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高职学前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策略

刘雪丽
  
大海媒体号
2024年50期
大连职业技术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35

【摘要】实施“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是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岗课赛证”融通育人的保障。基于“岗课赛证”四位一体综合育人模式对高职学前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需求分析,探究建立产业学院、创建创新团队协作式模块化教学方式、建立信息化课程教学资源、提升教师数字素养等双师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策略。

【关键词】“岗课赛证”;高职;学前教育;“双师型”教师

【基金项目】2022年度大连职业技术学院青年课题“高职院校技能大赛资源转化与利用的研究与实践探索——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项目编号:ZK2022QN01

【作者介绍】刘雪丽(1989-),女,河南周口人,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学前教师教育。

2019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到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2021年4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提出了职业教育“四位一体”岗课赛证融通的全新育人模式,各院校分专业全方位地推进“岗课赛证”融通的教育教学改革,“岗课赛证是功能各异的要素加合形成的逻辑链和创新链,是职业教育育人找到的一个新的育人突破点和质量增长点”。[1]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兼具职业性与师范性的学前教育专业进行“岗课赛证”融通教育的关键,“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实施内涵建设、推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主体,“岗课赛证”综合育人为“双师型”教师队伍素质提升提出了新目标、新任务、新方法。[2]“岗课赛证”融通育人实践中对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信息化资源建设、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等有了更针对性的需求和支持策略,以满足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一、“岗课赛证”四位一体综合育人模式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需求分析

(一)对岗位职业能力精准分析的需求

“岗”是“岗课赛证”融通的教育教学改革的依据和落脚点,对生产实际与职业岗位中所需人才的素质、知识和能力的精准把握与分析,是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基础。学前教育专业教师队伍的专业背景呈多样化,有学前教育专业、心理学专业、课程教学论专业以及舞蹈、声乐、美术教育等专业,不同专业背景的老师对保教工作任务和岗位标准的理解不同,因缺乏深入持久的实践经验,对岗位职业能力的分析停留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等文件的表面理解上。而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是把学生未来岗位中所需的职业能力有机融入课赛证中,课程教学的老师对岗位职业能力能进行系统精准的分析,将其融入在工作任务、教学资源开发、项目训练等课堂教学、实习实训、大赛训练、证书训练和考试评价中,小步分阶地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经验、积累实践智慧、形成综合岗位职业能力。所以“双师型”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了解学前教育专业和教师教育的最新发展理论和动态趋势,突破自己原有的学科和专业壁垒,从培养合格保教人才的培养目标上积累专业知识;同时要加强实践,摆脱为了应付考核和职称评定进行的形式化企业跟岗实践,以问题为导向有目的地跟岗,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反思形成能够支撑项目任务开展的案例库;最后要把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和素材进行提炼整合,形成有体系地可供推广的研究成果,将成果固化,提高教育教学的适切性。

(二)模块化课程设计与实施的能力需求

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课堂是实施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主要阵地和载体。“课”在岗课赛证融通中居于核心位置,是其逻辑中介,体现为课岗融通、课证融通、课赛融通以及全面综合融通。[3]模块化教学打破传统以学科知识传授或工作任务机械训练为主要方式的课程内容组织方式,根据复杂典型的工作情境分析关键职业能力,将课程内容、结构逻辑和功能发挥结合起来,开发设计模块化课程体系,这符合学前教育对“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总体设计要求,模块化课程的开发设计与应用实施对学前专业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有更高的要求。在学前教育快速发展中存在一些高职师资相对不足、实践教学基地不充分、大赛资源转化率不高等情况,加之高职学前生源结构复杂化,所以高职学前教育课程教学还存在因人设课、考证集训、省赛国赛遴选集训等现象,而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教师将岗位标准和职业能力、大赛赛项内容及标准、教师资格证考核内容及规范融入课程教学的能力不足。因此迫切需要提升学前师资队伍的“双师”素质和专业能力,进行创新团队协作的模块化教学模式改革,提升学前专业教师进行模块化教学设计与实施的能力。

(三)教师数字素养提升需求

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和综合数字素养决定了“岗课赛证”融通的课程育人模式能否落实到“教”和“学”的层面上。在2023年教育部发布了《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未来教师在数字化意识、数字知识与技能等方面应具备相应的数字素养,促进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及应用创新。“岗课赛证”融通的育人模式对“教”和“学”都提出了新要求,模块化和综合化的课程教学要求教学方式能适应学习者个性化学习需求,解决优质资源普惠化不足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能够掌握在教育教学中选择数字化设备、软件和平台的方法,能够运用数字评价工具对学情和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并且可以利用数字技术资源发现学生的学习差异,开展针对性指导。调查发现,目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具备教师数字素养的仅少数人,多数教师所进行的信息化教学仅指在平台上建课、上传教材上的数字资源,自己根据所教课程的学生所需的职业能力及模块项目开发的数字资源较少,也不能很好地利用信息化设备和手段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阶学习并根据统计数据开展增值性评价。所以“课”与岗位偏离,与学前教育职业技能大赛赛项内容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证证书标准不能高度吻合,存在某方面的技能重复训练的问题,最终影响资格证通过率,职业技能大赛成为了筛选某几个“精英”的手段和途径。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低已然成为了高职学前专业进行“岗课赛证”融通育人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瓶颈,所以亟需提高教师的数字化素养水平。

二、“岗课赛证”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策略

(一)产学研训四位一体,与行业共建产业学院

“岗课赛证”融通的综合育人模式是基于岗位需求和职业能力培养,对标对岗、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双师素质的提升都离不开一个综合的成长平台。抛开幼儿园谈“岗课赛证”融通育人,那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就成了无本之源,人才培养就会偏离岗位需求,更无法实现学生毕业五年后的培养目标的达成。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应与区域内优质幼儿园协商共建产业学院,产业学院是产学研训一体化岗位实践场域,既是“双师型”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又是学生实习实训提升实践能力的场所。

依托产业学院,组建“岗课赛证”研发中心,制定管理和考核评价制度,建立订单协议、双师型教师培养协议、校企合作协议、产业导师工作规范及考核体系等,建构多元主体全程参与的人才培养机制。学前教育专业同类课程的专任教师和幼儿园骨干教师可以组成分工且协同的指导团队,开展企业跟岗实践、研发项目、开发课程资源。在跟岗实践中了解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产业发展趋势,熟悉企业相关岗位职责、操作规范、技能要求等,同时学习学前教育专业在在保教工作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材料、新标准等;通过共研项目,全方位调研论证,深度挖掘行业需求及职业标准,校企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对接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以使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同时遵循师范教育能力本位、实践取向的教育理念,设计“五位一体、五环交互式”全程化实践教学体系,依托产业学院形成稳固的实训基地和真实工作场所的实践平台,双方人员交互作用,从激发学生的实践动机、实施有针对性的专门训练、在真实的保教情境中提出解决真实问题的要求等方面入手,不断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做到课程实践化、实践课程化,将幼儿园教师保教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岗、课、赛、证全面融通。

依托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推进校·园深度融合,构筑“岗课赛证”融通的综合育人平台。

(二)组建高水平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创新团队协作的模块化教学模式

“岗课赛证”融通的课程教学改革要求打破原有的完全结构化、系统化的课程及课程体系,按照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重组课程元素和内容,进行模块化教学。结构性强的课程设置存在课程内容缺乏灵活化的更新机制、不能适应不同水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无法适应不同学校的人才培养特色以及不同情境的学习需求等问题。[4]课程模块化不是单纯地按照能力要求把课程内容划分为一个个相互关联又独立的模块,最重要的是建立一个能进行模块化教学,即开展项目教学、情境教学的创新团队。依托“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及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校企合作实践基地”,选聘幼儿园行业专家、领军人物等担任产业导师,组建校企合作、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团队,在双师师资队伍建设、校级创新团队建设、实训室建设、教师资格面试指导、课程教学、大赛指导、学生实习实训指导等人才培养全过程进行多方面深度合作,建立校·园人才培养共同体,进行课程模块化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及协同进行课程教学。

组织团队教师集中研修、集体备课、协同教研,学习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体系、课程思政实施、模块化教学模式研究与实施,将岗位能力、赛项内容和证书标准等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中,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和手段开展教学并进行诊断与改进的实施。模块化教学模式打破学科教学的传统模式,探索“行动导向”教学、项目式教学、情景式教学、工作过程导学教学等,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聚焦学生工作岗位中所需职业能力的最终学习成果和实际表现,整合“幼儿园教师资格证”和“职业技能大赛”项目任务、案例库、师资资源等,解决技能大赛资源转化弱,普惠化不足的问题。以模块课程和课程资源为载体,建立“精准定位、示范普及、强化训练”的能力掌握路径,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多元混合式教学模式,有效解决学生学习内在动力不足,同质化教学方式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问题。

(三)加强教学信息化资源建设,提升教师数字素养

信息化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建设是“岗课赛证”融通的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实现载体。课程内容的整合性、模块项目的多元化需要学习者能够熟知完成项目训练所获取的知识路径,能够精准找到项目任务所对应的学习资源,并能利用碎片化时间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在学习和完成项目任务中能及时得到有效反馈和指导。这就需要依托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依托信息化课程教学平台,创新教学信息化手段。除了依托国家精品在线课程学习平台MOOC、学前教育资源库智慧职教等,还要结合模块化课程教学内容校企双元合作开发教材,开发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并配套开发制作应用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校、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金课建设,重点打磨项目教学资源。

除了丰富完善信息化教育资源,还要提高教师在线教学组织实施与平台使用、运用信息技术指导和评价教学过程的能力,综合提高教师的数字素养。教师和学生是信息技术平台和资源应用的主体,所以要加强信息教育技术培训,提高教师对平台的使用和应用能力。同时为了确保教学平台能够得到有效运行,需要健全管理与评价机制的打造,使教学效果得到持续性的监测,并在评估中进一步提升。[5]教师在项目训练过程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创造性地运用翻转课堂、项目驱动式、案例分析、情境任务等教学方法,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组织实施。以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拓宽学生地学习渠道,激发学习兴趣,训练学生地信息筛选及自主学习能力,提升自觉运用课程资源和学习工具解决复杂问题情境中所需地学习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程智宾,李宏达,张健.岗课赛证融通培养模式的价值追问、学理依凭和实践创新[J].职教论坛,2021,37(11):68-74.

2.钱嫚、徐峰.基于“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4(9):74-81.

3.邰康锋,任江维.高职教育“岗课赛证”融通教学改革的逻辑体系与实践策略——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26):41-45.

4.李政.职业教育模块化课程:内涵、开发与使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14):5-11.

5.孙青.学前教育专业“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实践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4(6):173-175.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