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及实践进路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所在、中华儿女团结奋进的精神纽带,爱国主义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重点任务。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激励着中国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坚决捍卫国家的独立与尊严,是我们不懈奋斗的强大精神源泉。 本文以“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及实践进路”为核心议题,旨在全面剖析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及实践进路
一、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意蕴
(一)个体层面: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长久支持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为培养符合要求的新时代青年提供了长久的支持,对培养合格的国家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只有确保新一代的接班人始终保持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我国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始终保持领先地位,为民族的复兴而努力。因此,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和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责任和担当。
(二)国家层面:为促进国家稳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大学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信息和观点,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坚守初心,始终保持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大学生可以更加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取向,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爱国主义教育可以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责任感。在新时代,国家的稳定和发展不仅仅依赖于政府和企业,更依赖于每一个公民的参与和贡献。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大学生可以更加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国家的建设中,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民族层面:为增强民族凝聚力提供坚强支撑
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深深刻在中华儿女的骨子里、潺潺流淌在中华儿女的血脉中,成为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能感同身受的炙热情感和精神旗帜,深刻影响着中国人民的精气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对于激发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以及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深远意义。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领导者和中坚力量,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对民族的凝聚力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二、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困境
(一)大学生学习爱国知识的主动性有待提高
当前部分高校在爱国主义教育上,可能仍侧重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和理论灌输,缺乏创新性和实践性。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使得学生对爱国知识的接受度不高。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大学生面临着来自网络、社交媒体等多元价值观的冲击。这些价值观可能与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产生冲突,导致部分学生对爱国理念产生疑惑或淡漠态度。部分大学生可能更关注个人兴趣、专业技能及未来职业规划,认为爱国知识的学习与自身发展关系不大,因此缺乏学习的动力。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是增强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然而,部分高校在提供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方面可能不足,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从而影响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方式多样性有待丰富
当前,很多高校在爱国主义教育上仍停留在传统的教育内容上,如介绍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国家发展历程等,这些内容虽然重要,但缺乏与时俱进的新元素和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内容。爱国主义教育往往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践性内容的引入。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导致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下降。除了课堂教学外,缺乏多样化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如实地考察、志愿服务、模拟演习等,这些活动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学习爱国知识,提高学习效果。在信息化时代,互联网、多媒体等现代科技手段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平台。然而,很多高校在利用这些手段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方面还做得不够,未能充分发挥其优势。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其效果往往难以在短时间内显现。因此,很多高校在评估爱国主义教育效果时存在困难,难以准确判断教育工作的成效。
(三)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综合性挖掘不深
当前,部分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仍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对实践环节的重视。学生虽然能够掌握一定的爱国理论,但在实际生活中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缺乏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的机会,难以亲身体验和理解爱国主义精神的内涵。在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过程中,部分高校对文化认同教育的重视不够,导致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认识不足。缺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入学习和传承。学生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缺乏全面的了解和认同。
三、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进路
(一)加强理论学习,培养爱国之情
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与希望,加强理论学习与培养爱国之情是时代赋予的重要使命。大学生可以系统学习专业知识:深入钻研本专业的经典著作、前沿理论及实践案例,构建扎实的学术基础,如:利用图书馆、在线课程平台等资源,拓宽知识视野,增强理论素养;参与学术活动:积极参加学术讲座、研讨会、读书会等活动,与专家学者交流思想,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在理论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接受知识,更要学会质疑、分析和评价,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形成自己的见解。
在培养爱国之情方面,大学生可以通过学习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了解国家历史与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关注国家发展成就,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参与社会实践,利用假期或课余时间参与志愿服务、社会调研等活动,深入了解国情民情,将所学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为国家和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积极参与实践,增强使命担当
大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增强自身的使命担当,是成长为社会有用之才的重要途径。
1.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假期或课余时间,参加志愿服务、社会调研、实习实训等实践活动。这些活动能让大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了解国情民情,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亲身体验,大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自己的社会责任,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和社会贡献打下坚实基础。
2.投身创新创业。积极参与学校的创新创业项目或自己发起创业尝试。创新创业不仅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还能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创业的艰辛与喜悦,增强面对挑战、解决问题的勇气和决心。同时,创新创业也是大学生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的重要方式之一。
(三)注重思想引导,锤炼过硬本领
注重大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引导,锤炼大学生的过硬本领,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1.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频共振,从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各方面进行创新。全面充实和加强中国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方略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势与政策、“四史”教育等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形成更加合理和完善的课程体系。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利用新媒体和自媒体。充分发挥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工具的作用,传播爱国主义精神,营造充满正能量的网络氛围。创作、传播富有爱国情怀的网络文学、影视作品、游戏、动漫、短视频等,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