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跨学科视角下的劳动教育融合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以“刷子李”这一课为例
摘要:将劳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相融合,不仅能够丰富语文课程内容,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对此,本文从跨学科视角下针对劳动教育融合小学语文的教学设计与实践进行研究。
关键词:跨学科;劳动教育;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在新时代背景下,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劳动教育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价值。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劳动教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劳动教育往往被边缘化,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有效实施。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学生面临着繁重的学业压力,劳动教育更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一、教学内容分析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多样的劳动教育资源,为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和切入点。《刷子李》这篇文章通过细腻的描写,将刷子李高超的粉刷技艺展现得淋漓尽致。从刷子李的身上,我们清晰地看到劳动技能的无比重要性。他那精湛的技艺并非天生所得,而是通过长期的实践和不断的磨练而成。这让学生深刻领悟到,想要在劳动中出类拔萃,就必须对自身技艺精益求精。在教学过程中,可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刷子李的动作、语言和神态描写,感受其对工作的专注与热爱。
二、学生情况分析
(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小学生处于成长的初期阶段,具有鲜明的年龄特点和特定的认知水平。他们普遍好奇心强,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探索的欲望。由于思维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逻辑理解相对困难。在劳动教育方面,他们更容易被直观的劳动场景所吸引。相比之下,单纯的口头讲解或者文字描述可能难以让他们深入理解劳动的内涵和意义。
(二)学生的劳动经验和态度
在对学生的观察和了解中发现,他们在劳动经验和态度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部分学生由于成长环境和家庭因素等影响,缺乏实际劳动的经验。他们可能在日常生活中较少参与家务劳动或者社区劳动活动,对于劳动的具体流程、技能和辛苦程度缺乏亲身感受。这也导致他们对劳动的认识不足,往往将劳动视为一种负担,而没有意识到劳动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三)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在字词掌握方面,有的学生能够迅速准确地记忆和运用新学的字词,而有的学生则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练习来巩固。阅读理解能力也参差不齐,一些学生能够快速理解文章的主旨和细节,能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但另一些学生可能在阅读较为复杂的文本时会遇到困难,难以抓住关键信息和作者的意图。
三、课时安排
总课时规划要充分考量《刷子李》这篇课文的教学要点以及学生的具体状况,梳理教学内容,明确重难点。若只挖掘《刷子李》的劳动教育元素和适度实践,半学期课时可达成目标。若拓展相关课文和丰富实践活动,需一学期课时。课时分配要合理科学,如每周1-2节融合课程,课堂教学可安排一节课深入剖析《刷子李》中劳动教育与语文知识融合的理论内容,通过对刷子李人物形象的细致分析、其粉刷技艺的精彩描写探讨等方式,让学生深切理解劳动的内涵和价值。
四、主要教学活动
(一)课堂教学
1.导入环节
向学生们讲述工匠故事或展示工匠工作场景图片,能够有效地引发学生对工匠技艺的兴趣。例如,可以讲述鲁班的传奇事迹。鲁班一生致力于木工技艺的钻研,他不惧辛劳,无论严寒酷暑,都在工坊里精心制作、反复试验。他遭遇了众多的难题,但始终不曾退缩,最终创造出了许多精妙的木工工具,为后世工匠树立了典范。
2.文本讲解
语文课文常常通过精彩的文字描绘了各类独特的场景和人物形象,蕴含着深厚的教育价值。在讲解《刷子李》时,引导学生认真探究文中的劳动场景。文中提到刷子李刷墙时的一系列动作和表现,他穿着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这种高超的技艺背后是他多年的辛勤练习和对工作的专注。同时,还要深入剖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作者通过对刷子李工作场景的细致描写,流露出对刷子李精湛技艺的赞叹和敬佩,以及对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肯定。比如文中对刷子李刷墙时那如艺术表演般的动作描写“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生动形象地展现出刷子李刷墙时的轻松自如和胸有成竹。
3.小组讨论
组织学生讨论“刷子李”的技艺与个人品质的关系,这是一个能够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和积极交流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可以让他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技艺与品质之间的紧密联系。在讨论过程中,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刷子李的理解和感受。比如有的学生可能关注到刷子李刷墙时的自信,有的可能对他严格遵守行规印象深刻,还有的可能对他收徒的方式有所思考。鼓励他们用生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描述自己所关注的细节、产生的疑问以及最终的领悟。
五、各环节或活动的设计意图及评价
(一)设计意图
导入环节是为了激发学生对劳动教育的兴趣,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文本讲解是为了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劳动教育价值,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小组讨论是为了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评价
在教学评价中,知识掌握方面通过测验、作业等方式,考查学生对劳动知识和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能力提升方面可以观察学生在讨论、写作、实践中的表现,以此评估其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劳动能力的提升情况。而在态度转变方面,要关注学生对劳动的态度是否更加积极,是否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综合这些方面的评价,全面了解学生在劳动教育与语文融合教学中的学习成效和发展状况。
六、结语
综上所述,跨学科视角下的劳动教育融合小学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和实践,能够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劳动的魅力,在劳动实践中提升语文素养,真正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教育目标。在未来的教学中,还需不断探索和完善教学设计,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李少霞.小学语文中劳动教育的渗透意义及策略[J].天津教育,2021(2)152-154.
[2]凌必蒂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策略[J]安徽教育科研,2022(10):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