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利用同伴冲突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教育策略研究

吴宇青
  
大海媒体号
2024年17期
苏州市吴江区松陵幼儿园 215200

摘 要:在幼儿园的日常活动中,同伴冲突时常上演。以往的教育实践中,教师对幼儿间的冲突往往持否定态度,未能认识到这些冲突背后潜藏的社会情感学习与社会技能提升的宝贵契机。因此,教师有必要转变观念,将冲突视为推动幼儿社会性成长的关键教学素材,采取合适的教育策略进行引导,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关键词:同伴冲突;社会性发展;教育策略

在幼儿的社交互动中,同伴间的冲突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它在儿童的社会化进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传统观念倾向于将这些冲突视为负面元素,期望能尽量避免。不过现代教育理念却视同伴冲突为一个宝贵的机遇,它能够推动幼儿的社会技能发展。通过正确的指导和介入,教师可以帮助孩子们学会处理冲突,提升他们的社交能力。

一、同伴冲突概述

幼儿间的同伴冲突表现为一种频繁的互动矛盾或对立行为,构成了他们社会互动的关键部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将幼儿的社会学习划分为“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两个方面,旨在推动幼儿的社会化进程,塑造他们的良好社会性和个性特质。然而,由于同伴冲突通常表现为负面形态,教育者往往低估了它在提升幼儿自我认知、丰富社交经验和增强交往技巧方面的潜在价值。为了防止或消除冲突,教师有时会限制幼儿的同伴交流机会,加强活动的管控,实际上剥夺了他们体验真实生活的机会,过早地中止了冲突的发生,而没有利用这些冲突作为教育的切入点来促进幼儿社会性的进步。这种做法无异于因害怕噎食而放弃进食。

二、保障幼儿真实生活的空间

确保幼儿园日常活动为幼儿提供丰富的互动平台至关重要。首要任务是赋予幼儿充分的自主权。孩子们在充满关爱且无拘无束的环境中成长,这能激发他们积极的交流,并收获快乐的体验。其次,确保设定专门的自由游戏时段至关重要。正是在这些自由玩耍的时刻,孩子们最易开展互动和解决小矛盾,从而获取更为全面的社会学习经验。这涵盖自我认知的发展、人际交往技巧的培养、亲社会行为的习得以及对社会规则的理解等多元层面。

在幼儿教育日常中,处理同伴间的摩擦被视为教育者专业素养的重要体现。首先,教育者应持有信任的态度,认识到孩子们自身具备化解冲突的能力。这些冲突往往源于争夺玩具、行为规范的忽视或观点的分歧。令人惊奇的是,处于同一成长阶段的孩子们常常能展现出超越成人理解的独特解决策略,他们通过互动学习,彼此支持,展现出了自身的社会智慧。其次,教育者的角色不应扮演“即时救援者”。在日常教学中,有些教师过于担忧孩子的安全问题,以至于在看到任何可能的争端时,便急于介入,仿佛是随时待命的消防员,试图扼杀在矛盾初现时。然而,这样的做法剥夺了孩子们自我解决问题的机会,阻碍了他们的社交成长。教育者应当适度放手,让孩子们在安全监督下尝试解决同伴之间的矛盾,而非过度干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任不管。在确保孩子安全的前提下,教育者需保持警惕,一旦发现潜在的危险信号,应迅速介入并引导,以防止冲突升级。这样既能保护孩子的安全,又能培养他们的社交技巧和问题解决能力。

为了确保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能自然体验到解决分歧的过程,教育者需巧妙地设计出包含潜在冲突的教学情境。例如,在"大朋友带小朋友"的互动中,这种环境设计无疑提升了冲突出现的可能性,并且这些冲突的起因多元且富有教育价值,为孩子们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和讨论的话题。再者,调整活动材料的供应量、类型或者陈列布局,都能有意无意地成为激发幼儿之间合作与竞争的导火索,从而培养他们的交往技巧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利用同伴冲突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教育策略分析

(一)通过冲突现场进行引导

教师在指导幼儿社会互动时,需关注其与具体情境的关联性。若教师能在矛盾发生之际立即介入,则儿童的学习体验将更深刻,教学效果亦更为突出。基于此,教师应捕捉并利用教育时机,对处于冲突中的孩童进行定制化的干预措施。初始步骤为引导幼儿详细阐述事件过程,并询问其问题解决状况及所采取的策略。如情况需要,教师应先安抚情绪失控的儿童,随后促使各方阐述自身观点与感受,并根据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实施适宜的指导策略。例如,引导较强势的幼儿尝试理解他人的立场,鼓励一贯忍让的幼儿思考面对相似情况时的不同应对策略。通过教师在真实冲突环境中提供的个性化指导,幼儿积累的经验将更为多元,且更利于应用到不同的情境中。

(二)通过冲突情景组织交流

当幼儿间的冲突呈现出普遍性特征时,教师可采取再现冲突情境、延迟介入的策略,通过集体研讨来挖掘冲突中的教育潜力。比如,在早晨锻炼期间,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因争夺滚筒玩具产生争执,最后以女孩让步告终。对此,教师首先利用录像或照片记录下整个冲突的经过,将其作为集体讨论的基础材料。接下来,教师引导全班幼儿(或者选择有相似问题的小团队)进行讨论,借助影像资料帮助涉事幼儿复盘事件经过。在此阶段,教师不对幼儿的行为做出道德评价,而是激发他们表达内心感受和观点,促进双方进行角色互换,理解对方立场,明确游戏规则。最后,将决策权交给全体幼儿,让他们阐述各自的理由,以此推动幼儿理解和解决冲突。通过深入的讨论与有效沟通,幼儿能够对规则概念和冲突处理策略有更为深刻的理解,进而确保冲突事件在教育过程中实现其真正的价值。

(三)通过冲突现场衔接真实生活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并非一蹴而就,教师的视角需超越单一活动,注重长期培养。首要策略是创设环境,让幼儿在实际情境中学习。教师可设计富有启发性的图文展示,展示同伴如何成功化解冲突,这种无声的教育会在孩子们常遭遇类似情况的地方悄然起作用。其次,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和巩固他们在同伴互动中学到的解决问题技巧和社会技能。教师应引导他们体验积极行为带来的成就感,以及解决冲突后的和谐共处,以此强化他们的社会认知。不可忽视的是,家庭与学校的合作至关重要。家长往往对冲突持负面态度,可能因小事责备教师。为此,教师需要与家长建立有效的沟通桥梁,解释冲突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即它是孩子习得人际关系规则和提升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只有家长理解并支持幼儿园的教育理念,才能确保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同伴间的冲突其实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教师应当积极面对,视其为推动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手段。

结语

同伴冲突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契机,通过适当的引导和干预,可以帮助幼儿学会解决冲突、培养社会交往能力。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这些策略,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好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杨静. 不要糖果和玩具:大班幼儿同伴冲突行为的观察分析 [J]. 儿童与健康, 2024, (04): 54-55.

[2]廖钦. 合作游戏促进中班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行动研究[D]. 贵州民族大学, 2023. DOI:10.27807/d.cnki.cgzmz.2023.000410.

[3]刘培飞. 区域活动中大班幼儿同伴协商行为研究[D]. 江西师范大学, 2023. DOI:10.27178/d.cnki.gjxsu.2023.001278.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