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书法课程建设的实践路径研究

张栋臣
  
大海媒体号
2024年50期
长春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长春 130022

摘  要:高校书法课程是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载体,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书法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机融合是高校有待重视的课题。为此,推进高校书法专业课程思政应在立足高校书法专业课程现实状况,重点阐述和挖掘书法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构造线上和线下、校内和校外、显现和隐性三维融合的实践路径,着力提升书法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书法课程的育人价值有效发挥。

关键词:书法课程;课程思政;教学

2020年6月6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1]。书法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讲,它在文化自信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上发挥重要意义。作为学科而言,书法课不光体现在书法教学中的深、透、活的实践技法,而更加在于引导学生认识书法中的“真”“善”“美”的育人价值。而这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追求上有着完美的契合度。因此,高校要深入挖掘书法课程中思政元素,注重立构学科育人、课程育人、文化育人的协同模式,建成全方位、多领域,立体化的书法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发展体系,实现大学生德育与美育共同发展的培养目标。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

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使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当前,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在向深入化、热点化、创新化。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呼相应,课程思政是通过“课程”为主阵地,以“课程思政”建设构建全课程、全员的育人格局,而“思政”则是课程思政中突出的重点,强调立德树人。以各学科知识为中心,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润物无声地渗入各个课程教学内容当中,实现育人与教学之间双重效应。

二、书法课程的现实状况

近几年,国家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注度倍增,书法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名片,书法课程自然而然地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2017年中央发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将书法课摆在文化战略的新高度,甚至北京,上海等地将其纳入中考和义务教育阶段的考试[3],2022年9月,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书法正式列为一级学科[4],鼓励更多人重视书法的学习和研究,缓解书法的低“存在”的局面。 现如今,书法教育在一些院校得以较快发展,系统地构立了较为完善的书法教育课程体系,形成理论和技法,临摹与创作,文物学加文献学相结合的教学内容,栽培了一大批书法的专门人才服务书法教育建设。除少部分开设书法专业学校外,大多数高校书法课程是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人文素养、身心素养的公共选修课程,高校持续推进书法课程思政建设有利于发挥书法课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效应,从而认清书法课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重塑书法课程的社会价值,激发书法课的活力和内生力, 摆脱不合理因素的干扰,助推书法学科的高质量发展,重塑书法课内在的人文之美、创造之美、育人之美。

三、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书法课程建设的价值

正如《书概》中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这说明书法具有润物细无声的隐性育人价值,对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独特的影响。

(一)彰显新时代中国精神的内涵

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体,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书法教育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继承和发展的重要体现。

(1)书法课程彰显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书法是中华民族独具风格的文化艺术,蕴藏着深厚的家国情怀,散步于书法之路,品读书家故事,总是能产生情感共鸣,被他们的精神品格所折服,不乏以效其人其节其志。在书法史上,最为典型的是唐代爱国名臣颜真卿,初学临帖大部分都是临习他的《多宝塔碑》,他为官在“安史之乱”这动荡不安的年代,这个时期可谓是大唐王朝最为黑暗时期。他身受朝廷重托,冒生命危险入敌营,在叛军李希烈的要挟下,为保全唐廷尊严,面不改色,赤胆忠心,凛然拒贼,最终死于叛军的刀下。他的作品《祭侄文稿》中不仅可以看到其深厚凝远的书法功底,同时可以感受到他的慷慨大义和忠君爱国的浩然正气,成为书法教育中育人的生动案例。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民族英雄他们的书法造诣极高,如岳飞、文天祥、林则徐等,他们的英勇事迹是历史上的一颗耀眼的星,他们的书法作品也是书法历史上不可抹去的重墨。回到近代,以救亡图存为已任的孙中山,在革命生涯中留下诸多书法作品。他的书法吸纳了王羲之、苏轼等书法大家的精要,又有魏碑之意,熔古铸今,自成一派。他书写的《天下为公》和《愿乘风破万里浪》等作品凝结着爱国主义情感。书法中所蕴藏的爱国主义情怀,有利于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历史使命感,从情感、态度、价值观上保持正确的方向。

(2)书法课程彰显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书法作为一门艺术,贵于自身的创新,在书法自身发展过程中追求内容上的多变和形式上的多样,以创新的方式彰显自身的生命力,从最初的甲骨文、大篆、小篆到后来的楷、隶、草、行的书体演变充分体现了书法的创新品质。齐白石说过:“学我着生,似我着死”,刘熙载《艺概》中说:“盖惟善用古者能变古,以无所不包,故能无所不扫也”都表明艺术创新的重要性,书法教育作为艺术表达形式同样亦如此,表现为不同历史时期有着的引领当时潮流的书法艺术,衍生了秦篆、汉隶、魏碑、唐楷、宋行、明人小楷等风格。同时各历史时期书法创新多样化,如唐代以怀素、张旭为代表的草书,宋代赵佶的瘦金体都是各历史时期的书法创新的产物。在高校书法教育课堂,通过书法史中呈现出形态各异,包罗万象的书法风格,以及各书家标新立异的书法个性和书法技艺,潜移默化地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书法创造中,以临摹和理论为基础,将笔法、线条、结构,章法进行个性创新,从中大学生能够感受到书法创新的乐趣,间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书法教育的创新充分蕴含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精神内涵,对大学生在专业创新、职业创新、思维创新有着重要的能力提升。

(二)塑造人格魅力

人格是人的个性,在书法教育浸润下的人格往往在才智、毅力、心境上有着较强的个性表现。这种个性的发展伴随着学生的一生。其一,书法与其他中国传统的文化有着共同的思想沃土和历史基因,特别是书法和诗词之间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又相辅相成,诗词借书法表达其内在之美,书法又借诗词赋予生命内涵。所以说,大学生们在书法课程中不仅掌握了书法基本功,同时无形之中提升了他们的文学水平,增强了他们的才智。其二,书法作为一种持久功,对人的恒心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学习书法之前,我们必须从笔锋开始,这是最基础的,但也是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要在反复的临贴中去掌握用笔用墨和字的结构变化,在书写水平提升的同时也在培养自身毅力。书圣王義之、东汉张芝、草圣怀素的习书历程,足以说明书法贵于坚持、臻于至善的道理。其三,书法是一种人在修心修身修行的状态,正如康南海有言:“书法亦就佛法,始于戒律,精于定慧,证于心源,妙于了悟,至于极也,亦非口手可传焉。”我们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性格特征和审美趣味来选取书体,以魏碑为例,其力道遒劲、雄强刚健、朴拙险峻的特点,学生不仅可以释放身心同时也能够养成开阔豪放的积极心态。以欧体为例,其严谨公正、笔力凝聚等特点,学生在临摹中可以逐渐培养遇事不慌、处事不惊的积极心态。总之,面对当前“快”节奏的生活、部分学生心理健康上存在问题等因素,书法教育起到了很好的疗效,为当前学生营造良好的心境具有重要意义。

四、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书法课程建设的实践路径

(一)坚持线上平台和线下平台相结合,搭造书法课程“新载体”

通过利用好校园易班网络思政平台,开设“书法中的红色基因”专栏,开展“书法名家网络展”“书法文化大讲堂”等品牌讲座。同时充分利用大学生感兴趣的 “两微一端”等新媒体手段进行书法理论知识推送,选取书法研究的热点问题、大家关心关切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度的书法研学,有效挖掘书法中思政元素。此外,高校应组建校院两级的书法兴趣团,开展“书法青年说”“书法研习营”系列活动,将书法融入学生的生活之中和学习之间。实践创“新”更用“心”,以赛促学,通过举办大学生书法展、大学生书法竞赛等线下方式,开展“书画里的中国”等系列爱国主题文艺活动,激励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共同发挥书法育人价值

在以书法课显性教育为主的同时,利用校园环境这一隐性教育的功能。首先,让书法中思政元素的育人价值体现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书法作品融入校园文化设施、人文景观、文化活动场馆和文化展示区[5],充分将校园环境空间与书法作品优化融合,用书法的文化氛围来渲染校园文化环境,使得师生可以摸得着、看得见、感受深。此外,利用学校广播站、宣传栏等媒体平台,展示大学生优秀书法作品,提升大学生学习书法的浓厚兴趣,间接培育特色校园文化。最后,深入打造校园文化品牌,扎实推进书香校园建设,开展“研习书法经典著作”实践活动,持续开展“书法名家进校园”等学术活动。以高质量书法文化作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培育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营造和谐典雅的校园文化环境。

(三)坚持校外资源与校内资源相融合,融入校外地方文化资源

高校书法教学要因地制宜,紧紧结合地域资源,赋予高校书法课新内涵。地域资源有较重要的营养价值和天然亲近感,将地方文化融入书法课程和书法教材,使得地方文化资源在教学实践中更加有感染力、说服力、创造力,让书法课更加被学生所接受和喜爱,以吉林省高校为例,通过带领学生走进杨靖宇烈士陵园、“四保临江”烈士陵园等红色基地,充分将东北抗联精神和四保临江精神的红色教育优势以书法形式传承和发扬。另外,河南高校可以运用甲骨文书法进行教学,苏州高校可以利用张旭草书和文征明、唐寅书法进行教学研究,扬州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板桥书法文化和扬州八怪文化进行课堂实践,在教学的精心设计下,地域文化充分转化为育人的资源,学生在可感可亲的地方文化资源中增强文化自信、热爱民族文化、激发爱国情怀、强化历史使命。书法课的思政元素能够有效的被挖掘,提高了书法课育人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发布[J].中国电力教育,2020(06):6.

[2].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6-12-09.

[3].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C]//安来顺.中国博物馆通讯(2017年02月总第354期).[出版者不详],2017:6.

[4].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印发《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管理办法》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22,(11):37-59.

[5].赖丰.课程思政理念下高校书法课程育人的教学改革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21.DOI:10.

作者简介

1. 张栋臣,长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