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构建基于公共教育体系的多维联动多元一体化学生社会责任教育模式
本文为承德市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一般课题《铸 牢 中 华 民 族 共 同 体 意 识 视 域 下 学 生 社 会 责 任 感 培 育 策 略 研 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301016
一、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定义和内涵
社会存在确定了社会意识,社会团体的需要,也就是社会责任,一定会被个人的意识所体现,并且体现在个人的心理情绪上,通过社会成员的思维模式和行动模式,这就是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指的是具体的社会的需要在个人的身体上的展现,它主要体现在个人对社会规范的遵循上。其包括在新时代背景下积极推动和培树维护全体人民个人合法权益的公正责任感、对他人和整个社会的关爱责任感、促进共同利益实现的社会公共福利创建的责任感、应对危机和风险的社会公共危机治理的责任感、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感等。
二、社会责任感对于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乎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气质与命运走向,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充分认识和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准确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1]的深刻内涵,有助于明确政治方向、汇聚智慧力量、提供精神归宿、巩固国家善治、捍卫民族尊严。
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是一项重要而必要的教育工作,它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人格修养,促进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还能够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贡献。培养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意识的新时代学生,是坚持立德树人和推动社会协调发展的根本要求,也是人才培养工作的着力点和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第一要素,其本质特性也决定了其重要价值,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否到位,将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直接影响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三、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公共教育体系,强化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
(一)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公共教育体系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 [2] 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是因应国内国际多重形势,结合历时性和多主体性因素的历史教育,政治教育和命运共同体教育的统一,培育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政治意识、法治意识和共建共享共同发展的命运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主要内容。
新形势下,要积极构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自我教育四位一体的教育协同机制和基于公共教育体系的“多维联动多元一体化”教育路径。学校、社会和家庭都是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责任主体。学校应当将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高校教育、教学与管理的整个过程;社会应为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环境场域和物质资源;家庭应树立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家庭主体责任意识并做好家校合作。
(二)发挥好学校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社会责任的主阵地作用
强化体制机制,营造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体制条件,健全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体系,设定培养目标、培养方法、培养指导方针,提升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的组织化、程序化和标准化程度。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教育教学是学校的神圣责任和基本要求,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必须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到思政课教学之中,思政课教学要担当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责任, 同时,还要实现“课程设置”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责任意识培养教育教学二者相互融合和一体化发展。
学生社会责任感是一种具有整体性、开放性的多重角色责任感,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一定要体现出时代的要求,要将建立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自己的使命。社会责任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保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旗帜,提高大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意识,是加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重要内容。要通过改善教育方法促进教育载体和教育形式的创新,合理利用新媒体平台,构建社会实践教育机制,创新社会责任感培育的课程和实践,积极利用大众媒体培育学生社会责任感,拓展社会实践活动培育学生社会责任感,完善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制度等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路径,加强学生对国家、社会和个人的责任认同。
(三)创新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路径,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工作实效
创新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课程和实践。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对大学生进行有计划的教育,将社会责任的概念、内容以及时代特点有计划地传达给他们,从而增强为公共利益服务的意识和能力。
通过组织多样的团体活动,营造出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造时间和空间空间的校园,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让更多人了解和认同中华文化,从而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培养和发展自己的社会责任心。
积极发挥大众媒体的推广作用,培育学生社会责任感。发挥好传统媒体作用、强化对新媒介的运用,抢占网上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利位置,发挥好微信公众号、微博、论坛以及MOOC、视频公开课、抖音的积极作用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引导,塑造他们对社会责任感的认同。
依托社会实践活动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通过参加文化实践活动等方式,使学生从现实与价值两个层次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了解到自己的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的联系,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增进文化自信,从而加强他们对自己的社会责任的认知和认同,培养并提升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 2021年08月29日第01版。
[2]《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2019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