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
摘 要:为了全面提升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高校需要转变传统的学生培养和管理模式,强化服务意识、遵循高等教育规律、拓展工作职能、变革体系架构、改变评价方式,构建全过程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通过体系建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更好地发挥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的协同主体作用,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满足国际化背景下社会对全球化人才的需求提供思路。
关键词:学生全面发展 教育国际化 高等教育 质量保障
一、研究背景与现状
(一)研究背景
2012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建立健全符合国情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落实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要求。”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提出核心内容是“高等教育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让每个学生得到均衡发展。”
在此背景下,如何构建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成为中国高校提升培养质量的重要研究课题,如何将教育教学的中心地位结合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提升,设计高校教学部门和管理部门的协同培育机制,打造合力育人模式亟待解决。
(二)研究现状
随着高等教育从大众化到普及化,高校教育教学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相互独立,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大规模办学的分工需要,但是在高校的教育实践中也出现新的问题,一方只顾完成教学任务,另一方只守住管理底线,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没有实现三全育人模式和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为此我国高等教育需深化改革,整合教育资源,形成协同育人的新格局。教育教学中需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同时关注心理健康和价值观引导。学生管理需激发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尊重差异性,提供个性化服务,加强思政教育。两者需形成合力,共同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强化师资队伍和教育教学质量,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完善学生评价体系。高校需建立健全协同机制,确保工作落实,加强部门沟通协作,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监督评估工作质量。总之,深化整合教育资源,构建协同育人模式,才是培养全球化人才的必经之路。
二、研究的必要性和目的
(一)研究的必要性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和普及化背景下,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和学生全面发展,来适应全球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目前的高等教育无法满足家长和学生对高等教育的期待,也无法满足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对各种人才的要求。
目前,很少有研究者真正以学生发展的视角,通过理论全面研究,从心理学角度,将学生发展理论、心理发展理论、认知结构理论、全人发展理论和教育质量理论中的课程质量、质量保障、多元化评价、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相结合,构建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来达到五育并举的人才培养方向和学校三全育人的模式构建。
(二)研究的目的
从学生发展的视角,对当前英、美、韩、新多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进行研究,目前各国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主要确保的重点在教育评估质量。作为主体的学生,发展诉求未得到重视和反馈,所以我们可遵循学生发展规律,结合美国对学生全面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基础,运用阿斯汀IEO模型,从输入、环境和输出三个阶段,高校可应用于大学生进校后的入校指导、学校教育和升学就业三个阶段来分析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存在的问题和学生发展规律指标测试,构建完善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三、研究的可行性
(一)理论研究可行性
以不同的研究方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文献研究对教育国际化、学生全面发展、自我效能等关键词进行概述及国内外高校学生全面发展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分析和归纳总结,理清与本研究相关的理论基础。第二阶段对比英国、美国、韩国、新加坡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分析和总结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第三阶段结合以上总结和对比结果,通过问卷调查法,形成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测评维度建立相关指标,以多层和多变量统计分层模型反映指标的相关性、科学性、合理性,测量出大学生发展所处的阶段和成长状况,从而了解并应对学生全面发展需求,制定有效政策。以上三个研究方法和阶段在构建完善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成为学生全面、可持续地发展需要的重要保证。
通过基础文献的查阅总结得出三类研究方向:第一类,研究者们对比国外高校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来分析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或受美国大学教育质量评估中学生发展理论的影响,总结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的经验,建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
第二类,研究者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不但重视学生为主体,且鼓励学生参与教育保障体系的研究与探讨,重视学生在教育评估中的地位,也随即加强了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改革。从2007年起,国内学者开始关注这一变革并积极引介,例如欧洲国家学生参与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研究逐渐形成系列。一些北欧国家的学生在国家立法的保护下全程参与教育质量评价且参与方法多种多样,这些研究介绍了国内外大学在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和本国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强化大学质量文化,重视学生参与,在教育质量保障的理念与实践层面做出的有效探索,对于我国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质量保障观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三类,我国陈玉琨等教授提出“学生在认知、技能、态度等方面的收益是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标准。观点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成为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重要理论基础,关注到了学生自身的认知等心理学科方向的内容。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逐渐完善,不仅关注学生的认知、技能和态度等方面的收益,还注重教育教学的过程、师资队伍、科研水平、社会服务等多方面的综合评价。这一标准强调学生发展的重要性,要求高校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将教育保障体系过渡到学生全面发展的阶段,但是在研究过程中就很少有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质量保障体系建构的研究内容,都是在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提升、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和评价体系构建。
(二)实践研究可行性
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要依托于教育国际化、学生发展结合心理学科背景关注的个人发展的认知、情感和自我效能的理论概述,比对文献研究形成学生全面发展测评指标健全保障体系的构成。结合美国学者奇克林(Chickering)的发展向量理论提出了大学教育应促进学生能力、认知、情感、道德价值体系、个人信念和个体认同7个维度,且被很多美国高校应用。基于美国学者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结合中国本土化学生培养目标应对全球发展,学生大学阶段的全面发展可以从三个方面,思想教育、心理发展和本土化发展,以道德修养、政治信念,自我认知、自我效能、情感发展、学业发展、创新素质、社会责任感、社会参与意识和积极的个性等10多个维度进行全面培养和测评高校的人才全面发展的培养质量。
四、 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原则与要素
(一)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原则:
1. 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紧紧围绕思想教育、心理发展和本土化发展三个方面,以道德修养、政治信念,自我认知、情感发展、学业发展、创新素质、社会责任感、社会参与意识和积极的个性等10多个维度进行,使学生能够在知识、技能、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2. 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在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成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注重培养学生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又要强调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3. 动态调整与静态保持相结合:在保证教育质量稳定性的同时,注重教育改革的动态调整,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变化。
4. 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既要关注教育过程的质量,也要关注教育成果的质量,形成全面、客观的评价体系并不断反哺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不断健全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二)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要素
1. 完善政策法规:遵循国家法规,建立健全学校教育质量保障的相关政策,为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提供制度保障。
2. 优化课程体系:结合国际化背景,调整课程设置,提高课程质量,使课程体系更加符合时代发展和学生需求。
3. 提升教师队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国际化素养,为提高教育质量提供人才支持。
4. 强化学生发展: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和个性化培养方案,满足学生不同需求。
5. 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高校与产业界的紧密合作,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6. 提高国际化水平:推动高校与国际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交流合作,提高教育质量和国际化水平。
(三)学生全面发展高校教育质量保障组织架构
针对学生发展,可以结合奇克林向量发展理论以及高校实际,设计合适的发展维度。在教育国际化政策背景和保障学生发展的视角下,我们需要对现代大学组织机构进行改革,以更贴近时代发展的方式满足学生的教育和服务需求,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在高校二级单位组织教育教学的架构中,可以将教学部门的课程组与学生发展组织相结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除了设置专业课程标准外,还应将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教育、心理发展及本土化发展三个方面纳入考虑。通过课程改革、课程设置、活动设计以及学生组织建设等方式,实现道德修养、政治信念、自我认知、情感发展、学业发展等十多个维度的培养。结合在校学生、毕业生及校友的反馈,不断循环改善组织架构和联动模式,提升学生在校学习的获得感、自我效能感以及高校教育服务质量。从而使学生在知识、技能、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并结合企业需求和真实人才实践反馈,不断优化高校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案,结合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基于学生全面发展建议的构建6要素和4原则,实现高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顶层设计,不断提升和挖掘中国高校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潜力。
五、结语
把握教育国际化发展机遇,构建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有助于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完善政策规定、优化课程体系、提升教师队伍、强化学生发展、加强产学研合作和提高国际化水平等措施,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学生管理工作和教育教学工作需要更加紧密地配合,树立以学生为本的人才培养服务理念,将学生的需求和发展置于首位。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模式,拓展教学部门和学生管理部门的工作职责,变革组织架构,教学管理和行政管理形成合力,建立全面发展的学生综合评价机制,完善大学质量体系,治理水平的现代化。这将有助于培养更多全面发展的全球性人才,也为我国和全球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肖文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特征与启示,《环球瞭望》,2022。
[2]王琪:基于学生发展的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创新研究 ,硕士论文,2017。
[3] 刘 娜,魏东蕊,武海娜: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研究,《华章》,2014。
[4] 络秉全:英国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的经验及启示,《国际视野》,2019。
[5 ] 刘芳:试论基于学生参与的中外合作办学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3。
[6 ] 王爱萍: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人学向度,《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
[7] 张文丽:新时期韩国教育改革研究—以高等教育为中心,《赤子》,2019。
[8] 黄丹凤,冯晖,胡恺真: 多元化与国际化:高等教育及其质量保障新进展,《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
[9] 朱红: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估新范式—学生发展理论的视角,《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
[10] 吴智泉:美国大学生学习成果增值测评概述,《高教发展与评估》,2015。
[11] 许新赞:班杜拉的自我效能与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研究》,2004。
[12] 宋璐瑶、陈中耀、徐 伟: 改革开放 40 周年质量保障体系的作用变迁与展望 ——基于学生在质量保障体系中的作用,《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9。
[13] 黄琼:高职学生发展之问题解析与学生工作变革-基于PPCT模型的视角,《职业技术教育》,2017。
[14] 罗逾兰: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视野下的高校学生管理思考,《教育经济与管理》,2013。
[15] 易红郡、曾令琴:近十年教育国际化研究综述—基于2010~2019年CNKI与WOS期刊文献的定量分析,《比较教育研究》,2020。
作者简介:陈应 女 1986年10月 籍贯,上海 学历:研究生 职称: 助理研究员 方向: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