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干预模式在子宫内膜癌术后患者护理中的效果研究

马瑜
  
大海媒体号
2024年14期
眉山蕴缨妇产医院 四川 眉山 620010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目的 分析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干预模式在子宫内膜癌术后患者护理中的作用效果。方法 我院选择数字表法将本院2022年10月-2023年10月中,所收治的66例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3例。分别进行常规护理、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干预模式,比较两组的AHSMSRS 与GSES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经干预,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4.24%,高于观察组的6.06%;在AHSMSRS 与GSES评分改善上,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更优,(P<0.05)。结论 在行为转变理论的基础上,对术后的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干预,可以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以及自我管理能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护理效果。

【关键词】行为转变理论;子宫内膜癌;护理效果

子宫内膜癌是一种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通过对其进行彻底的治疗可以提高其存活率。但手术过程中,盆底神经和膀胱等组织也会受到损伤,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治疗,将会对病人的盆底功能造成一定的损伤[1]。而肿瘤的治疗和护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患者对自己的病情没有足够认识,那么就会导致其生存品质下降,从而会对患者的术后恢复产生不利的影响。以往护理模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实验分析了子宫内膜癌术后患者护理中,实施行为转变理论干预模式的作用价值,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院从2022年10月-2023年10月中,抽取66例患者,作为此次实验对象。所有患者都满足《妇产科学》[2]中的相关要求。 对照组:患者年龄在32-5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3.26±3.62)岁。观察组:患者年龄在33-5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3.29±3.25)岁。上述资料比较分析,(P>0.05),存在比较价值。

1.2方法

1.2.1对照组

此组进行常规护理,告知患者术后进行功能锻炼,说明日常生活中的日常注意事项。

1.2.2观察组

上述护理上对此组进行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干预方式,具体操作为:

(1)前意向阶段:此阶段的患者没有转化的动力,要不断地激励患者,使其回想起生病后的感觉,意识到病情的危险性。对患者进行有关子宫内膜癌的知识、治疗策略和手术后恢复的重要性,同时要把好的生活习惯和手术后的恢复结合起来,让患者明白改变自己的行为是多么的重要。

(2)意愿期:需要对此类患者进行健康指导,加强其对疾病的认识,引导患者体验到改变所产生的利益,让其行为正确改变。同时,还要对患者进行积极心理干预,以减轻身心压力,消除消极情感,使患者树立起改变自己的意志和信心。

(3)预备期:运用行为转换理论中的社交和自我释放的方法,与患者一起讨论在转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指导其朝着正面的方向去想;为患者制定切实可行的恢复计划。从手术第1天起,引导患者进行自我照顾,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4)维持时期:由团队人员跟踪观察,了解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改变;通过对诱发不良行为的风险因子进行分析和干预,引导患者积极地识别诱发不良行为的相关因子,防止再次发生。患者出院后还要持续跟踪,通过电话和微信了解患者的院外恢复状况。

1.3观察指标

1.3.1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尿路感染、出血以及尿潴留)。

1.3.2分别应用AHSMSRS量表、 GSES量表,评估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与自我效能。

1.4 统计学分析

选择SPS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选择(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选择χ2 检验,P<0.05时,存在统计学价值。

2  结果

2.1比较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

经干预,观察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6.0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4.24%,有差异性(P<0.05)。

2.2对比两组AHSMSRS 与GSES评分

干预后,两组AHSMSRS 与GSES评分显著改善,并且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更优,有差异性(P<0.05)。

3  讨论

由于外科手术导致的创伤压力持续存在于围术期,容易引发多种生理变化,导致多脏器的损伤,且需要长期的时间来恢复脏器等功能。特别是子宫内膜癌患者在手术如果形成各种不良的生活习惯,且术后的康复依从性不好,容易降低预后的效果[3]。而行为转化理论是一种系统性、计划性和连续性的理论,它注重从患者自身出发,向患者的各个时期进行有效辅助,让他们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并积极地参加到治疗中来,这对于强化自我管理和提高长期的恢复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4]。

此次结果表明,观察组在护理后,GSES和 AHSMSRS评分的改善情况,都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对比,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P<0.05)。这表示在子宫内膜癌术后,实施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干预模式,可以增强患者的自我效能感,增强自我控制的自我控制能力,减少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在行为转变理论上,对子宫内膜癌术后患者进行干预,不仅可以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还可以强化自我效能,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存在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潘淑敏, 王艳虹, 姚志芹, 郭子楠, 刘弘扬. 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miR-145、miR-200a及miR-181c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J]. 实用癌症杂志, 2024, 39 (5): 749-752.

[2]丁其培, 卢红, 陆月梅, 薛晓玲, 陈薇, 章杨韦. 子宫内膜癌组织CTGF、TWIST1、NCAPH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24, 45 (8): 981-986.

[3]王燕莉, 金微娜, 赵敏慧. 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干预模式在子宫内膜癌术后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 中国医药导报, 2022, 19 (14): 180-183.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