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艺术疗愈融入大学生积极心理育人培养的创新思政课题探索实践
【摘要】艺术作为无国界的语言,它能够反映人们的内心世界,对于人类的生存具有重要的意义,艺术早在远古时期就具有健身治病的作用,与我们的身心健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心理健康是当代大学生身体健康、完成学业和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后期,生理发育已趋于成熟,但心理发展还呈现出不平衡的状态,他们面对学业压力、人际关系、恋爱、就业压力等,常常会产生情绪低落、焦虑、自我意识偏差等问题。
【关键词】艺术疗愈;思政新模式;
一、艺术疗愈
艺术疗愈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包括绘画、书法、音乐、舞蹈、情景剧、合唱、写作和手工艺等。
二、大思想前提下艺术疗愈的思考如探究
1.三“融”理念深入人心
艺术教育专业内的大思政课程,三“融”旨在针对高职院校的艺术专业学生,实施以任务为驱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程思政的新模式,倡导和培养学生的自主提升能力。专业课程思政三“融”旨在针对高职书法、绘画艺术类专业在扎根艺术技能的基础之上,提升人文素养,增强时代担当。
2.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建立机制通过学校、家庭、社会、学生组成的“四位一体”的育人机制,全程育人,做到“三全育”,“暑期大家访”深入走访学生家庭了解学生基本情况,学生进入校园《开学第一课》、《思政大讲堂》到每个班级建立班级委员会,班级主题班会,再到丰富校园社团生活,做到“五维一体”,全面融入大学生积极心理育人培养的创新思政课题探索实践与艺术相结合,根据艺术类学生进行座谈、家访等形式全方位了解学生。
3.弘扬艺术美学人格理想
艺术对人格美的贡献有两个方面:其一为共性的。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十分重视人格修养 与价值追求,提出了以“修身为本”的人格追求,而把“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作为修身之正途。同样,中国书法工笔绘画等传统中也有分明的价值判断。自杨雄“书,心画也”之论始,继之有柳公权“用笔在心,心 正则笔正”;刘熙载“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 如其人而已”的表述等等。这一书学传统为书法人所推崇,与敬畏经典成为源远流长的价值取向。其二为个性的。书法、绘画作为艺术是展示个性美的,是充分尊重个性的。一部书法史、美术史在某种意义上是艺术风格的历史,尽管风格受时代、思潮、地域等诸多因素影响,但最主要的是艺术家个性气质、审美追求与价值取向。
4. 感知生命哲学与自然之美
自然之美是最高级的美,而尊重自然与生命是人类最宝贵的品质。《易》言“天地之大德曰生”。只有深刻地理解了生命与孕育了生命的天地之间的关系,我们才有可能真正地善待万物、善待自然。汉字起源于人们对自然和自我生命的体认。同样,人类对于宇宙、自然万物和人本身的观念、精神本质体认而赋予了艺术美学与人格精神。一件书法、绘画作品,会被视为一个有机的生命整体,与主体艺术家、自然造化三位一体,同体生命之道。
三、艺术疗愈尝试多种形式探索积极心理育人新模式方法
1、 “敲开无意识之门,心灵之境”疗愈工作室模式
课堂教学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渠道,具有受众广,影响大,效果显著的特点。不断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范围,不断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改革的步伐和层次,辅导员在不断提升自身的前提下,团队中着重探讨课前、课中、课后所进行的教学方法,横向、纵向、多维度的改革做到中西结合,相互借鉴和包容,把学生从课本中解脱出来。利用音乐、绘画、语言等多种艺术形式,沉浸式体验。充分容纳各种学生,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就是充分调动学生兴趣。用笔尖敲开无意识之门,照进心灵之境,使其获得底层力量,整合内心和谐与稳定,使心理问题得到解决。
2、书法大思政课堂新模式
提到艺术,自然会想到音乐、美术、舞蹈等,鲜少有人会单独提出书法,“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的说法,却鲜有说起“书法是中国当代文化的核心”,究其原因,是书法不但未能成为当代文化的核心,而且它已经处于当代文化的边缘。究其旧石器时期的绘画与文字代表着人类文明时代的起源。
对于高职艺术类专业学生来说,做一名新时代既有艺术技艺展示又有担当的青年,就更加重要。若要在职业教育的艺术专业中,建构中国气派的时代使命,就应该重新建立起书艺术与文字学、文学艺术与心灵的联系,抓住“大思政课”的良好契机。
3、音乐疗愈融于班级团建活动
音乐治疗作为一种具有独特性的心理治疗方法,逐渐被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实践中,它通过激发大学生当下的情感、释放压力、促进放松和自我认知,帮助大学生在学习、生活、面对困境、面对失恋、面对挫败等情绪时提高身体和心理的健康水平。
通过班级团建实践体验:为每一位大学生提供机会,每位同学都可以去通过自己的方式去图书馆、电子读物、音频等查找专业音乐疗愈的相关知识,通过交流、谈论、体验、聆听下,使用乐器、声音和声音疗愈工具进行实践。通过演奏乐器、参与合唱、体验等活动,让每一位亲身感受音乐对身心的影响,并用文字、语言、舞蹈等方式沟通交流感受。
四、艺术疗愈积极心理育人培养的创新思政课题探索实践意义
艺术疗愈感概了音乐学、美术学、心理学、教育学,它是将艺术作为手段,通过绘画、艺术作品创作、剪贴画、舞蹈、演唱、演奏等手法,借助艺术的人际—社会作用、生理—物理作用、心理—情绪作用的一种方式,来进行改善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大学生的健康心理状态是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基础,好的思想品格是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前提。在育人培养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并且要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的融合,更是一种教育理念创新的融合。要持续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方式和新方法,积极发现艺术疗愈积极心理育人培养的创新思政课题探索实践意义,从而提高教育教学、学生管理、心理健康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郑林科:《大学心理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2]C.R.斯奈德,沙恩·洛佩斯:《积极心理学》,王彦、席居哲、王艳梅 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3]樊富珉、何瑾编:《团体心理辅导》,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本论文为: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项目名称:艺术疗愈融入大学生积极心理育人培养的创新思政课题探索实践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廊坊燕京职业技术学院 廊坊三河
项目参与人:
杨阳,女 1987.02. 讲师 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向
赵昆鹏,男 1985.08. 讲师 研究方向:经济管理方向 高职教育研究方向
刘云伟,女1986.04. 讲师 研究方向:管理学、经济学方向
关宏远,女1987.10. 助教 研究方向:艺术绘画美术设计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方向
任佳,女1987.09. 讲师 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经济学方向
曹野,男1987.08. 助教 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向
王晓涵,女1989.05. 讲师 研究方向:美术、绘画、书画艺术国画方向
邹高昆,男1984.05. 讲师 研究方向:书法方向
高兴全,男1984.06. 讲师 研究方向:书画艺术书法方向、书法史论方向
王海霞,女1989.02. 讲师 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茶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