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话语中的概念隐喻研究

程奕菲 郜丽娜
  
大海媒体号
2024年68期
滁州学院 外国语学院 安徽 滁州 239000

摘要: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国家领导人在生态文明建设讲话中所运用的概念隐喻及其在政治话语中的功能与影响。通过定性分析中国国家领导人的讲话内容,本文识别并分析五种主要概念隐喻类型:经济隐喻、健康隐喻、家园隐喻、战争隐喻和道路隐喻。这些隐喻不仅丰富了生态文明的语言表述,而且在塑造公众环保意识、促进环境政策接受度以及推动生态文明实践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概念隐喻;政治话语;环境政策

一、引言

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领导人讲话中的一个重要议题,它不仅关系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键。在这些讲话中,中国经常使用概念隐喻来传达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层含义和价值观念。概念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能够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听众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接受讲话中的观点。本文旨在探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讲话中的概念隐喻,分析这些隐喻如何帮助构建生态文明的理念框架,以及它们在传播环保意识和促进政策实施中的作用。通过对概念隐喻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以及如何通过语言的力量推动社会的进步和环境的改善。

二、概念隐喻理论

概念隐喻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认为隐喻不仅仅是语言的修饰手段,更是人类认知和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Lakoff和Johnson在1980年首次提出概念隐喻理论,并在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进行了详细论述[1]。该理论认为,人们通过隐喻来理解和表达抽象概念,这些隐喻深深植根于我们的日常语言和思维中,影响着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和行为。概念隐喻是一种认知机制,它使我们能够通过一个领域的知识来理解和体验另一个领域。它基于我们大脑的工作原理,通过将抽象或不熟悉的概念映射到更具体或熟悉的领域上,帮助我们构建和组织知识。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语境中,生态隐喻将自然生态系统的元素和过程映射到社会、经济和政治议题上,从而促进对环境问题的理解和行动。这些隐喻不仅丰富了我们对生态问题的认识,还激发了对可持续发展的深入思考和实践。

三、中国国家领导人生态文明建设讲话中的概念隐喻

(一)经济隐喻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源域:绿水青山 目标域:金山银山

这里将生态环境比作金山银山,重新定义了自然的价值。该隐喻表明,自然环境不仅具有固有的生态价值,也具有与经济价值等同的潜力。隐喻中的“就是”表明了一种转化关系,即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直接转化为经济价值,强调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不是零和游戏,而是可以相辅相成的[2]。2005年8月,当时担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湖州市安吉县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论断。习近平总书记鼓励人们从长远的角度考虑经济活动,认识到投资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能够带来长期的经济回报。通过这种经济隐喻的使用,不仅提升了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而且促进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一致的理念,为实现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语言支持和指导。

(二)健康隐喻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

源域:眼睛 目标域:生态环境

2021年4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通过这一健康隐喻,传达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激发了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行动力。这一隐喻将生态环境比作眼睛,强调了其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就像眼睛对视觉至关重要一样,健康的生态环境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同样不可或缺[3]。眼睛是脆弱的,容易受到伤害,暗示生态环境也具有脆弱性,需要小心呵护,避免破坏。

(三)家园隐喻

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也是人类到目前为止唯一的家园。

源域:家园 目标域:地球

“共同家园”这一隐喻,强调了地球不仅是某个国家或群体的,而是全人类的共有财产[4]。通过“到目前为止唯一的家园”这一表述,强调了地球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这提醒人们,尽管宇宙浩瀚,但目前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唯一场所,我们没有其他选择。将地球视为家园,表明了人类对地球资源的依赖,以及我们对地球环境的保护责任。家园通常与情感联系在一起,这种隐喻唤起了人们对地球的情感依恋,激发了保护地球的情感动力。通过这种生态隐喻,我们不仅在认知上理解了地球的重要性,而且在情感上与地球建立了联系。

(四)战争隐喻

污染防治攻坚战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是一场大仗、硬仗、苦仗。

源域:战争 目标域:污染防治

时间紧暗示污染防治工作需要迅速行动,不能拖延,就像战争中的紧急情况一样。任务重表明污染防治的责任重大,需要大量的资源和努力,类似于战争中的重大战役。“难度大”强调污染防治面临的挑战和障碍就像战争中的困难和逆境[5]。大仗、硬仗、苦仗这三个词汇进一步强化了战争隐喻,分别指代规模大、挑战性强和艰苦卓绝的战斗,用以形容污染防治工作的严峻性和需要付出的巨大努力。2018年5月,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运用这种隐喻,传达了污染防治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动员、集中力量、克服困难的紧迫任务。

(五)道路隐喻

中国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

源域:生态、绿色低碳 目标域:发展道路

将“生态”作为发展道路的首要考量,强调在经济发展中优先考虑环境和资源的保护,体现了一种平衡自然与经济的发展理念。将“绿色低碳”的理念融入发展道路,意味着在经济发展中注重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推动清洁能源和高效能源的使用,促进经济的绿色转型[6]。道路隐喻强调了从传统的资源消耗型、污染型发展模式向可持续、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的转变,不仅传达了中国在经济发展中重视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的决心,也体现了一种全球视野下的责任意识,呼吁更多国家加入到绿色发展的行列中来,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挑战。

四、结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认识到隐喻在塑造公众环保意识、加深对生态文明重要性认识以及促进相关政策实施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如何有效地利用隐喻来提升公众的环保意识,激发社会各界的参与热情,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呼吁更多的学者和实践者关注隐喻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应用,探索其在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传播效果,以期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贡献智慧和力量。然而,研究亦存在不足之处。首先,由于讲话样本的选取可能存在偏差,这限制了研究结果的普遍适用性。此外,研究在方法论上还有待进一步精细化,特别是在隐喻识别和分类的操作上需要更加严谨。我们期待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实践,能够更好地理解隐喻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机制,优化其应用策略,从而在全球范围内推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进程。通过这些努力,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绿色、健康、可持续的未来是可以实现的。

参考文献:

[1]艾琳.“习式”话语中生态隐喻的功能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21.

[2]杜永欣,陈汝东.中国生态文明话语中的概念隐喻及其功能研究[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24,40(2):75-82.

[3]鄢阳天.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讲话的概念隐喻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22.

[4]唐慧玲.汉语生态文明建设话语中“自然”隐喻的认知生态研究[D].广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21.

[5]李姣龙.汉语政治语篇中的生态隐喻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21.

[6]王艳芳.中国生态文明话语中的概念隐喻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20.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ingly severe global environmental problems,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strategy for national development.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 conceptual metaphors used by Chinese leaders in their speeches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their functions and influences in political discourse. Through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the speech content of Chinese national leaders, this study identifies and classifies five main types of metaphor: economic metaphor, health metaphor, home metaphor, war metaphor and road metaphor. These metaphors not only enrich the languag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but also play a key role in shaping public awarenes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romoting the acceptance of environmental policies and promoting the practic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Key wor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conceptual metaphor;political discourse;environmental policy

作者简介:程奕菲(2003-),女,安徽马鞍山人,滁州学院外国语学院本科生,学习方向:英语教育;郜丽娜(1982-),女,安徽濉溪人,滁州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

基金项目:2024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讲话中的概念隐喻研究”(编号:2024CXXL173);外研社横向项目“多模态认知视角下的廉政公益广告分析”(编号:HX2023256)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