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问题解决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本研究聚焦于基于问题解决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首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其次,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再者,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最后,强调反思与总结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提炼学习经验,为未来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些策略旨在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和问题解决能力,为小学数学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问题解决;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一、引言
在当今社会,数学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尤其是在小学阶段,这是孩子们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1]。然而,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2]。这种教学方式可能导致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缺乏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解决的能力。因此,探索一种基于问题解决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显得尤为重要。问题解决能力不仅是数学学习中的核心能力,更是孩子们未来生活和职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技能[3]。通过问题解决教学策略,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并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策略强调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数学知识,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从而真正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本研究旨在探索一种有效的问题解决教学策略,以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问题解决教学的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外部信息,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在问题解决教学中,学生面对实际问题,需要通过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主动探索解决方案,从而建构新的认知结构。教师可以通过提供真实世界的数学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使他们主动参与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关于购物折扣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计算不同折扣方案下的实际花费中,主动建构对百分比和比例的理解。
2.“最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出,儿童在成人或同伴的帮助下,能够解决比自己独立解决问题时更复杂的问题。这表明合作与指导可以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在问题解决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与同伴的交流与合作中共同解决问题。教师作为指导者,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引导,帮助学生跨越其“最近发展区”,达到更高的认知层次。
3.群体动力理论:
勒温的群体动力理论认为,群体的行为取决于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群体环境能够激发个体的潜能,促进新的认识和创造力。在问题解决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多样化的群体中交流思想、分享知识,从而激发新的思考角度和解决方法。例如,在解决一个复杂的几何问题时,不同学生可能会提出不同的解题思路,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相互启发,共同找到最佳解决方案。
4.发展性教学理论:
该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学习发展过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需求设计教学任务。在问题解决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水平,设计适合他们的数学问题。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和探究,激发他们的数学思维和发现能力。例如,对于低年级学生,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数学问题,如分糖果、量长度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解决问题,发展数学思维。
三、基于问题解决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问题解决能力。以下将详细阐述几种有效的教学策略: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
生动实例。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小故事来引入问题,例如,小明去商店买文具,发现不同品牌的文具价格不同,他该如何选择最划算的购买方案?这样的问题情境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
多媒体应用。利用多媒体技术,如动画、视频等,呈现数学问题。比如,通过播放一个关于面积计算的动画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实物模型。使用具体的实物或模型来辅助问题情境的创设。例如,在讲解体积概念时,可以使用不同大小的立方体模型,让学生直观感受体积的差异。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思维能力
开放式问题。设计具有多种解法或答案的开放式问题,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例如,提问“如何用不同的方法计算一个长方形的面积?”
实践操作。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动手解决问题。如,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时,让学生剪下三角形的三个角并拼接起来,直观感受内角和为180度的规律。
鼓励质疑。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对于已有的答案或解法提出不同的见解。教师可以通过故意给出错误的解法或答案,激发学生找出错误的欲望。
3.小组合作,促进交流与合作
分组策略。根据学生的数学水平和性格特点进行合理分组,确保每个小组内成员能够互补并有效合作。
合作任务。设计需要小组合作才能完成的任务。例如,让小组内成员共同解决一个复杂的数学问题,或者进行数学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
交流与分享。鼓励小组之间进行交流与分享,通过展示各组的解决方案和思路,拓宽学生的视野并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4.反思与总结,提炼经验
引导反思。在问题解决后,引导学生反思解题过程和思路,总结成功与失败的经验。例如,可以提问:“你在解题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如何克服的?”
归纳方法。帮助学生归纳和提炼问题解决的方法和策略。例如,在解决了一系列相似问题后,引导学生总结出这类问题的通用解法。
错题集。鼓励学生建立自己的错题集,将解题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记录下来并定期回顾,从而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四、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问题解决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从创设问题情境到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以及反思总结等各个环节。这些策略的实施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问题解决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
参考文献
[1] 张淼鑫. 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中思维发散点的策略研究[J]. 科教导刊(电子版),2024(15):179-181.
[2] 李君. 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策略探析[J]. 教师教育论坛,2024,37(6):50-52.
[3] 王娟. 小学数学课堂中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策略研究[J]. 考试周刊,2024(16):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