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高校促进孤独症儿童社会融合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张青青 薛诗圆
  
大海媒体号
2024年31期
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旅游与健康职业学院 浙江舟山 316111

摘要:

高校作为社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其在孤独症儿童社会融合方面拥有独特的资源和优势。本文首先分析了孤独症儿童的社会融合现状,随后阐述了高校在孤独症儿童社会融合中的多重作用,并提出了高校促进孤独症儿童社会融合的具体策略。这些策略不仅有助于提升孤独症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也为其他特殊儿童群体的社会融合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社会融合,高校,孤独症儿童

一、引言

孤独症,作为一种广泛存在的神经发育障碍,对儿童的社交、语言和行为能力造成了严重影响。孤独症儿童在融入社会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如社交技能的缺乏、情绪管理困难等。因此,促进孤独症儿童的社会融合,不仅有助于他们的个人成长和发展,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和专业的师资力量。在促进孤独症儿童社会融合的过程中,高校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构建融合教育环境、提升教师融合教育能力、加强家校社合作等策略,高校可以有效地推动孤独症儿童的社会融合进程。

二、孤独症儿童社会融合的现状与挑战

(一)社会融合现状

近年来,融合教育的理念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孤独症儿童被更多地纳入普通教育环境中,与典型发展的儿童共同学习、共同成长。融合教育为孤独症儿童提供了与同龄人互动的机会,有助于他们逐渐学会分享、合作,提升社交技能。在具有挑战性和多样性的学习环境中,孤独症儿童可以接触到更广泛的知识领域,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动力。在融合教育中,孤独症儿童的成绩和进步会被及时表扬,有助于建立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二)面临的挑战

①需要额外的支持和资源:

孤独症儿童在融合教育中可能需要额外的支持,如专业的教育工作者、个体化的教育计划等,这对学校和家庭来说可能会增加一定的负担。尽管融合教育提供了社交互动的机会,但孤独症儿童在人际交往方面可能仍然存在困难,需要额外的指导和支持。

②康复训练与家庭支持:

经济压力:孤独症治疗通常需要长时间的康复训练,这会给家庭带来较大的经济压力。

机构不足:目前针对孤独症的康复训练机构多为民办性质,整体体系没有足够的正规化,部分机构无法提供持续的专业技能提升机会。

早期干预不足:由于普通家庭对孤独症相关知识与疾病症状的不了解,很多孤独症患儿无法及时发现并得到训练,错过了康复训练的最佳时机。

综上所述,孤独症儿童的社会融合现状呈现积极的发展态势,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来提供更为完善的支持体系。

三、高校促进孤独症儿童社会融合的策略

(一)构建融合教育环境

高校应加强对融合教育理念的宣传和推广,使全体师生都认识到孤独症儿童社会融合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到融合教育实践中来。根据孤独症儿童的特点和需求,设置适合他们的融合教育课程,如职业技能教育、社交技能训练等,帮助孤独症儿童提升社会适应能力。

(二)加强家校社合作

建立家校沟通机制:高校应建立与孤独症儿童家长的有效沟通机制,定期与家长交流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共同制定教育计划和支持措施。

整合社区资源:高校可以积极整合社区资源,如邀请社区志愿者参与融合教育实践活动、利用社区设施开展康复训练等,为孤独症儿童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

(三)实施个性化教育计划

评估孤独症儿童的需求:高校应对孤独症儿童进行全面的评估,了解他们的兴趣、特长、学习风格和社交能力等方面的需求。

制定个性化教育计划:根据评估结果,高校可以为孤独症儿童制定个性化的教育计划,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社交技能训练等方面,以满足他们的特殊需求。

(四)建立支持网络

搭建平台:高校可以搭建一个支持孤独症儿童社会融合的平台,包括线上和线下的资源,如网站、论坛、社交媒体等,方便家长、教师和社会各界人士获取信息和交流经验。

倡导社会参与:高校应积极倡导社会各界参与孤独症儿童的社会融合工作,如企业捐赠、志愿服务等,为孤独症儿童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四、高校促进孤独症儿童社会融合的实践案例

案例一:职业教育技能小组

1. 实施背景:舟山市某高校认识到特殊教育的重要性和孤独症儿童在就业市场上面临的挑战,因此成立了专门的职业教育技能小组。

2. 实施内容:

兴趣导向:小组根据孤独症学生的兴趣,开设了非遗手工、中式面点等职业技能课程。

个性化教学: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获得最大的学习成果。

社会实践:安排学生参加实际工作环境中的实践活动,如超市购物、餐厅服务等,以提升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3. 成效与反馈:

学生在职业技能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部分学生毕业后成功找到了工作。

家长普遍反映孩子在学校期间获得了更多的自信和社交能力。

案例二:家校社合作机制

1. 实施背景:舟山市某高校建立家校社合作机制,共同促进孤独症儿童的社会融合。

2. 实施内容:

家长参与:定期举办家长座谈会,分享教育经验和资源,提高家长对融合教育的认识和支持。

社区合作:与社区组织合作,共同开展孤独症儿童的社会融合活动,如社区志愿者服务、公益活动等。

资源共享: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的资源,为孤独症儿童提供多元化的教育支持和服务。

3. 成效与反馈:

家校社三方形成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为孤独症儿童的社会融合贡献力量。

以上案例展示了高校在促进孤独症儿童社会融合方面的多样化实践,这些实践不仅提高了孤独症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也为他们未来的就业和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反思与展望

加强政策引导与支持:政府应加大对融合教育的投入,制定相关政策法规,规范融合教育的实施过程。同时,应加大对高校的财政支持,确保孤独症儿童能够获得优质的教育服务。

提升教师融合教育能力:高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对融合教育的认识和实践能力。

加强家校社合作:高校应建立与家庭、社区的有效沟通机制,共同制定教育计划和支持措施。同时,应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为孤独症儿童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和服务。

六、结论

高校在孤独症儿童社会融合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拥有的丰富教育资源、专业的教学团队以及与企业、社区紧密的联系网络,为孤独症儿童提供了多元化的学习与实践平台。高校的参与,不仅有助于提升孤独症儿童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更能促进他们与社会的有效互动,为其未来融入社会奠定坚实基础。未来,我们应继续深化这一领域的探索与实践,为孤独症儿童社会融合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七、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2). 关于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

2. 孤独症儿童社会融合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3. 邓猛,景时. (2012). 关于培智学校课程改革的思考. 中国特殊教育,(12), 28-32.

4. 孤独症儿童教育与康复训练[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14.

5. 方俊明. (2011). 融合教育与教师教育.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3), 37-42.

6. 孤独症儿童的心理与教育[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

7. 邓猛,赵梅菊. (2013). 融合教育背景下特殊教育学校职能的转变. 中国特殊教育,(11), 19-23.

8. 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康复[M]. 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4.

9. 郭文斌,周念丽,方俊明. (2014). 我国孤独症儿童教育康复研究的热点领域与发展趋势——基于 CiteSpace 的可视化分析.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6), 127-133.

10. 孤独症儿童的融合教育[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作者信息:

张青青,副教授,研究方向:特殊教育,自闭症儿童话语分析。

薛诗圆,在校学生。

项目来源:本文系2023年度舟山市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课题“海岛共富 关爱帮扶——舟山市孤独症儿童家庭需求及社会支持调查研究”的研究成果。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