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作者信息:王永亮,男(1972.04.08),汉族,辽宁丹东人,硕士,讲师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摘要:网络环境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复杂的挑战。以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为视角,本研究探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途径。首先,明确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内涵和要求,然后从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视角,分析了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如网络言论泛滥、网络不良信息对学生价值观的冲击等。为应对这些问题,本研究提出了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包括强化网络素养教育,开展线上理论学习,以及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思想交流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在实践中,这些策略提高了学生的网络素养,强化了他们的道德价值观,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推进。最后,研究指出,创新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方法,对于保障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策略;网络素养教育;道德价值观
引言
在今天的网络时代,互联网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但也带来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问题。大学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重要场所,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素质有重要影响。网络上的各种言论带来了思想的交流,但也有不良信息影响学生的价值观。一方面,网络言论多容易导致学生对社会的误解;另一方面,不良信息对学生的道德观念有潜在威胁。因此,我们要从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角度,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比如,加强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开展线上学习,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思想交流和社会实践。这些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网络素养,强化他们的道德价值观,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路径。总之,保障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密不可分,这对于提升教育质量有重要意义,希望这项研究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用的参考。
1、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内涵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1.1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是指在网络空间中确保正确的意识形态导向和价值观的传播,以防范和抵御有害信息的侵袭,从而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1]。这一概念涵盖了信息的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以及信息接收者的理解和反应。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已经成为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阵地,对社会各个层面,尤其是高校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产生深远影响。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它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网络空间的意识形态斗争愈发激烈,敌对势力利用网络传播不良信息,企图动摇我国的政治基础和社会秩序。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影响。高校作为培养青年人才的摇篮,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学生群体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快,容易受到网络信息的影响。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有助于在高校中传播正确的思想观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抵制各种不良信息的侵蚀[2]。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也是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和创新的必要条件[3]。面对网络环境带来的新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顺应时代发展,通过创新教育内容和形式,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只有在确保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前提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才能真正落到实处,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长远稳定。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保障,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1.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环境下的发展现状表现出一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当前,高校普遍重视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各种形式的课程和活动,努力增强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受到挑战,网络已成为学生获取信息和交流的重要渠道。
网络信息的多样性和开放性,使得学生接触到的思想观念愈加丰富多样。一方面,这有助于学生开阔眼界,拓展思维;另一方面,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各种负面信息和思想的冲击,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部分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上,依然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和单一性,未能完全适应新时代学生的需求。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4]。
教师在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方面的培训和意识普遍不足。部分教师对网络环境中的新兴问题缺乏深刻认识,难以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网络信息,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价值判断能力。
总的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环境下亟需创新和变革,以应对新的挑战,确保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1.3 网络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网络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网络空间的信息多样性和传播速度使得学生更容易接触到各种观点和价值观,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网络言论的开放性和匿名性导致不良信息和负面情绪的传播,对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产生不良影响[5]。网络虚拟社交互动的普及,使得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面临挑战,亟需更新教学模式和方法。整体来看,网络环境不仅带来了新的挑战,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提供了契机。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2.1 网络言论泛滥对学生价值观的冲击
网络言论泛滥现象在当前信息时代尤为普遍,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了显著影响。网络言论泛滥带来的信息爆炸,使得学生面对海量信息时难以鉴别真伪,被各种未经证实的信息误导,从而影响到其判断力和价值观念。学生在网络平台上接触到的多是碎片化、即时性的信息,这些信息由于缺乏系统性和深度,容易造成思想上的混乱和误区。
一些网络言论充斥着虚假信息、偏见言论和极端观点,对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一方面,这些网络言论容易使学生产生错误的政治认知,影响了他们对国家、社会及其自身的正确认识;另一方面,网络言论中存在的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倾向,很容易动摇学生的理想信念和道德底线。
网络言论的匿名性和多样性,也使得学生更容易受到不良言论的影响。匿名性的存在,助长了一些极端和负面言论的传播,使得学生在网络互动中可能接触到不良文化和负能量。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情感状态都可能受到负面影响,进而波及到他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
网络言论泛滥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新的挑战,教育者需要认识到网络环境的复杂性,采取有效的对策来化解网络言论对学生价值观的冲击。只有在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框架内,加强对学生网络言论的引导,才能确保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巩固。
2.2 网络不良信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
网络不良信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在网络环境中,海量的不良信息通过各种途径侵入校园,对学生的思想认知和价值观产生深远影响。这些不良信息包括虚假新闻、暴力内容、不健康的娱乐信息以及错误的历史和政治观点等。这些内容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学生在接触过程中容易受到误导,进而影响其对社会现象的判断和思考。
网络不良信息具有隐蔽性和传播快的特点,这使得高校难以有效监管。学生在网络上自主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常常难以辨别信息的真实性和价值,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负面影响。网络不良信息还可能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迅速扩散,形成舆论热点,对学生的情绪和态度产生直接影响,削弱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面对网络不良信息的冲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方法显得捉襟见肘,难以有效应对。一方面,教师难以全面掌握学生在网络上的活动和思想动态,无法及时进行正确引导。另一方面,学生在网络环境中形成的信息接收和交流习惯,使得传统的课堂教育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网络不良信息的冲击不仅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还可能导致学生形成偏激的观点和价值取向,进一步加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需要加强对网络不良信息的监控和治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网络信息辨识能力,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环境下的有效性和覆盖面。
2.3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方面的不足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方面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部分高校对其重要性认识不够,导致教育内容和方式未能及时跟进网络环境的变化。教育手段单一,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在面对网络复杂信息时显得力不从心,缺乏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教师队伍网络素养和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水平参差不齐,难以有效引导学生正确辨别和应对网络信息的冲击。高校在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时,缺乏系统性和长效机制,无法形成持续有效的教育和管理模式。
3、基于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策略
3.1 强化网络素养教育的措施
强化网络素养教育是应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挑战的重要策略。必须加强对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教育,使其认识到网络信息的复杂性与潜在风险。通过开展专题讲座、设置相关课程及举办网络安全宣传活动等方式,提升学生对网络谣言、虚假信息及有害内容的辨识能力。学校应制定详细的网络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引导学生在网络交流中保持理性和文明。
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使其具备高效获取、评价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需要学会如何筛选有效信息,并对信息来源进行批判性思考。为此,高校可以在课程设置中增加信息素养相关内容,通过案例分析、实操训练等方式,增强学生的信息鉴别和应用能力。
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多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学校可以开发专门的网络教育平台,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和互动环节,如线上论坛、直播讲座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通过网络平台,不仅可以实现教育资源的广泛共享,还能及时捕捉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
教师在网络素养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应不断提升自身的网络素养和技术水平。学校应定期组织教师培训,更新网络教育技术和方法,提高教师在网络环境下的教育能力。通过教师的示范作用,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资源,树立健康的网络观念。
通过多层次、多渠道的网络素养教育措施,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和信息素养,增强其在网络环境中的自我保护能力和价值判断力,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3.2 开展线上理论学习的实践
在线上理论学习的实践中,应重点关注理论知识的系统化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为此,可采取多种措施,确保线上理论学习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搭建优质的在线学习平台至关重要。该平台需具备丰富的理论资源库,涵盖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并定期更新和扩展,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平台应配备智能推荐系统,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兴趣推荐相关学习材料,提升学习的个性化和精准度。
线上学习活动的设计需注重互动性和参与度。通过线上讨论区、直播课程和问答环节等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理论学习的讨论和交流,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辨别力。可组织线上专题讲座和名家讲堂,邀请知名学者和专家解读最新理论成果和社会热点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评价体系的完善是保障线上理论学习效果的重要环节。应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通过线上测试、作业提交和学习报告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全面评估。利用数据分析工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和反馈,及时发现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提高学习效果。
通过优质平台建设、互动性活动设计和完善的评价体系,可有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线上理论学习实践水平,增强学生的理论素养和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防范能力。
3.3 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思想交流和社会实践活动
网络平台为思想交流提供了便捷渠道,通过创建虚拟讨论组、在线论坛以及社交媒体互动,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和价值观交流。网络平台可为社会实践活动提供组织与管理的技术支持,提升实践活动的效果和覆盖面。
结束语
本研究探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时代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法。网络上的各种信息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因此我们需要更新教育方法来应对这些问题。首先,要加强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让他们学会分辨网络上的各种信息。其次,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开展理论学习和思想交流活动,这样能更好地吸引学生参与。研究发现这些方法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网络素养和道德观念。尽管本研究存在一些局限性,如数据收集范围有限,未来需要进一步扩大研究范围,并结合最新网络技术,探索更多有效的教育方法。总之,通过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策略,本研究强调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实际可行的解决方案。未来我们需要继续关注网络环境的变化,不断创新教育方法,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杨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识形态安全分析[J].启迪,2021,(03):66-67.
[2]宫琪.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识形态安全[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社会科学,2021,(09).
[3]刘洪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模式研究[J].西部学刊,2019,0(20):83-85.
[4]刘英杰王炜.思想政治教育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刍探[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2,38(02):69-75.
[5]蒋冲.意识形态安全视域下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3(04):5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