语用错误,严重影响了译文的质量和可读性,这可能会导致国际游客在理解景点相关信息时产生困扰。例如当地著名景点之一“人字瀑”的景区标牌译文为“People-like Waterfall”,而外国游客对此译文的理解是人们喜欢的瀑布, 他们所认为的“人形瀑”的译文应是“waterfall shaped like a person”[3]。还有些翻译过于生硬地遵循中文的语法和表达方式,而未能考虑到英文语言的习惯和特点,从而导致翻译出来的英文表达不够地道。此外,景区工作人员与游客之间的交流也可能出现语言障碍,如果导游出现发音不标准、词汇不足等失误,会对游客的旅游体验产生负面影响。因此,黄山景区需要加强语言培训和语言规范工作,提高景区内译文的翻译质量,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
(二)译文缺乏统一标准
译文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同的译者在翻译原文时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和术语,这会导致不同的游客在游览景区时产生不好的体验感,这种翻译差异可能会导致国际社会对当地外宣翻译的准确性产生怀疑,从而影响外宣传播的效果。通过查询不同外宣网站和各种翻译资料可以看出,仅仅是“黄山”二字的译法就多种多样,有些译者采用音译法将黄山译为"Huangshan"或" Yellow Mountain ",还有一些译者采用专词+通名的译法,将黄山翻译为"Mount Huang" 或" Huangshan Mountain"这几种译法都出现在不同的外宣资料和网站中。通过观察,在翻译慈光阁时,一些旅游手册以及一些景区标识将慈光阁翻译为"Ci-Guang pavilion",而在入口的一些标志牌上,慈光阁的翻译是"the Mercy Light Temple",这两种翻译都没有错误,但在景区内应统一翻译文本,避免产生歧义,给外国游客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译文缺乏统一标准也会影响翻译的效率,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翻译人员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查找和确认术语的翻译方法,这会增加翻译的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不利于当地的外宣发展。此外,缺乏统一标准也会导致翻译的重复劳动,因为同样的信息可能需要被多次翻译,而不是一次性翻译成多种语言。通过上述分析,可以了解到尽管国家出台了旅游景区翻译的标准和规范,在实际翻译中仍然会有译文不统一的情况出现[4]。
在外宣翻译的实际操作中,还存在着译文更新不及时的问题,导致游客获取的翻译信息与实际情况不符,也会降低游客的旅游体验。
(三)译文缺乏文化内涵
准确恰当的译文能够提升景点的知名度,也能够有效传播景点的文化内涵,黄山景区的部分翻译对当地文化的诠释和传递不够充分,导致译文缺乏文化内涵。例如,在翻译当地著名景点之一“猴子观海”时,译文Stone Monkey Gazing over the Sea of Clouds”并无错误,但却无法传达背后的神话故事和文化意义,难以引起游客的共鸣,可以在此翻译的基础上做出进一步的补充说明。其次,文化内涵很大程度体现在译文的表达方式上,黄山景区作为中国的著名旅游景点,其译文应该能够传达出景区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特色。然而,由于语言的局限性以及一些翻译人员对黄山景区文化背景了解的不足,翻译时忽略了对景点的历史、文化、地理和旅游价值,导致译文表达过于平淡或缺乏生动性,无法充分展现黄山景区的文化魅力。因此,在翻译黄山景区的介绍材料时,应尽量选择那些能够体现黄山景区独特文化内涵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以便更好地向游客传达景区的魅力。
四、基于文化适应视角的改进策略和建议
翻译是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从文化适应角度来看,外宣翻译要适应目的语语境,对应目的语读者的认知能力并按照目的语读者预期开展,同时翻译结果要被目的语读者理解和接受[2]。外宣翻译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在黄山景区的翻译中也要重视文化适应,在翻译时就需要考虑语言差异,文化背景差异,不同国家的文化敏感性等多方面的内容[5]。这需要不同群体共同努力才能达到,文章将从以下两个视角提供具体的建议以供采纳,以求文章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一)译者
(1)注重翻译策略:
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有义务通过外宣翻译促进文化的传播。译者在外宣翻译的过程中要注重翻译策略,不断精进自己的翻译水平。既要熟练并合理地运用直译意译编译等译法,也要学会根据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对文章进行适当增删,使译文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的同时,也增强自身对黄山人文的了解。
首先,译者要着重注意当地特有名词和一些专业术语的翻译。对于一些专有名词,很难在翻译时很难准确传达原意,译者通常采用音译直译,但这种翻译方式难以展现其中的文化内涵,也会让国际游客产生误会。因此译者要注重掌握专有名词的翻译策略。其次,翻译时可以将黄山景区的地方特色及文化元素融合其中,例如,可以将黄山的一些民间传说、历史故事等融入到翻译中,使得翻译更加生动,这样不仅能更好的传播中国文化,还能吸引更多游客,促进旅游业的发展。黄山景区是徽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译者在翻译时需要深入了解当地文化背景和相关的历史资料,并将当地人文历史融入到译文中,让国际游客在游览和阅读资料了解黄山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徽文化的魅力,不断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
(2)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
旅游景点的介绍原文为中文,而中文介绍的受众者是针对懂得汉语的人,所以景点介绍中以吸引游客来游玩为主,宣传目的大于文化传播目的。而对于不懂得中文的其他游客来说,有些景点的文化吸引力大于景点本身,因此在外宣翻译时不仅要让国际游客看懂,还要加强对景点的历史文化介绍。这也需要译者更加深入了解景点的文化内涵以及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阅读习惯,注重换位思考、尊重文化差异、转变思维模式,考虑外国友人的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使译文能够被目标读者理解和接受。
(3)译文保留地方特色
在旅游景点外宣翻译中,译者应尊重原文文化,保留地方文化的特色。虽然外宣翻译的受众是国际游客,但外宣翻译的目的是提高景区的知名度,吸引更多游客,进一步促进文化的交流传播。因此,在翻译时要尽可能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特色,突出旅游景点的独特性和魅力。例如对于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术语和专有名词,译者应将其使充分体现在译文中。翻译后的内容不仅要能准确地传达自然景观的特色,还要深刻体现黄山的文化内涵,如黄山四绝,就可以采用诗意而富有内涵的译文向国际游客介绍,以此增强旅游景点的宣传效果。保留地方特色的基础上要重视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避免因文化误解而产生负面影响,通过采用更加本土化和国际化的翻译策略使译文充分保留地方特色,更有利于当地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4)注重译文的可读性和传播效果
为了提高旅游景点外宣翻译的质量,译者应注重译文的可读性和传播效果。在翻译的过程中,翻译者要尽量采用简洁明了的翻译方式,减少使用过于复杂的句式和生僻的词汇,确保译文能更容易让游客理解。此外,译者还可以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以增强译文的吸引力,提高译文的整体质量。例如,可以将符合当地景观诗句、成语和典故以恰当的方式翻译并解释给国际游客,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黄山的文化魅力。同时,译者在翻译时要关注译文的传播渠道和受众对象,灵活转变翻译策略,力求译文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提高景区的知名度影响力。
(二)相关部门:
(1)规范翻译标准和指导
相关部门应制定适用于安徽旅游景点翻译的文化适应标准,明确翻译人员在文化适应方面的方法和要求,为翻译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尺度,引导翻译者更好地应对不同的文化环境。在此基础上还应设置专业审核人员,建立严格的翻译质量审核机制和游客反馈渠道,及时收集景区翻译出现的问题,改善翻译中的不足,力求为旅游者提供便捷的旅游方式和满意的旅游体验,提高翻译质量,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2)充分利用文化交流平台
景区可以把握社会发展趋势,利用互联网建立文化交流平台,为国内外游客提供了解景区的平台。通过加强与媒体的沟通与合作,加大对当地景区的宣传,提高知名度,推动本地文化与外地文化的交流,为翻译工作提供更多的素材,减少因信息不对等造成的翻译失误,加深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与适应。
(3)提供文化研习机会
政府可以通过举办特色文化节,文化展览等活动,为翻译者提供学习交流机会,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促进文化传播;既可以通过组织翻译人员参与当地文化活动,让他们更加深入理解当地文化,也可以通过开办翻译研讨会,组织翻译培训,提高翻译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文化适应能力。
五、结论
在全球化浪潮和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前提下,外宣翻译是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促进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好方法。外宣翻译者应该积极宣传地方文化的特色,不断克服文化不适应现象。本研究以安徽黄山景区为例,从文化适应视角出发,分析了黄山景区外宣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和建议。通过对黄山景区翻译的研究,不断提高旅游景点的外宣翻译质量,有助于提升安徽旅游业的国际知名度,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文化适应角度下背景下,黄山景区的外宣翻译需要充分考虑文化的特点和黄山景区的独特性,将当地文化的元素和黄山的美景巧妙地融入翻译中,以吸引更多的国际游客前来体验和欣赏。通过研究发现,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如何在实际操作中落实这些改进策略,以提高安徽旅游景点的外宣翻译水平。
参考文献:
[1]杨艳,肖辉.文化适应视角下《论语》英译本海外传播效果实证研究[J].外语研究,2023,40(06):78-85.
[2]方佳.文化“走出去”战略下常州“非遗”外宣英译研究[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20,38(02):82-86.
[3]周骞.翻译适应选择论视域下的旅游外宣英译探究—以黄山景区为例[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6(01):66-69.
[4] 颜冬梅.旅游景点名称背后的文化内涵及翻译策略[J].济宁学院学报,2020,41(02):46-51+57.
[5] 边鑫.跨文化视域下的旅游外宣翻译[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
本文系2023年安徽省大学生创新项目:中国文化走出去背景下的安徽旅游景点外宣翻译现状调查研究(S202314098012)的阶段性成果,指导教师为合肥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王勤梅副教授。
作者简介:刘宇晴(2004.08),安徽阜阳人,合肥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本科生。谢文静(2003.10),安徽淮南人,合肥师范学院学院外国语学院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