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美术校本课程开发设计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和深化教育改革的推进,新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倡导全人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将“审美情趣与人文底蕴”列为六大核心素养之一,凸显了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等方面的重要价值。此外,国家层面出台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对美育课程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鼓励各地各校结合实际,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和学校优势的校本美术课程。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设计问题,助力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与创新能力,为社会培养具备良好审美素养与创新精神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美术;校本课程;开发设计
引言
初中阶段是青少年身心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求知欲强,思维活跃,创新意识逐渐萌发。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满足初中生对美的追求,激发其想象力与创造力,通过视觉艺术的形式引导他们理解和表达情感,培养良好的观察力、思考力与动手能力,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然而,现行的统一教材难以充分满足不同地域、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个性化美术学习需求,这就呼唤我们积极开展初中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设计。
一、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性
(一)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认知风格、生活经验以及发展潜力。新课程理念倡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促进其全面发展。初中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根据本校学生的特性和需求,融入地方文化元素、当代艺术趋势或学生感兴趣的专题,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和活动,使美术教育更具针对性和吸引力,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激发他们的艺术潜能。
(二)丰富和完善美术课程体系
新课程背景下,国家对美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美育课程的系统性、多样性和实践性。初中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对国家课程标准的有益补充和拓展,可以填补统编教材可能存在的内容空白,引入更贴近学生生活、更具时代感的教学素材,或是深度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形成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既符合共性规律又彰显个性特色的美术课程体系,从而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拓宽艺术视野,提升美术核心素养。
(三)推动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学创新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集教学设计、资源整合、教学实施与评价反思于一体的过程,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教育教学理论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参与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教师需深入研究课程标准、理解学生需求、挖掘教育资源、创新教学方法,这无疑为其专业成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校本课程的实施也有助于营造富有活力、鼓励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推动美术教学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实践创新转变,提升教学质量与效果。
二、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美术校本课程开发设计建议
(一)明确课程目标与定位
深入研读国家美术课程标准。理解国家对美术教育的整体要求,包括学生在美术学科上应达到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层面的目标。掌握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框架,如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要素,确保校本课程设计符合国家对人才培养的宏观导向。充分调研初中生的美术学习需求与兴趣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课堂观察等方式了解学生的美术兴趣点、已有的知识基础、期待的学习方式等。分析不同年级、性别、美术基础的学生群体的需求差异,以便课程设计更具针对性。最后,明确课程目标的层次性与递进性设计初、中、高年级的阶段性目标,确保课程难度与深度随学生年龄增长而逐步提升。在每个学期或单元设定具体、可操作的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相衔接,形成清晰的学习路径。
(二)精选课程内容与资源
遵循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原则整合美术史、美术理论、技法训练、艺术欣赏等内容,确保知识体系的完整性。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富有趣味性的主题与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调动手实践,设计丰富的绘画、雕塑、设计、工艺制作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根据课程目标与学生需求,精心筛选、整合教学内容结合课程目标,确定各单元的主题,如“中国民间艺术”、“西方现代绘画流派”、“环保主题设计”等。对每一主题下的知识点进行精炼,剔除冗余信息,确保内容的紧凑与高效。融入跨学科元素,如结合历史、地理、科学等学科知识,实现美术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融合。最后,充分利用学校及周边的文化、自然、社区等资源开发校园环境写生、校园文化建设等校内活动,使美术学习融入校园生活。组织参观美术馆、博物馆、艺术家工作室,或者探访本地文化遗产、自然景观,进行实地写生与创作。邀请社区艺术家、手工艺人进校园授课,或与社区合作开展公共艺术项目,增强课程的社会实践性。
(三)创新教学方法与策略
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实施探究式、问题式教学,鼓励学生主动提问、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创设合作学习小组,引导学生分工协作、交流讨论,培养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提供自主学习时间与空间,支持学生按个人兴趣与进度进行深度学习或探索性学习。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利用数字化教学平台进行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提供丰富的在线学习资源。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进行作品展示、技法演示,提升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利用互动白板、平板电脑等设备,进行即时创作、互动点评,增强课堂互动性。最后,注重美术实践活动的设计定期举办班级、年级、全校范围的艺术展览,展示学生作品,培养学生的展览策划与布展能力。组织艺术节、创意市集等活动,让学生亲手制作、售卖艺术品,体验艺术创作的价值实现。参与或发起社区、公益艺术项目,如墙绘、环保艺术装置等,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与公益精神。
(四)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与持续改进机制
构建全面、公正、发展的评价指标。考察学生对美术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艺术技法的熟练程度,可通过作业、测试、现场创作等方式评估。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思考深度、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可通过观察记录、同伴互评、自我反思等形式收集数据。评价学生对美术的热爱程度、审美观的形成、对艺术与文化的尊重、对社会美育的责任感等,可通过访谈、问卷、行为观察等手段进行。实施多元化评价方式。 评价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通过观察、记录、反馈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在学期末或课程结束时进行,通过作品集、期末考试、专题报告、公开展示等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学习成效,反思学习过程;组织学生互相评价作品与表现,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同理心。针对每位学生的评价结果,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建议与辅导,帮助他们明确改进方向,制定个人成长计划。基于长期的评价反馈,定期审视课程内容、结构、资源是否适应学生需求与社会发展,适时进行课程修订与更新。
总结
综上所述,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对于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丰富和完善美术课程体系、推动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学创新均具有重要意义,是深化美术教育改革、提升美育实效、培养具备良好审美素养与创新能力人才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刘丽.初中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D].合肥师范学院,2018.
[2]黄丽红.初中阶段民间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J].艺术教育, 2023(1):153-157.
[3]薛茹.筝舞蓝天 我心飞翔——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J].教育实践与研究(B), 2012(10):42-44
[4]陶海鸥.初中美术瓯塑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研究[J].[2024-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