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高中政治表现性评价设计
——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为例
提要 基于核心素养的新课程改革,为了能够推动学生的终身发展以及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核心素养视域下以单元教学为重点,在大单元教育背景下,教育评价由传统的纸笔测试转变为持续性理解的表现性评价,确定表现性评价的目标,设置基于解决现实问题的表现性评价任务,建构层次分明的表现性评价规则,从而促进教—学—评一体化的实现。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表现性评价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注重对学生的整体进行综合性评价,兼顾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应进一步明确学生应该具有的关键能力以及必备品格。
关键词 表现性评价 核心素养 高中政治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表明,要侧重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加以落实学科的核心素养,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离不开相关评价的运用,但传统的纸笔测试为主的评价仅仅针对的事实性知识,强调知识的记忆,在这样的导向下,教师往往采用的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这样“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虽然能使教师圆满的完成教学任务,但却把学生限制在浅层次的学习、机械记忆,忽视了学生的批判精神、问题解决等高阶思维的培养,难以有效的评估学生素养的发展,因而,新课改要求摆脱传统评价的束缚,将表现性评价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当中,通过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或者模拟真实的教学情境,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表现作为评价的依据,以此来反应学生知识学习和迁移的结果,学生能够依据评价信息进行自我调解,从而达到预期的核心素养目标。
一、表现性评价的内涵与政治核心素养的关系
(一)表现性评价的内涵
20世纪90年代,我国学者开始探索表现性评价的内涵以及理念方法,在21世纪出,我国表现性评价研究以周文叶为代表,提出表现性评价是在尽可能真实的情境当中,根据一定的评定规则对于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表现和结果进行一定的评价。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与推进,伴随着教育目标由原来的“知识”本位转变为“素养”本位,由传统的注重学习结论转变为如何去解决问题,既注重学习过程同时也注重学习结果,所以评价方式也因此而改变,在《2017版课标》指出,表现性评价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通过创设或模拟真实的教学情境,学生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通过完成表现性评价任务,对于学生在这一过程当中所体现出来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辩证思维、态度、认真程度、努力程度等方面进行评定。
(二)表现性评价与传统评价方式的对比
传统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评价是以纸笔测试为主,以考试成绩为评价依据所进行的评价,过于注重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难以真正有效的评价学生,而且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教”与“学生学”是相互割裂的,一般都是教师先教,学生后学,具有一定的时间差。而表现性评价则是注重对学生的全面进行评价,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过程表现进行评价,是一种切合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核心素养的评价,表现性评价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强调了核心素养的培育。下面是传统评价方式与表现性评价的对比(如表1)
过程当中
评价结果 过分的强调考试成绩,以应试为主,强调识记类知识,只考察背诵这一个方面,片面的评价学生,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制约课程改革,学生核心素养被架空 不以考试成绩为侧重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并重,强调综合性知识,全方位的评价学生,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了课程改革的发展,体现了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
(三)表现性评价与政治核心素养的关系
表现性评价是评价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方式。政治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政治这一学科的过程当中,通过知识习得、活动开展、技能训练、知识反馈等方式所形成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其中,政治认同是指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者和建设者;科学精神是指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取向,也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人类文明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在实践中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法治意识就是学法尊法守法用法,自觉参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增强青少年的法治意识,做社会主义法治的严格遵守者、坚定的捍卫者;公共参与,是指有序的参与公共事务,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积极的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培育青少年的公共参与意识,有助于帮助他们了解民主决策的程序、感受民主监督的过程、体验民主管理的程序等,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
二、表现性评价的整体结构
(一)确定基于持续性理解的教学目标
目标的合理制定对于能否实施表现性评价至关重要,无论低中高学段,每一门学科,每一教学时段都有着各自独特的要求,但所有的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帮助学生具有自由健康成长的能力和素养,成为自由且全面的人,目的制定是否合理准确,会直接影响学生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的方向和侧重。基于课程标准所开展的教学活动,是将课程标准看作是评价标准,进而转变为学习目标、评价标准、教材编写等依据。所以,我们在开展政治课教学之前,教师首先要先立足于教材,深入的分析教材当中的核心概念,提炼具有持续性理解的核心概念;其次,明确课标要求,分析课标对于这一节知识内容的宏观要求并对其进行细致化处理,最后,分析该内容所对应的核心素养目标,以(2017版课标)所提出的核心素养进行最终的培养与落实。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制定了表现性评价目标(见表2)。高中政治教材不同模块对于核心素养的体现侧重点各有不同,必修三《政治与法治》这一本教材侧重体现的是政治认同、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
(二)设置促进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外显的表现性任务
表现性任务要明确学生要独立完成什么样的任务活动,例如课前能否精准的搜集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资料,在辩论时能否大胆且有逻辑的发展以及合作探究完成什么样的任务活动,学生在多大程度上完成了任务,给予学生一定的反馈,这样能够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明确自身还存在着哪些不足。表现性评价任务的设置要遵循以下几点要求:首先,情境的真实性,要能够引发表现性任务。高中思政课的情境一般来自于党政方针政策;国内国际热点事件;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事件,表现性评价一定在真实的情境下,要尊重事实,尊重学生,尊重教材,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情境、知识、学生、能力的无痕结合。高质量的问题是引发学生完成表现性任务的关键所在,学生通过“解剖”问题结构找到完成任务的方向和结构,进而调动学生的辩证思考、对比分析、演绎推理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其次,要充分的考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2017版课标)对于必修三《政治与法治》的学业要求是能够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懂得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具备有序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公共生活的能力等。最后,要聚焦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充分的挖掘和发挥学生的潜能。
(三)基于政治核心素养水平的表现性评价规则
表现性评价规则是对学生完成表现性任务的过程当中所体现出来的核心价值、学科素养等方面所进行评定的准则,同时也是用以来评价、反馈、调整教学行为以及教学方式的标准。表现性目标、表现性任务、表现性评价规则三者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例如本课的微辩论赛,双方进行自由辩论,可以搜寻跨学科跨年级搜集信息,这时教师要将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外在行为表现与政治核心素养结合起来,将指标分为三个层次,由低到高逐级递进。
三、基于核心素养下高中思政课表现性评价的意义蕴涵
(一)实现教学-学-评的一致性
(2017版课标)对于评价方式给出了新的具体要求,提出要进行有利于推动政治核心素养落实的评价,要强调评价与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教材结构相一致,促进教-学-评的同时性。但是,现在传统的评价还是以目标-任务-评价的顺序进行,将评价独立于目标与任务之外,教之后未必评,学之后未必评,所以无法保证教学评的一致性。而表现性评价则是内嵌在教学活动过程当中的,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评价的及时性、有效性、科学行和真实性,表现性评价目标与学生的学习目标相吻合,其最终的目标都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教师通过实时考察衡量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性水平,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以及素养水平的提高情况,使教-学-评有效的衔接起来,发挥表现性评价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的作用。
(二)基于核心素养,指向真实情境
在真实的情境当中开展教学活动是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关键所在,在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当中使学生能够完全沉浸在真实、完整的教学情境当中,更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促进实际问题的解决,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只是停留在问题的表面,从而达到意义建构的目的。表现性评价通过创设或模拟真实的教学情境,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更够激发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其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就是为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学生对照表现性评价准则进行自我检查,并根据教师的反馈信息,调整自身的学习活动,总结自身所存在的不足,并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做好准备,打好铺垫。
(三)素养本位,提升教学整体站位
高中思政课教学以情境为依托是提升高中思想政治核心素养的重要抓手,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指向是学科大概念,例如本文以高中教材必修三《政治与法治》为例,所提炼的核心大概念为“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通过结构化的建构,让学生获得少而精的知识,从而掌握课程的整体结构,形成学科大概念的思维模式, 使其内容保持独立性和完整性。而传统的教学知识点教学,教师交给学生的只是零碎的知识,堆砌起来的内容,缺乏连贯性,针对这样的不足,表现性评价则在较大程度上弥补了这样的缺陷,建构相对完整的学科内容体系,将学生的知识获取、理解、反思以至最后的迁移当做一个整体来全方位的考虑,并将表现性评价贯穿始终。总的来说,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思政课,不仅能够提升教师教的站位,同时也能够提升学生学的站位。
四、结语
本文在解读表现性评价的内涵以及与传统评价对比的基础之上,对将表现性评价与高中政治核心素养进行了高度的融合,并对表现性评价的目标、任务以及评价规则作了具体的阐述,并以“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为例进行了相应的表现性评价设计。总而言之,以创设真实情境为依托,以大概念教学的应用策略,表现性评价是迎合新课改的要求,进一步落实高中思政课的核心素养。
五、参考文献
[1]刘慧伶.指向深度学习的表现性评价探论——以“推进严格执法”教学为例[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4(19):47-50.
[2]张家璐,方凤满.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高中地理表现性评价设计——以“城镇化”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4(09):8-12.
[3]柴唤友,郑勤华,胡天慧,王怀波.基于信息技术的表现性评价:概念解析、构成要素及分类框架[J].中国电化教育,2024,(02):1-7.
[4]刘登珲,牛文琪.新课程背景下素养立意的表现性评价设计:内涵、价值与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4,44(05):15-20.
[5]王盼,郜彗,赵娱冰,等.指向深度学习的高中地理表现性评价探究——以“构造地貌的形成”为例[J].地理教育,2024(01):17-20.
[6]刘喆.数学“综合与实践”学习领域的表现性评价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23,32(06):60-66.
[7]姚闽花.P-YSSW:基于项目化学习理论的高中语文学习表现性评价模型研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3,24(11):38-41.
[8]安富海,管起燕.我国表现性评价研究20年:问题与反思[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3(06):35-40+101.DOI:10.19925/j.cnki.issn.1674-2338.2021.06.005.
[9]陈嘉敏. 高中思政课大概念教学的应用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24.DOI:10.27036/d.cnki.ggxsu.2023.000728.
[10]杨添乐.大单元视域下高中思政课表现性评价的逻辑、价值与路径[J].教学与管理,2024(10):6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