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新媒体环境下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策略研究:以《典籍里的中国》和《中国诗词大会》为例

佟佳怡
  
大海媒体号
2024年55期
长春财经学院

摘要:在当前全球信息化和网络化背景下,新媒体已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其传播与继承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特别是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一平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典籍里的中国》和《中国诗词大会》为研究对象,探讨在新媒体环境下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策略,旨在提高中国传统文化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效果,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未来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关键词:新媒体;中国传统文化;综艺节目;传播策略

在当今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创新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普及,新媒体已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之一,这一变化深刻地影响了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使得文化传播从单向传递转变为多向互动,从封闭系统转变为开放系统。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国传统文化要想获得更广泛的传播以及更深层次的影响,就必须适应新媒体的传播规律,进一步探索新的传播路径。《典籍里的中国》和《中国诗词大会》作为两个成功的案例,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都充分利用了新媒体的特点,如互动性、多样性和即时性,通过创新传播策略有效地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吸引观众、传播知识并激发观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通过这些节目,观众不仅能够欣赏到丰富的文化内容,还能够参与到文化传承的过程中来,实现了从被动接收者到主动参与者的转变。

然而,新媒体环境下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并非没有障碍。信息的碎片化、观众注意力的分散、对传统文化认知的缺失都是需要克服的难题。因此,如何设计出既能吸引新媒体用户又能准确传达文化内涵的传播策略,成为了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关键。以《典籍里的中国》和《中国诗词大会》为研究对象,探讨在新媒体环境下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策略,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从而为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一、新媒体环境下的中国传统文化:

(一)国内研究现状:

在新媒体环境下,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策略已成为学术界和业界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国内研究者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其中《典籍里的中国》和《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作为案例,被广泛研究。这些节目不仅成功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传播手段相结合,还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一方面,研究指出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拓宽了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和受众范围。通过数字化平台,如短视频、网络直播等,传统文化得以跨越时空限制,触达更广泛的受众群体。例如,非遗短视频的兴起不仅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更加生动、直观的形式呈现给公众,也促进了文化的保护与传承[1]。

另一方面,内容创新被认为是传统文化在新媒体环境中传播的关键。以《典籍里的中国》为例,该节目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和创新性表达,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种通过对话式传播内容呈现和沉浸式传播的方式,有效地提升了传统文化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3]。同样,《中国诗词大会》通过全媒体联动和传播路径的创新,掀起了全民学诗词的热潮,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4]。

综上所述,国内关于新媒体环境下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策略的研究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从技术创新到内容创新,再到传播渠道的拓展和文化认同的构建,研究者们试图从不同角度探索如何更有效地利用新媒体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这些研究为传统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的传播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有助于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二)国外研究现状: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策略经历了显著的转型,尤其是新媒体技术的介入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近年来,国外的学术研究对于新媒体与传统文化遗产结合的现象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多项研究指出,通过新媒体平台的传播不仅能有效提升文化的可接触性还能激发公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参与度。例如,国际上有关文化传播的研究也强调了内容创新的重要性,认为只有不断创新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才能更好地适应新媒体环境下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

具体到《典籍里的中国》和《中国诗词大会》的案例,国外的研究显示,这些节目之所以能够在国际上获得关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成功地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传播技术相结合。通过故事化的叙述方式和互动性的节目设置,不仅让外国观众能够轻松接触并理解中国文化,还激发了他们进一步探索中国传统文学与艺术的兴趣。

虽然新媒体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全球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其复杂性也要求传播者采取更加细致和深入的策略。未来,如何有效地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同时克服其带来的挑战,将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议题。

(三)发展趋势:

在新媒体环境下,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策略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文化与现代媒介的融合已成为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途径。传统线性传播模式已不适用于短视频碎片化的浏览方式,这要求传统文化内容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寻找新的路径以适应受众的消费习惯[5]。例如,《典籍里的中国》通过多角色合作的传播主体对话式传播内容的呈现沉浸式传播及全渠道联动传播等方式,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和广泛传播[6]。这种创新的传播策略不仅提升了节目的观赏性和教育性,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范例。

此外,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带来了新机遇。随着各类新媒体平台的兴起,如短视频、社交媒体等,传统文化有了更多元的展示空间和更广泛的触达范围。在这一过程中,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和传播特征发生了显著变化[3]。以非遗短视频为例,其通过网络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国内外的网络空间中引起了广泛关注,获得了显著的文化影响力[7]。这表明,新媒体时代下,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创新实践需要结合当代技术手段,以更加生动、互动的方式呈现,从而吸引更多受众的注意和兴趣。

然而,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文化的传播也面临着挑战:如何在保持文化原貌的同时进行创新性表达?如何在海量信息中突出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魅力?如何增强受众的参与度和体验感?对此,研究指出必须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的特性,通过内容生产与展示的创新、传播渠道的拓展以及提高传统文化的互动性等途径来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繁荣[3]。

综上所述,新媒体环境下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策略正朝着多元化、互动化和创新性的方向发展。通过《典籍里的中国》和《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的成功实践,我们可以看到,只有不断创新传播方式,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才能在新媒体时代有效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媒介环境的持续演变,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策略将更加注重融合与创新,以适应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传播需求,进而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

二、新媒体环境下的传统文化传播困境:

在新媒体环境下,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策略面临着诸多挑战与问题。研究表明,传统文化的线性传播模式不适应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的碎片化浏览方式,这要求传统文化内容生产者寻找新的表达和传播方法[8]。同时,政务短视频的传播效果研究揭示,虽然观众对政务短视频的总体满意度较高,但与预期相比满意程度并不高,这表明在信息传递和政策解读方面仍有提升空间[7]。以《典籍里的中国》和《中国诗词大会》为例,虽然这些节目通过新媒体技术实现了传统文化的传播,但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一平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传统文化的碎片化传播可能导致信息失真:

在新媒体平台上,为了迎合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短视频的消费习惯,传统文化往往被切割成简短的片段进行传播。这种做法虽然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但也容易导致文化信息的断章取义和误解。例如,非遗短视频在追求趣味性的同时,可能忽视了对非遗项目完整性和深度的呈现,从而削弱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二)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路径尚未完全打通:

虽然主流媒体短视频通过多元化手段构建了多维传播体系,但在实际传播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旧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壁垒。这种壁垒不仅限制了传统文化传播的范围和效果,还可能导致信息在不同平台间的不对称传播。因此,如何实现新旧媒体的有效融合,成为提升传统文化传播效果的关键问题。

(三)受众对政务短视频的满意度不高:

虽然短视频已成为各级党政机关发布权威信息的重要方式,但受众在接触政务短视频后的总体满意度并不高。这可能与政务短视频的内容质量、互动性不足以及信息传递的准确性有关。因此,如何提高政务短视频的质量,满足受众对政务信息的需求,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新媒体环境下的文化类综艺节目传播策略有待优化:

虽然《典籍里的中国》等节目通过创新传播策略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但这些策略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如何平衡节目的娱乐性和教育性、如何挖掘传统文化资源的深度价值、如何打造文化传播矩阵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于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新媒体环境下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策略研究面临着诸多挑战与问题。为了更好地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播,我们需要深入探讨这些问题的根源和解决方案,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三、新媒体环境下的传统文化的传播策略:

在新媒体环境下,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策略研究需深入探讨如何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和创新思维,有效地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文以《典籍里的中国》和《中国诗词大会》为例,分析其成功经验,如何解决短视频碎片化的问题,旨在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典籍里的中国》节目利用新媒体技术,深度挖掘传统文化资源,通过多角色合作的传播主体、对话式的内容呈现、沉浸式的传播体验及全渠道联动的方式,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该节目的成功,揭示了深度内容挖掘与创新传播方式的重要性。基于此,拟解决方案应包括构建多元化的传播主体,加强内容的创新表达,以及拓展传播渠道,形成立体化的传播网络。而《中国诗词大会》通过科技与媒体的融合发展,实现了全媒体联动,掀起了全民学诗词的热潮。该节目强调了传播路径与方式的创新,表明了媒介融合背景下文化类节目传播的新方向。因此,解决方案中应注重传播技术的运用,如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等新兴技术的应用,以及社交媒体的整合营销,提升观众的参与度和互动性。

总而言之,针对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文化传播的挑战,策略研究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内容生产与展示的创新,通过故事化、情感化的叙述方式,增加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二是传播渠道的拓展,利用多样化的平台和形式,如短视频、直播等,拓宽传统文化的影响范围;三是提高传统文化的互动性和体验性,借助技术手段创造沉浸式体验,激发受众的兴趣和参与感;四是构建跨界合作模式,与其他领域如旅游、教育等结合,实现文化的创新性转化和发展。

综上所述,新媒体环境下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策略,应立足于内容深度挖掘与创新表达,利用先进技术拓展传播渠道,增强互动性和体验性,以及探索跨界合作的新模式。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可以有效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增强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活力和影响力。

四、结语:

在新媒体环境下,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策略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通过对《典籍里的中国》和《中国诗词大会》两个节目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共同的特点和趋势:1、在传播方式上,这两个节目都充分利用了新媒体技术的优势,通过多角色合作的传播主体、对话式传播内容的呈现、沉浸式传播以及全渠道联动传播等方式,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和广泛传播,不仅提高了节目的观赏性和趣味性,也使得传统文化能够更好地与现代观众产生共鸣;2、在内容上,这两个节目都进行了创新和突破,例如《典籍里的中国》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到典籍的创新表意空间,借助新媒体技术突破传统文化类节目的固有思维,而《中国诗词大会》则不断突破与创新,实现全媒体联动,掀起了全民学诗词热潮,不仅丰富了节目的内涵,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注入了新的活力;3、在表演形式上,这两个节目都注重与观众的互动,无论是通过社交媒体平台的互动,还是通过现场活动的参与,都让观众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活力。这种互动性的传播方式不仅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和归属感,也使得传统文化能够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4、在实践结果上,这两个节目深度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创新文化传承方式方法以及积极打造文化传播矩阵等策略,对于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新媒体环境下的传统文化传播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如如何保持传统文化的原汁原味?如何避免商业化过度?因此,我们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新媒体环境下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策略。

参考文献

[1] 刘亚娟. 新媒体时代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新方向——以非遗短视频为例 [J]. 新楚文化, 2024, (01): 65-8.

[2] 李清洪, 陈玥桦. 媒体融合下短视频构筑创新传播体系的路径探讨 [J]. 编辑学刊, 2024, (04): 25-30.

[3] 李嘉妮. 央视综艺节目的传统文化传播策略研究——以《典籍里的中国》为例 [J]. 记者摇篮, 2024, (06): 102-4.

[4] 许娜, 刘波. 媒介融合视域下文化类综艺节目的传播策略研究——以《2023中国诗词大会》为例 [J]. 声屏世界, 2024, (07): 38-40.

[5] 单纯. 网络传播生态中传统文化短视频传播现状与创新路径——以非遗传承短视频为例 [J].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4, 21(06): 79-81.

[6] 王梅灵. 短视频注入消费新活力 [J]. 文化产业, 2024, (20): 37-9.

[7] 姜巍, 梁玉宁, 杨至研. 满意但不多:当代政务短视频的传播效果——一项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实证研究 [J]. 融媒, 2024, (07): 26-34.

[8] 林子煌. 唤醒·认同·延续:数字时代《唐宫夜宴》的文化记忆实践 [J]. 新媒体研究, 2024, 10(04): 86-9.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