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当代中国美术教育中的艺术传统融合与创新探究

王心然
  
大海媒体号
2024年14期
烟台科技学院 265600

近年来,对中华传统文化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已越来越提高。我国的学校美术教育已普遍积极开展与艺术传统的结合,成果显著。但从整体上看,艺术传统教育的深度、系统性、整体性还明显不足。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们需要重新梳理艺术传统教育的思路,以推进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一、当前美术教育融入艺术传统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上的浅表与碎片

美术教学在融入艺术传统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结合生硬的问题,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一些教学仅关注到浅表的视觉效果,却未能带领学生深入理解传统艺术所体现的审美特质及其深层次的文化涵义,缺乏关于艺术传统的引导。这里涉及两个概念的辨析。传统艺术,一般是指那些源自过去的艺术形式和技巧,它们通常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艺术传统,则更多的是指在艺术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法则、理念和方法,是传统艺术的内在理路。二是知识碎片化。教学内容系统性不足,以致学生们学到的是孤立的知识点或者某些技艺,对传统的理解太片面。教学的浅表化和碎片化导致了融入艺术传统的教育意义被简化。

(二)教育上的断层与割裂

美术教育的断层阻碍了艺术传统教育的长效性。小学生在中低年级阶段对美术课兴致浓厚,但到了高年级,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明显减弱。中学,因为考试的压力,美术科目的地位愈发下降,美术教学难以充分施行。另外,多年来固化严重的美术高考导致了公式化的美术升学教育,那么在以升学率为目的的教育过程中,艺术传统的融合也就难以实行。历经高考,大学与中小学的美术教育又出现另一种断层。

美术教育与生活的割裂影响着艺术传统教育的有效性。校内课程的传统文化资源直观性、情境感不足,文化情景关联条件欠缺。结果,传统往往只是课堂内、课本上的一些知识,与生活脱节。

断层与割裂的现象说明目前的美术教育还很大程度上处于“教”的层面,而“育”不足。

二、融合艺术传统的现代美术教育

(一)新时代美术教育的使命

近年来,教育部门一直在推动课程改革。在这个过程中,美术课堂被定位为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平台。与此同时,美育的重要性被一再强调。新时代的美术教育应当立足于美育的理念。转变只重技能训练加学科知识灌输的旧模式,不以美术专业本身为教育的最终目的,而是着重于其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

落实美育精神,在教育的过程中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化,是当今美术教育新的使命。

(二)现代美术教育与艺术传统的有机结合

有机结合,指的是互相结合的多方并不相互抵触,而是彼此关连协调不可分,相互取长补短共同增强整体效果,宛如一个生物体那样的有机联系。现代美术教育和艺术传统需要建立起有机结合的思路,以解决前文所提的种种问题,实现更好的发展。

1.联接现当代艺术

传统,不是一个静态的过去概念,它是一种活跃的文化力量,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演变和发展。艺术传统的教育出现了各种难题,有一个底层的原因是传统与现代的关系被割裂了。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自2015年起对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将台路校区开展艺术类贯通培养工作。以2021-2022学年度秋季学期为例,该项目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主题设计课程,包括工笔花鸟、服装设计、丝网版画、现当代艺术理论4个版块,并辅以博物馆观展活动。观展活动安排《存在之境——当代艺术展》和《华夏之华——山西古代文明精粹》两个展览,这两个展览引发了学生对于古今文化艺术变化发展的思考。现当代艺术理论课程板块以教授传统的现代化发展为目标,以中国近现代艺术家的现代化发展为教学重点。

这个课程框架,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主题,囊括工笔花鸟画、传统织绣印染、汉代画像石等传统元素,同时联接现当代艺术,让学生在贯穿古今的视野格局中产生思考,理解传统。一方面,在教授传统艺术的同时联接现当代艺术,才能让学生看到艺术传统的整体脉络。另一方面,融合传统的美术教育不只是为了守住文化记忆,传承文化基因,它更是面向未来的美育。

2.融合当地传统艺术

关注在地文化这个有机的场域,把当地传统艺术引入教育活动中,学生可以真切的感受传统艺术的活态与个性。

例如就山东来说,青州的龙兴寺佛像、长清县和嘉祥县的画像石、东平汉墓壁画以及济宁、曲阜、泰安等地的书法石刻遗存,都是难能可贵的美术教育资源。潍坊风筝、杨家埠木版年画、鲁锦织造、烟台剪纸、济南皮影等等非遗技艺都可以用来丰富焕新今天的美术教育。2023年6月9日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公布了159项山东省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获奖案例。我们可以从这些先行范例中获取融入本地传统艺术的教学办法。

3.整体构建学科教学与美育浸润

从全局的视角去考量,多角度联贯各层级,融通课堂与生活,整体构建艺术传统的美育体系。

第一,跨学科融合。跨学科教育的推行不仅助力美术学科的发展,也指向文理分割、专业教育的某些局限。邱志杰教授提出“科普即美育”的观点,为跨学科的美术教育带来新的视角。

第二,联合校内外的教育力量。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自2008年起与湖南省博物馆联合进行“馆校美育大课堂”。这一馆校共育的模式有力推动了美术教育改革,有效改善学校单方面传授艺术传统的局限。

第三,发展社会美育。社会美育拥有全年龄、全时段的全面性优势,它一方面可以把学校的美育成果长效化,实现美育层级的贯通;另一方面能打破课堂和生活的壁垒,把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最大限度发挥美育的浸润效力。上海“社会大美育计划”的开展,为中国的社会美育打造出了一个样本。

三、更新美术教育方式

(一)项目式教学

融合艺术传统的项目式教学可以分阶段分类型展开:1.项目任务指向对艺术传统本身的理解。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绘画技能,更要求他们通过实践去探索理解艺术传统的内涵与价值。2.项目设置于现实情境。这类项目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矛盾、环境保护等现实问题,鼓励他们用自己理解的艺术传统来回应这些问题,这样可以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3.项目化学习。让学生成为项目的发起者,成为一个主动的发现者、探索者、创作者。

项目式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它也可以成为一种新的评价方式。这种评价方式较之原有的评价方式,画一幅画,做一个作品或者是一次卷面笔试,更为立体,更全面。

(二)城乡互动的美育

过去城乡之间的美育交流合作,往往把农村地区视为城市的“帮扶对象”。更新教育方式,我们可以重新看待乡村的价值。乡村地区在环境和资源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蕴藏着丰富的传统艺术资源,传承有序,保留了更多的原始风貌和传统特色。创新美术教育可以转变城乡关系,乡村也可以赋能城市的美育发展。

建立城乡美育交流机制,让城乡互补共进。1.互联网教研平台。转变城市帮扶乡村的单向教学输送,乡村也可以输出相关资源来丰富城市的美术课。2.城乡互动开放式课堂。城市的学生可以到乡村接受乡土美育,学习乡村的传统技艺。乡村的学生可以到城市感受城市美学,到城市的博物馆美术馆等场所打开视野,也可以了解到艺术传统在城市生活中的推陈出新。3.美育成果互鉴。乡村美育正借着城市的力量快速发展,产出越来越多的创新成果,城市美育的创新可以借鉴这些经验。

结语

新时代的美术教育更重视对人的陶冶培育,融合艺术传统的意义不仅在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更在于其本身是育人、润心、培元的最丰厚的养料。构建一个艺术教育的体系,其实也是在重新塑造现代美术教育,它关乎应该为中国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教育的核心命题。艺术传统的教育具体以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对接新型国家建设,需要更多的探索。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