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模式研究
摘要:本文研究了基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模式,重点探讨了课程体系建设、多主体联动、双向互动与自主学习培养以及心理健康与人文关怀支持体系等方面。通过分析少数民族预科生的特殊需求,提出多样化、动态调整的课程设计和多方协同的教育机制,旨在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其全面发展。为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生的教育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路径。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少数民族预科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引言
在新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解决我国复杂的民族问题提供了科学指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任务。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生作为民族高等教育的重要群体,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效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挑战,也是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重要路径。
少数民族预科生由于其特殊的文化背景和教育需求,亟需通过科学的教育模式来增强其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目前,多数高校在少数民族预科班的教育中存在传统教学模式单一、思政教育效果不显著、学生心理问题突出等问题,影响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效果。因此,有必要探索一种基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教育模式,通过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法创新、多维度社会实践等手段,全面提升少数民族预科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文旨在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构建适合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模式,提升其民族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新时期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模式
(一)课程体系建设与优化策略
在课程体系建设中,需要针对少数民族预科生的特殊需求,设计多样化和本土化的课程内容。课程内容不仅应包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还需结合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使课程更具亲和力和实用性。通过设置结合少数民族特点的思政课程,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各类课程,形成全方位的教育网络。同时,课程体系的建设应具有动态调整机制,确保其能够适应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发展变化。通过定期的教学反馈、学生座谈会和教学评估,不断完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通过专业评估机构对课程效果进行科学评估,确保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从而全面提升少数民族预科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多主体联动与协同教育机制
构建有效的教育模式,需要多主体的协同合作,各方主体在教育过程中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学校与政府应紧密合作,共同制定和实施教育政策,为少数民族预科生提供政策支持、资金保障和资源配置。教师与家庭的协同也至关重要,教师需加强专业培训,提高教学能力和思想政治素养,同时积极与家庭沟通,争取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共同营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教育环境。同时社区作为学生生活的重要场所,其文化氛围和社会环境对学生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高校可以通过与社区合作,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增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和认同。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区的民族文化节、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学生在与社区居民的互动中,加深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理解和认同,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双向互动与自主学习培养模式
双向互动与自主学习培养模式是提升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径,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与学生的互动,通过提问、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思考和参与,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此外,自主学习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方式。高校应通过设立自主学习课程和项目,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平台,支持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研究。通过自主学习能力培训,提升学生的时间管理、信息搜集和自我评价能力,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全面提高学习效果。
(四)心理健康与人文关怀支持体系建设
在少数民族预科生的教育过程中,心理健康与人文关怀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少数民族学生由于文化背景和环境的不同,容易面临适应问题和心理压力。高校应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支持体系,通过定期心理健康评估、个性化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有效应对学业压力和生活挑战。此外,设置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提供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和支持,及时解决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此外高校应通过丰富多样的关怀措施,营造温暖和谐的校园氛围。例如,设立少数民族学生事务办公室,专门负责解决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组织文化交流活动,让不同民族的学生在互动中增进理解和友谊。通过这些措施,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归属感和幸福感,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校园生活,促进其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三、结语
本文通过构建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模式,从课程体系建设、多主体联动、双向互动与自主学习培养以及心理健康与人文关怀支持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旨在通过科学的课程设计、多方协同合作和创新的教学方法,全面提升少数民族预科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其全面发展。未来,高校应继续完善和优化这一教育模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穆扎伊提·艾比卜拉,方原.试论少数民族预科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平台建设[J].教育现代 化,2019,6(32):112-113.DOI:10.16541/j.cnki.2095-8420.2019.32.046.
[2]陈珊珊.习近平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研究[D].大理大学,2023.DOI:10.27811/d.cnki.gdixy.2023.000100.
[3]王婷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教学研究[J].新生代,2023,(06):11-15.
[4]许丹,戚兴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价值意蕴、逻辑遵循与实践路径[J].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0(06):150-158.DOI:10.13501/j.cnki.42-1328/c.2022.06.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