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探索
——以“沟通中外的‘丝绸之路’”跨学科学习活动为例
[ 本文系2024年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新课标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316210)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摘 要】随着《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推出,跨学科主题学习已成为教育的新趋势。综合多个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巧,帮助学生有效地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提高综合素养。历史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具有天然的优势。本文将以“沟通中外的‘丝绸之路’”为例,探讨初中历史跨学科学习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初中历史 跨学科主题学习 “丝绸之路”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称“新课标”)指出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强化学科内知识整合,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新课标要求学生具备跨学科的综合能力,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历史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与地理、文学、政治、艺术等多个领域紧密相连,具备跨学科学习的优势。跨学科的历史学习不仅仅是将历史知识与其他学科简单地结合在一起,而是需要基于初中历史课程的核心主题,寻找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连接点,并将多个学科的知识进行综合设计,以实现培养学生多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 王晓玉.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施策略——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例[J].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3(20):35-38.]]本研究以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第14课“沟通中外的‘丝绸之路’”为研究对象,深入探索中学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关键环节与实施策略。
一、提炼大概念,确定跨学科学习的主题
提炼“大概念”是跨学科活动设计的首要环节,是教育价值的集中体现,也是传递知识和逻辑的重要工具。[[[] 罗小华. 高中历史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融合探究[J].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3(20):33-35.]]在“沟通古今中外的‘丝绸之路’等”中,“大概念”的提炼是基于以下考量:
(一)寻找跨学科的链接点。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由于缺乏历史的时空意识,对张骞通西域意义的理解、海陆“丝绸之路”时空概念变化和历史意义,以及当今“一带一路”理念的提出等问题缺乏清晰的认识,这就需要教师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加以引导。
在“沟通中外的‘丝绸之路’”这一课中,历史与地理的链接点可以是丝绸之路的地理路线和地理环境;历史与文学的链接点可以是与丝绸之路相关的文学作品;历史与艺术的链接点可以是与丝绸之路相关的艺术风格以及音乐、绘画作品等。历史与道德与法治的链接点可以是“一带一路”以及中外交流等。各学科之间都可以围绕“丝绸之路”这个主题展开学习。
(二)文化交流与融合
“丝绸之路”作为古代东西方交往的大动脉,对中国与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丝绸之路不仅是商品和贸易的通道,更是文化、宗教、艺术、科技等多个领域的交流桥梁。通过了解“丝绸之路”上不同文明间的相互影响和融合,帮助学生理解文化多样性以及文化交流在推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三)历史与现实的连接
丝绸之路对当今世界仍具有重要影响。尽管丝绸之路存在于千年前,但它所代表的全球连接和合作的精神与当今世界的全球化趋势和“一带一路”理念具有共通之处。在学习过程中,能使学生在历史和现实中架起一座桥梁,理解历史上的事件如何影响当今的国际关系、贸易、文化交流等方面。
学习主题是跨学科视域下历史教学的中心和灵魂[[[] 董敏.跨学科视域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探索——以《丝绸之路》为例[J].教育参考,2023(4).:93-97.]],在新的课程标准的引导下,对教材的内容进行融合,将历史与当下紧密结合,最终确定“丝绸之路”作为这门课的核心学习主题,并引导学生从“中外文化交流”的角度来学习本课知识;在学习“丝绸之路”的过程中,学生将通过语文、地理、道德与法治等学科的知识与方法进行探究。旨在培养学生从不同视角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以期实现核心素养的培育。
二、制定教学目标,设计问题链
教学目标对于教学设计和学生学习都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核心素养的培育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教师应基于历史核心素养来制订教学目标,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在“沟通中外的‘丝绸之路’”一课的学习中,教学目标的设置要体现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大历史核心素养,故将学习目标设置如下:
(一)知识学习
通过阅读地图和史料等,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西汉对西域的管理等基本史实,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意义,思考和认识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二)能力培养
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协作等方式,学生逐渐掌握了阅读历史材料、解释历史事件的方法,并且能有条不紊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审美欣赏能力,逻辑表达能力,地理应用能力。【历史解释、时空观念、综合思维】
(三)价值观培养
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在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作用,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树立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也培养了一种基于中国立场、以全球眼光来看待问题的广阔思维与视野。【家国情怀】
为了在跨学科的教学设计里更有效地实现学习目标,教师也要重视设置问题链,把交叉学科的核心知识与能力联系起来。通过设置层次分明、逻辑关系清晰的“问题链”,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培养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探究问题的设置:
(1)张骞为什么出使西域以及张骞通西域为什么被称为“凿空之旅”?
(2)丝绸之路的路线以及丝绸之路为什么被称为“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桥梁”?
(3)当今我们提倡“一带一路”有何现实意义?
通过以上几个问题,学生可以探究丝绸之路开辟的原因及意义,理解丝绸之路的影响,为探索中外文化的交流互鉴奠定了基础。第三个问题则注重将历史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关注时事,懂得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多学科思维能力。在明确教学主题与素养目标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所搜集的相关资料,制作跨学科主题学习知识图谱,为设计教学活动做好充分准备。
三、巧设情境,实施跨学科学习活动
围绕“丝绸之路”这个主题,基于问题意识,紧扣课标要求,突出教学重点,根据整合的学习内容所提供的各种情境素材和探究支架,将教学设计成“凿通丝路”、“行走丝路”、“管理丝路”、“复兴丝路”四部分内容。
课堂以视频导入新课,播放视频《“第三届一带一路峰会》。通过热点问题引入丝绸之路的学习,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为后面的新课做好铺垫。在第一部分中,多媒体呈现西域定义并展示有关西域的古诗,通过“诗观西域”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解读诗词来思考西域的社会特点与环境。教师展示匈奴、西汉与大月氏的方位地图,分析西汉的国家形势,引导学生观察方位图,归纳张骞通西域的背景。教师展示《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邀请学生讲述张骞两次西域之旅的经历。带领学生体会张骞的精神品质。教师提问张骞出使西域为什么称之为凿空之旅?凿空之旅的意义?展示材料,利用材料信息引导学生总结张骞通西域的意义。
第二部分展示《丝绸之路线路图》,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并在地图上圈出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邀请学生上台展示。教师创设情境并提问:“如果你是汉代商人,你会带上哪些商品,走什么路线?”学生分小组,合作讨论西汉与西域间的物品交流以及体会东西方贸易文化的往来,理解丝绸之路的作用。教师展示文献史料,引导学生探究丝绸之路的意义:友谊之路、商贸之路、文明之路、传承之路。
第三部分展示材料,引导学生理解开辟丝路的背后是强盛的汉王朝的有利支撑。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内容,按照时间线索进行归纳汉朝对西域地区的管理。并掌握西域都护府设置的史实与标志。(新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们国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教师适时补充有关班超的历史故事——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引导学生体会以班超为代表的守路人身上的时代担当精神。
第四部分与课题导入部分的设计相呼应。教师出示《丝绸之路发展示意图》使学生直观感受丝路的兴衰,引出一带一路,联系现实。帮助学生了解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一带一路”与“丝绸之路”一脉相承,是传承与发展的关系。让学生学会古今联系、中外联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教师提问:结合历史上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谈谈你对今天建设“一带一路”的感想。学生自主思考,发表感想。引导学生体会当代中国人身上的担当精神,让学生学生热爱自己的国家,并感受到新时代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使学生的责任意识、爱国情怀得以落地。
四个板块都围绕探究“丝绸之路”以及由此分解而成的若干驱动性子问题,立足于教学的内在逻辑,借助历史课程以及跨课程的知识和方法,开展多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性探究活动,拓宽了教学的广度,加深了教学的深度,提高了教学的高度,培育了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教师还应重视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反馈。可以布置情境作业:假如你是一名带货主播,请你设计一条丝绸之路带货路线,并配上带货解说词(商品、路线),在课堂上请同学们进行展示,并请其他同学和老师进行点评。这样的拓展活动既引起学生的研究兴趣,又能巩固本课所学,还能增长学生的知识,可以起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探索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综合素质。通过选择适合的主题和设计合理的学习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综合能力。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进一步探索和发展历史跨学科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