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小学美术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自由创造力

曹丹丹
  
大海媒体号
2024年16期
西安市长安区高桥街道五席坊小学 712000

作者简介:曹丹丹,女,1994年12月, 汉族,籍贯:陕西延安,学历:本科 ,职称:二级美术教师,职务:小学美术老师,研究方向:小学美术.

摘要:在当前教育制度变革大环境下,对教育发展有着更高的需求,因此,作为一名老师,必须要适应社会的发展,抛弃传统的教育观念,进行教育的革新,才能推动教育的发展。所以,在小学美术教育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自由创造力的培养,充分利用其创造性的思维方式,使其全面发展。文章从我国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力进行研究与分析,以期能为教育工作尽一点绵薄之力。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学生;自由创造力

伴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国家需要培育出创新型的人才,而创新型的人才就是要有创新思想,所以,在教育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自由创造力,使学生的思维方式得到改善,提高学习效率。而小学是学生能力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而美术教育又是文化艺术的主要部分,在所有领域都有很好的表现。所以,老师们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改革,比如:通过观察、记录、绘画、练习、素描等方法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使他们能够达到德智美的全面发展。

一、小学美术教育对培养学生自由创造力的意义

第一,要发展创造性的思考方式。相对于传统的思考,创造性的思考就是要抛弃传统和老观念,创造出空前的新观念。可以说是国家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发展过程中每个人所需要的素质。只有具有创造性的思想,才能在发展中发现属于自己的天地。要想有创新思维,首先要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要有创新思维。

第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新思维是一种有别于以往的新的行为方式,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新领域。然而,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创造性的发展却被思想所束缚。例如,在艺术学习的过程中,同学们都比较偏爱,让他们根据这东西的外观,在自己的脑海里画画,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第三,在创意与创造方面,同学们需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而想象力通常是大于学问的。只要一个人有一定的想象力,就能创造很多思维模式。在创作过程中,由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进行创作,在某种意义上,这也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所以,在小学美术教育中,要重视对学生的想象力的发展。

二、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策略

1.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素材

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要培养孩子们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丰富的体验,并把这种体验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才能真正地提升他们的美术创造能力。因此,在小学美术教育中,要想让学生的创造力得到最大程度发挥,就需要美术老师们要让他们多注意周围的东西,用自己的双眼、双耳、心灵去仔细地感受生活,找到合适的材料来进行艺术创作。比如,老师让孩子们画一些与小动物相关的艺术作品,就需要仔细地观察小动物,对小动物的形态特点有一个全面认识,从而可以画出好的艺术作品。近些年来,科幻片很受欢迎,特别是前段时间在中国上映的《流浪地球》,更是带起了一股“科幻狂潮”,引起很多小学生对于科幻片的强烈兴趣,而小学生们平日里最爱逛的就是科技馆,因此老师让他们画一幅关于“宇宙”的艺术品,孩子们首先想起的就是自己曾经在科学博物馆里看到的那些东西,然后结合自己在现实世界中搜集到的各种各样的知识,想象着宇宙是什么样子,有些同学会画飞船,有些同学会画外星人、UFO,这些都是孩子们想象力无穷的表现。老师不应该在孩子们画些什么东西上有特别的限定,要鼓励学生们自由地、大胆地创造。

2.提高学生的绘画兴趣

当代的教育心理学研究显示,学生的学习和兴趣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只有当一个人对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时,才不会感到艺术的枯燥。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所以,美术老师要自觉地在教学内容、形式和方法上将对美术的爱好进行深入的教学,使他们感到学习艺术是快乐的,并使他们愿意学、喜欢学。只有对艺术充满浓厚的好奇与兴趣,学生们就会对艺术的知识产生浓厚的渴望,从而能够切实地进行创造性的绘画创作。这就需要老师们在进行创造性素描教学时,既要调动起学生对艺术的浓厚兴趣,又要把学生的创作激情与现实紧密地结合起来。另外,在对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以后,老师也应该积极地引导和扶持他们进行实际操作。比如,在上浙美小学四年级艺术《花鸟小品》这一课时,小学美术老师可以从自己的爱好出发,通过让孩子们感受到中国传统绘画的“写意花鸟小品”的基础,让他们感受到绘画的笔墨趣味,从而增强他们欣赏中国传统绘画的“写意花鸟小品”的美感。

3.实施恰当的评估增强学生想象力创造的自信心

小学生的心智尚未发育成熟,他们不仅需要老师的引导、督导,还需要教师的鼓励与表扬。小学学生所创造的想象力普遍带有强烈的主观性,而其美术表达能力却比较局限,所以,学生的想象力绘画常常是非常奇特的。过去,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教师往往承担着评价学生美术作品的责任,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师的评价结果。教师的鉴赏能力已趋于成熟,但其审美观点往往难以与学生的审美观相契合,这就很可能会使学生的创造力受到影响。因此,在进行想象画教学时,老师可以对随后的想象画评估进行改进,使学生的想象力既能够运用于相应的艺术创作中,也能够在作品评估阶段中获得最大程度的体现,从而使他们的想象力和运用能力得以提升。

结论:创造力是衡量小学学生整体素质与核心素养的重要评价标准,所以,在教育实践中要重视对其进行有效的开发。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就必须按照新课标的规定,主动改变自己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重视,用各种形式的课堂引入,激发学生美术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创造思维。同时,教师也要结合学生学习实际和兴趣爱好,不断丰富美术教学内容和创新美术教学形式,使学生能够在丰富多彩的美术教育中发掘出自己的优点,并且通过这些活动来提高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赏析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1]李晓楠.小学美术课程中的色彩教学实践研究[J].流行色,2023(1):14-16.

[2]潘柳川.传统年画融入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实践[J].教育艺术,2023(2):70-71.

[3]曹蒙娜.基于创造力培养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策略[J].美术教育研究,2023(2):168-170.

[4]吕妍.关于小学美术课堂创新教学方法的思考[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教育科学,2022(8):0017-0019.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