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措施
该论文为甘肃省2024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专项研究课题《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现状分析及优化路径》研究成果
摘要:作为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中小学要加大力度,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学生心中扎根。通过调研发现当前我国中小学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学校制度不健全;二是,我国的教育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三是,要精确地评价一项教育的成效是非常困难的。要应对上述问题,中小学要着力建设一种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架构,推动教育与教学方式的革新和多样化,将各类教育资源进行集成,并制定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从而保证我国中小学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深度和实效。
关键词:中小学;共同体意识;问题和措施
在新时代背景下,青少年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核心成员。因此,学校需要将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和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确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学校、课堂和思想中得到深入的实践。这样,学生们会更加自觉地提高对祖国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从而更加坚定地建立一个共同面对困难、荣誉、生死和命运的共同体意识。
一、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不健全
在开展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学体系中,部分中小学还未对其积极落实。目前,在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过程中,主要是对历史文化的学习,忽略了目我国多元文化的认知,在教学内容方面深度不足。因中小学生对我国历史文化了解不够深入,所以很难对民族意识情感有深入的认知,而且在教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方面,教师还是以宣传为主,直接将相关内容融入课本中,缺乏创新,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资源缺乏整合
虽然部分学校在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但他们并没有形成一套真正有效、实际可行、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在某些地区,存在“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并在推进“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活动中遭遇了众多挑战,仍有许多学校面临教育资源未被充分利用的问题。在新的形势和挑战面前,我国的相关部门需要从更宽广的角度出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教育资源进行深度整合和加强。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成效难以评价
在我国的中小学“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实践中,我们需要对评价机制进行优化,确保它能够更有效地发挥其驱动作用。目前,在我国,许多教育机构的评估体系还不够完善,缺少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估标准和方法。评估过程和评估对象的多样性及其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也未能达到预期,这导致了对中小学学生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方面的评估较为困难,无法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评价与改进。
二、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措施
(一)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
中小学教育体系需要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才培养,为此需要从顶层设计开始,保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融入,确保小学或中学的学生都能在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这一意识。在制定教学内容时,教师需要跨越各个年级的界限,确保内容从简单到复杂有明确的顺序,这样可以确保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学校应当借助具体的精神、实际的行动和高效的策略,构建一个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体系,使学生在日常工作中深刻感受到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远影响和价值。
各个级别的教育机构应建立衔接机制,在落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意识的同时也要加强合作意识,创新教学方法,使得以其能在全国范围推广实施。所有学校都应设立完善的“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团队,由校长担任组长,对学校的各项任务进行全面的策划和组织。我们需要在多个方面加强紧密的合作和联系,以此创建一个良好地学习氛围环境,全方位地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意识的宣传。
(二)在教育实践活动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经过实践,我们积累了知识并获得了驱动力。始终遵循实践教育的原则,按照学生的成长和教学的自然规律,进行了目标明确、多元化的教学活动,确保不同种族的教师和学生能够共同学习、生活和快乐,进一步加强了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在师生之间的深厚联系。
首先,教师应该最大限度地利用实践基地来教育学生。相关的中小学校有权组织学生前往教育基地参观,同时也可以参观我国各地的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和国家重点建筑项目等。为了加强中小学与地方教育之间的合作关系,学校可以聘请场馆讲解员作为兼职讲师,为学生提供“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课程。同时,学校还可以选拔表现出色的师生到场馆担任义工和讲解员,与场馆紧密合作,共同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课程资源。
其次,利用主题实践活动作为手段,进一步拓展了教学的范围;应该始终以“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通过组织宣传周活动,对民族工作的加强和改进进行深入的宣传;组织阅读中华古典名著以及反映中华卓越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图书活动;策划各种文艺演出、纪念活动以及体育和劳动比赛,确保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在所有的教育活动中都得到体现。
(三)制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评价机制
为了强化和完善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教育和持久的教育体系,必须始终遵循“全员参与、全过程、全方位”的原则。致力于构建一个教育模式,该模式以全体教师和学生为核心,同时也以父母为中心,旨在加强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
强化评价机制的构建,应该充分利用考试考核的指导作用,加强对《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大团结》等核心教育课程的评估。同时,也要重视使用学校的教材来评估“铸牢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并将这种“铸牢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的课堂教学评估整合到学科教学评估体系中。在学科评估中整合了体现“铸牢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的教学内容,并将“铸牢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和学习纳入学生道德修养和全面素质的评估中,将“铸牢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的教育整合到学校的思想政治建设和课程思政评价中。
总结
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念构建,被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和策略使命。中小学需要肩负起教育的重任,肩负起更多的责任,采取更为主动的方法来推进民族的团结和进步,将学校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任务推向更高的层次。
参考文献
[1]马雪莲.民族地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路径探索[J].中国民族教育,2023(2).
[2]宋辉,高家骥.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社科纵横,2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