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摘要:本文紧紧围绕任职岗位需求,采用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通过优化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规范教学组织流程,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完善考核评价方式等,在《飞机与发动机无损检测》课程中进行探索与实践,突出“做中学”和“学中做”,以满足任职岗位需求和军事人才发展需要。
关键词:任职教育;典型工作任务;理实一体化;模式改革
任职教育具有明确的岗位指向性,为加快军士职业技术教育的创新发展,深化任职教育教学体系建设,以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的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为基本遵循,对任职岗位课程进行了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下面以《飞机与发动机无损检测》课程为例进行阐述。
一、传统任职岗位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自学校由学历教育转型为任职教育以来,无损检测专业任职岗位课程的教学模式一直在探索。通过几个教学期班的教学实践,采用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有效解决了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以下几个问题。
1.课程教学内容与岗位工作结合不紧密
《飞机与发动机无损检测》是一门涉及学科领域多、理论和实践比较强的课程。原课程教学活动安排为先讲授无损检测技术的原理、特点、设备,再学习典型部件探伤工艺,最后组织探伤实习操作,这就导致教学内容理论知识讲授偏多,技能训练针对性不强,与部队岗位工作实际的探伤实践技能掌握不够,和部队岗位工作结合不紧密。
2.学员主体地位与主观能动性发挥不足
原教学模式没有完全脱离学历教育的思想桎梏,大多数情形下还是以 “教”为主,满堂灌的理论讲授使学员主体地位不突出,学员课堂参与深度不够,不能有效调动“学”的积极性,导致学员主观能动性发挥不足,教学效果得不到有效地保证。
3.教学质量过程监控与效果反馈不全面
原课程的教学质量监控一直沿用各级督导专家听查课反馈方式,对学员学习状况的掌握通常以课程结业考试为主,平时成绩的高低缺少客观的评分依据;学员考核“一考定结果”,缺少过程性评价与反馈。最终依据教员课程授课质量评估结果和学员考试成绩来完成对整个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价。对学员学习效果过程监控及反馈是一种粗犷式的质量管理方式。
二、课程教学模式介绍
该任职岗位课程采用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以教员为主导,学员为主体,以完成典型工作任务为牵引,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教学任务中,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完成任务的同时培养了学员的自主学习习惯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了一定的创新能力,实现了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的达成。
比如在《飞机与发动机无损检测》课程中,首先将部队探伤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梳理、凝炼,转化为具体学习任务;其次,在课堂教学组织过程中,以完成指定学习任务为目标,依托信息资源,采取线上和线下、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方式,按照“任务分析-工艺选择-任务尝试-问题分析(循环)-完成任务-总结讲评”的流程推进教学;最后,改变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方式,采用自评与互评、理论考核、口试与实操考核相结合等多元评价方式,检验学习效果。
该教学模式具有较强的目标性和实践性,把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遵循行动导向原则,突出学员主体地位,坚持任务引领下的自我学习、合作学习,强调“做中学”和“学中做”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实现对专业理论的知识建构和操作技能的熟练掌握。
三、任职岗位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该教学模式是以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起点,经由学习任务转化、教学计划修订、教学条件完善、课堂教学实践、质量跟踪反馈等环节,系统完成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形成行之有效的课程教学模式。
1.紧贴部队岗位,优化教学内容
针对无损检测岗位工作任务需要,以职业活动为主线,重新组织和设计教学内容。遵循学员认知规律和能力形成规律,对于典型部件的无损检测,按照“损伤分析—方法选用—操作训练—总结评估”的思路组织教学,培养学员无损检测技能和专业素质。
2.规范组织流程,提升学训效果
重点围绕提炼的若干个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学习任务开展教与学。下面以飞机主机轮轮毂无损检测为例,介绍该教学模式。
环节1:任务分析
基于典型工作任务,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分析本次课学习任务来源和学习目的。紧紧围绕轮毂裂纹检测这一目标,课前通过布置两个线上子任务,一是利用虚拟训练系统,熟悉探伤仪基本操作步骤;二是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分析并提交轮毂损伤形式。课上选取有代表性的任务单组织学员汇报交流;教员适时进行讲评。通过线上自学和课上的共同分析,总结出飞机轮毂的损伤形式和易损伤部位,为探伤任务的完成奠定基础。
环节2:选择工艺
针对检测对象的材料和损伤情况,组织学员讨论检测方法,并对该检测方法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比如针对飞机轮毂轴套部位,既可采用超声表面波检测,也可采用纵波检测,还可选择涡流检测的方法。结合下发的某机型无损检测工艺手册,根据检测条件,讨论、选择并确定检测工艺。
环节3:任务尝试
为解决教学目标重难点,结合学员认知规律,对“大”的学习任务进行分解为各子任务。学员在子任务引领下,经过不断地尝试完成各子任务,会不断地发现检测难题;教员则根据学员完成各子任务的情况,及时引导学员积极思考,探究解决办法。在多次子任务尝试和问题分析的循环交替中,轮毂的检测方案得到逐步完善,学员的知识水平和实践技能都得到提高。
环节4:总结讲评
教员对本次任务进行总结讲评,系统归纳、提炼轮毂无损检测的方法、技巧,并对学员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讲评和成绩认定,学员也进行互评与自评。
3.运用信息化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借助教学网络平台,利用网络课程、微课等多媒体资源,加深学员对探伤任务的进一步了解;通过部队实训录像,学员可对部队的探伤任务有一个直观认识;通过多机位训演平台,可有效提升教员演示效果和把控学员操作动态;通过实装实训,尽可能创设与部队工作实境接近的教学环境,实现学习情境与工作环境的有机融合,激发学员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学习效果。
4.完善评价方式,保证客观公正
通过设计考核评价分值分配表、学习效果评估表、过程考核评价表等,明确考核权重和形成性考核中每个学习任务的分值,使学员明白完成该任务所必须经历的几个过程和步骤,综合学员学习效果和教员授课质量两方面来全面衡量评价课程教学质量。通过将“教”与“学”两个方面统一起来,并根据具体授课任务适时引入第三方评价,完善过程监控和效果反馈,形成闭环体系,实现了对整个课程教学质量的全面评估。
四、结束语
通过几年的课程模式改革实践,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典型工作任务驱动教学,以理实一体有机融合的方式完成教学目标,极大调动了学员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了学员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有效实现了课程教学与部队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提升了学员的岗位任职能力。
参考文献:
[1] 徐丽新,基于“工作过程+任务驱动”的课程改革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9,6:97~98
[2] 贺伟,李凤.基于项目驱动式教学的《Java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实践[J].科学创新导报.2019,1:263~264
[3] 陈秀青.巧妙设计“学习任务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能力[J].学周刊,2019,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