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地方非遗文化在学前教育阶段的实践运用与传承研究
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了地方非遗文化在学前教育阶段实践运用的必要性。非遗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幼儿的民族文化认同感、促进其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前教育阶段作为个体文化启蒙的关键时期,将非遗文化融入其中,有助于激发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为其未来的成长奠定坚实基础。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提出了非遗文化在学前教育阶段的实践运用策略,通过精选非遗文化内容、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加强师资培训等方式,有效传承非遗文化,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地方非遗文化;学前教育;实践运用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文化多样性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特征。地方非遗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学前教育作为教育的起点,对于幼儿的文化启蒙和全面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将地方非遗文化融入学前教育阶段,不仅有助于幼儿了解和认同传统文化,还能促进他们的综合素质提升。本文旨在探讨地方非遗文化在学前教育阶段的实践运用与传承策略,通过深入分析非遗文化的教育价值和实践意义,提出有效的融入方法和途径,为幼儿园在非遗文化传承方面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同时,本文也期望能够引起更多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对非遗文化传承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视和关注,共同推动地方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地方非遗文化在学前教育阶段实践运用的必要性
在学前教育阶段,地方非遗文化的实践运用具有多方面的必要性。这不仅关乎文化传承的连续性,也关系到幼儿教育的全面性和深度。下文将从四个方面阐述:
第一,地方非遗文化的实践运用有助于增强幼儿的文化认同感。柳江区的非遗文化项目,如壮族山歌、客家花灯舞等,都是民族文化的瑰宝,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通过将这些非遗文化融入学前教育中,可以让幼儿更早地接触和了解本土文化,从而培养他们的民族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
第二,地方非遗文化的实践运用有助于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非遗文化中的艺术表演、手工制作、民间故事等元素,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例如,壮族竹编制作技艺和客家花灯制作技艺等非遗项目,不仅可以让幼儿学习到传统手工艺技能,还能在操作过程中锻炼他们的手眼协调能力和耐心细致的品质。
第三,地方非遗文化的实践运用有助于丰富学前教育的教学内容。传统的学前教育往往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文化的熏陶和情感的培养。将非遗文化融入学前教育中,可以为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有趣、丰富多彩。通过组织幼儿参与非遗文化的表演、制作等活动,可以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第四,地方非遗文化的实践运用有助于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非遗文化作为活态的文化遗产,需要不断地进行传承和创新。学前教育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通过实践运用非遗文化,可以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培养更多的后继人才。同时,通过学前教育阶段的实践运用,还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非遗文化,从而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二、探讨地方非遗文化在学前教育阶段的实践策略
(一)融入日常教学,活化非遗文化内容
在日常的学前教育教学中,我们可以将柳江区的非遗文化项目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通过故事讲解、图片展示、视频播放等多种形式,向幼儿介绍这些非遗文化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例如,讲述壮族师公舞的起源和表演形式,让幼儿了解这一独特的舞蹈艺术;展示客家上花灯的制作过程和寓意,激发幼儿对传统手工艺的兴趣。同时,结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兴趣,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如手工制作、角色扮演、音乐律动等,让幼儿在亲身参与中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
(二)开展主题活动,深化非遗文化体验
为了深化幼儿对非遗文化的理解和体验,我们可以定期开展以非遗文化为主题的教育活动。例如,结合壮族抢花炮的传统习俗,组织幼儿进行抢花炮游戏,让他们在游戏中体验传统文化的乐趣;利用柳江区的传统节日和庙会,如穿山仁安盘古庙会、四月八牛王节等,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让幼儿在参与中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庆祝方式。此外,还可以邀请非遗文化传承人走进幼儿园,为幼儿展示和讲解非遗技艺,让幼儿近距离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
(三)创设文化环境,营造非遗文化氛围
幼儿园的文化环境对于幼儿的文化启蒙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我们可以在幼儿园内创设具有非遗文化特色的环境,如设置非遗文化展示区、非遗文化主题墙等,展示柳江区的非遗文化项目和相关物品,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接触到非遗文化。同时,利用幼儿园的广播、宣传栏等渠道,宣传非遗文化的知识和价值,营造浓厚的非遗文化氛围,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四)家园共育,拓展非遗文化教育渠道
家庭是幼儿成长的重要场所,也是非遗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因此,我们可以积极与家长沟通合作,共同开展非遗文化教育。通过家长会、亲子活动等形式,向家长介绍非遗文化的教育价值和意义,引导家长在家庭生活中融入非遗文化教育。同时,鼓励家长带领幼儿参与社区的文化活动,如观看非遗文化表演、参加非遗文化展览等,让幼儿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
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实践策略,我们可以将柳江区的非遗文化有效融入学前教育中,让幼儿在亲身体验中了解、认同和传承传统文化,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同时,这也有助于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培养具有民族文化自信心的新一代幼儿做出积极贡献。
三、结语
通过对非遗文化在学前教育阶段实践策略的探索,我们深刻认识到非遗文化对于幼儿成长和教育的独特价值。在日常教学中活化非遗文化内容,开展主题活动深化体验,创设文化环境营造氛围,家园共育拓展教育渠道,这些策略的实施将有力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同时也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让我们共同努力,让非遗文化在学前教育中绽放光彩。
参考文献:
[1]黄秋玲.浅谈泉州地方特色文化融入学前课堂[J].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教育与创新融合》研讨会论文集(一)),2023(07):32-34.
[2]王冠缨.地方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行动研究——以即墨文化为例[D].西华师范大学,2023(04):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