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浅谈社会性别视角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
摘要:女性人物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由于受到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社会角色定位、史料选取角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女性题材在社会各界的关注度并不高。本文试从社会性别视角出发,通过分析女性题材缺失的原因,借此探究相应的历史教学策略,以培养学生树立性别平等观念,提高人文素养,发展健全人格。
关键词:女性人物;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女性在社会上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曾有研究表明,女性对于GDP的贡献率与男性几乎持平。各行各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女性的参与投入。然而,由于在农业社会时代男子成为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后,女性群体便成为弱势群体,成为集体失语者,被忽视或直接省略。在今天,女性人物的关注度有所提高,但在各大学科的教科书中,有关女性人物个体或群体的相关题材篇幅比重非常低。
以新课改后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统编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为例,《中外历史纲要》两本书顺应了新课改发展的需要,在编订上以通史体例编纂并辅之三本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方向的选择性必修,使学生容易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同时图文结合,史料丰富,有助于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力。但在课本正文出现的人物中,女性人物出现的频次只占总人数的3.3%。在图片部分,女性人物的图片数量也只占总数的7.3%。同样,在新的历史课程标准中也依然缺少女性题材的相关历史描述。总体而言,教科书中对于女性人物的关注度仍然较低。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历史教科书中女性题材缺失的原因,借此探究相应的历史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形成更全面、客观的历史观。
一、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女性题材缺失的原因
有关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女性题材缺失的原因有很多,笔者试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阐释。
(一)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及社会角色定位的束缚
人类社会历史漫长而悠久。尽管社会形态经历过几次演变,但农业社会长期居于主导地位。小农经济的发展也使社会分工愈发分明,男主外女主内似乎成了一种潜移默化的规则,儒家文化也一直渗透着这些思想而影响深远。女子从出生就与读书做官无缘,“相夫教子”、“女子无才便是德”成了女性群体生来就应默认的本能义务。于是,在以男子为中心的父权制社会,男性与女性的行为主客关系加上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上形成的性别分工,便被作为一种广泛使用模式推广到政治统治、伦理行为等级等各个领域。大部分女性除去在规定的位置、用被假塑或者被假冒的形象出现,以被强制的语言说话外,甚至无从浮出历史地平线。因此,女性几乎与政治绝缘,与政治相关的女性诸如“烽火戏诸侯”中的褒姒、“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杨贵妃等也被扣上了“红颜祸水”的帽子而负面评价居多。
因此,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编纂不可避免地受到长期父权制下形成的社会思想文化的影响,而反过来,教科书中的性别呈现又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当代社会的性别建构。
(二)教学与史料选取角度的局限性
高中历史教科书与大学历史教材不同,其编纂的侧重点是中外历史发展中的核心和主线部分,所展现的观点也是学术界的主流观点,重点培养学生的历史认知和理解能力,从应试的角度而言是服务于高考。因此,高中历史教科书在内容编纂方面不可能面面俱到,而是将侧重点放在政治史和军事史方面,社会文化史的比重相对较少。而女性在中国古代的活动范围长期局限在家庭之内,失去自由独立,依附于男性,自然也就被政治生活排斥于外,以自由独立之身出现在史料传记中更是难上加难。在近代社会,尽管各种革命浪潮和思想解放运动使女性开始走出家庭,为争取自由平等捍卫自己的权益作斗争,女性的社会地位也随着时代发展而逐步提升,但政治史为主线的叙事方式忽视了“草根女性”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有关女性题材的研究成果较为匮乏,教科书中呈现的史料自然也会随之缺失。
(三)教科书自身的局限性
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编写是以课程标准为基础,在有限的篇幅中应该添加或删减哪些史实难免需要结合编者的主观判断。每套教科书的编写内容总体差别不大,但在选用的史料人物总数上还是有差别的。同时,历史教科书中选用的女性人物如北魏时期的冯太后、唐朝的文成和金城公主、清代的慈禧、近代的秋瑾等等都是历史上杰出女性的代表,无法代表广大女性群体尤其是缺失对底层女性生活的关注。历史教育不仅仅是授予学生相应知识,更应是培养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而一个人只有了解自己的性别角色,才能对自己对他人和异性接受和尊重。可是当学生在书本上了解的女性人物大多是以男性附属者的形象出现时,她们失去了自由平等独立的身份,缺乏积极进取和勇敢的精神,这类形象并不利于新时代对学生性别平等意识的培养要求,也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
二、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女性题材缺失的教学策略
(一)转变传统的历史教学态度,树立公平的教育理念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规定,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使历史教育成为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课改的内容不仅影响着教育的方向,也对教师在授课前对课程知识点的把握与课程设计方面提供思路引领。因此,要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学生,教师自身应转变传统的教学态度,树立公平的教育理念,在处理班级问题以及课堂讲授过程中,对待不同性别的同学能够尽可能做到一视同仁,重视人文精神和素质全面发展。
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和社会上对女性力量的关注度有所提升,在以高考为导向的历史试题中也会时常出现涉及女性题材的相关命题,如2018年全国卷2第31题,以1956年漫画《两把尺》为题材,让人们关注到女性成为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2021年全国乙卷第30题以土改后农民买一头驴需要回家和妻子商量为题材,反映出当时解放区女性社会地位提高,家庭成员经济社会地位发生变化的相关内容。2022年江苏高考第8题同样以漫画的形式呈现当时陕甘宁边区革命动员与妇女生活的联结。此外,在各地的高考模拟卷中,有关“家庭革命”、“女性思想解放”等相关题材出现频率也越来越高。因此,历史教师在平时的习题讲评时也应多加关注,转变教学态度,以更合理科学的方式将性别意识渗透进课堂中,自觉站在两性角度对历史现象加以分析,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
(二)挖掘补充女性人物相关题材,全面客观评价女性人物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女性人物作为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教科书中对于女性题材的关注度较低,篇幅较少,但并不代表我们可以忽略或遗忘。因此,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挖掘补充有关女性人物的相关题材,将学生学情、课本知识与课外史料有效结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例如,在讲到太平天国前期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时,可以补充有关女性的相关规定史料:“妇女同男子一样可以分得土地,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废除买卖婚姻、买卖奴婢,禁止娼妓...”以此为补充阅读,引导学生探究这一规定对于当时的妇女及社会产生的影响。又如,在讲到清末政治运动和新式教育改革相关史实时,可以结合改革思想家宋恕有关女性解放思想的相关言论,如批评旧的婚姻制度,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女性应该接受更多的教育,介绍女性缠足的坏处和放足的好处,与学生共同探究宋恕这一思想形成的原因及主要内容,既与当时的政治史紧密相关,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对女性解放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也能够增加历史课堂的趣味性和丰富性。
此外,在涉及到有关女性人物的历史评价问题上,人们往往容易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教师应该结合具体实际,多方面搜集史料引导学生辩证客观、实事求是地分析评价。例如每次提到“慈禧”,人们总是会把“腐败无能、顽固守旧、弄权”等负面词语与之相关,但慈禧也是清末新政改革的领导者,科举制的废除体现了清政府改革的莫大决心,而当立宪派向慈禧提出政治体制改革时,也得到了她的积极回应,尽管她所提倡的是君主立宪政体,但在当时社会尤其是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而言,已是非常大的进步。因此,不同的史料呈现便会产生不同的评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学会辨别真伪,多方考证,客观理性全面看待。
(三)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关注女性的社会角色定位
历史课堂不应该是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强调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学生的积极参与离不开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有效引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课标和教科书知识点补充有关女性题材的史料,在具体运用方面,可以选取不同类型的史料进行对比分析,例如可以选取古今中外等相关题材进行对比,让学生展开想象,生活不同年代不同空间的女性有哪些共同点或不同点,她们的遭遇如何等等。也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充分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还原复现历史情境,培养学生从性别视角分析历史现象,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历史相关知识,更是能够深刻感受到女性历史人物身上的一些个性品质,减少刻板印象。
教育不仅为现实服务,更应该关注到学生的未来,为学生将来的工作生活做准备。除了课堂教学,教师也可以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课后阅读探究,查阅资料,创设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用多角度跨学科的方法培养学生研究历史。同时,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师生应该积极关注女性的社会角色定位,肯定不同身份角色女性的社会价值。传统社会的男尊女卑是由于生产力低下社会分工明确导致的,而如今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传统社会的劳动分工显然不复存在,女性理应被平等对待,女性的正当权益应该被正视和维护。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不仅仅是历史基础知识的学习,更应通过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内容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核心素养,提高家国情怀认同感。因此,将性别视角渗透进高中历史课堂不仅是历史课程改革与高考的要求,更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关注和重视课程中的性别偏向问题,是减少性别偏见,树立性别平等观念的重要步骤,才能更全面地发挥历史教育立德树人的价值,培养出既具有人文素养又具有健全人格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戴锦华,孟悦.浮出历史地表[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
[2] 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3]姬秉新,苏向荣.个体的匮乏与群体的失落——对高中历史新课程中女性题材缺失的思考.[J].历史教学,2008(4).
[4]陈佳辉.高中历史女性人物教学策略分析.[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0(12).
[5]马蕾.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女性人物分析及教学策略研究.[D].延安大学.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