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健康常德”视域下基于及时就业导向的高职生“四渠道、三层次”就业心理实务指导课程建构探索

毕泽生 孙汉清
  
大海媒体号
2024年74期
湖南高尔夫旅游职业学院 湖南汉寿 415900

本文系2024年度市社会科学评审委员会课题“'健康常德’视域下基于及时就业导向的高职生“四渠道、三层次”就业心理实务指导体系构建探索”(CSP24YC81)成果。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就业市场的变化,高职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就业挑战。本研究旨在探索构建一套符合“健康常德”理念的高职生就业心理实务指导课程,以“四渠道、三层次”为框架,帮助高职生提升就业竞争力和心理适应能力。通过文献综述、实地调研和专家访谈,本文分析了当前高职生就业心理指导的现状和需求,提出了课程建构的具体方案,并就实施路径和效果评估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职生;就业心理;实务指导;课程建构

一、现阶段高校就业心理指导课程中的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方法多数以讲授法为主,行为导向较少

就业心理关注的是高职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问题以及在这一特殊时期学生的心理发展的特性,在就业关键期避免出现问题,但是在很多学校的实际教学中,只有大班形式的授课或者是大型讲座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教育,学生仅能了解一般的程序、政策等,处理的问题多数只是就业中遇到的常见问题,对高职学生的特有的心理发展特点以及个人的发展前景考虑较少。尤其是来自偏远地区或者是非完整家庭出身的学生,相对其他学生来说更需要关心,性格方面相对来说内向、自卑、偏激出现的频率更高,因此在进行教学或者是日常交流过程中更需要关注。

(二)就业指导课程持续时间太短,缺少全程规划

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就业指导课程普遍在实习前最后一个学期开设,时间上不是特别的充足,而就业心理指导作为就业指导的内容之一,仅仅在最后一个学期进行时远远不够的。 实际上除高职毕业生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倍感压力外,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甚至于学生家长在入学前对学生的就业问就就开始有了关注, 所以本课程的指导对象应当是大专三年的学生整体的学习过程,最好是从正式开课之前让学生做好相应的心理预设。 而在即将实习或即将毕业的前夕,很少有同学能做好找工作与好好学习的平衡,在就业课程的学习中,很难达成学业目标,即制定适合自己的个性化就业计划。

(三)教育内容未考虑学生个性因素

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课程主要是针对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遇到的问题来设置教学内容,这些教学内容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但对大学生就业心理深层次的问题关注不够,表面上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就业上出现焦虑心理,不能积极面对就业,更深层次上可能源于信息平台或者是家庭对其产生的一些不良影响,现阶段并没有多少院校的就业指导教师会在这一方面做出适合学生的教学设计。学生的心理综合素养的提升有助于学生的就业稳定,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很难兼顾每个学生的个人差异,技能型人才很重要,讲授课程以技能为主符合实际就业需求,同时这些人才心理适应能力足够强大更能有助于就业率的保持与后续的和地区企业合作。

(四)对学生不成熟的择业心理关注不够

随着信息化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学校选择多样化的教学,同时,高职院校的学生也有着更多途径去获得信息,但面对各种信息轰炸的高职院校学生很难有着理性的接受信息的能力。同样在毕业择业期间的心理障碍源头之一就是信息来源来太多,学生的选择会出现障碍,遇到造假信息、伪造合同等问题很难处理。择业心理不够健全,对未来工作理想化,实际获得的薪水待遇与福利和想象中差距太大,很难保证工作的稳定性。这种择业心理障碍的形成与在校期间就业心理指导课程中的学习效果不好,就业陷阱的勘察不利有着直接关系。

二、健康常德视域下就业心理课程的解决途径

(一)结合四渠道建构就业心理指导课程的新模式,鼓励学生自我设计生涯

针对学生未来发展的职业生涯心理指导从社会实际出发, 对学生个性化的职业生涯没有太多参考价值,即便学生个性化设计很多时候忽视了实际情况。几乎所有的工作都是从基层做起,所以在讲授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时,一定要强调各阶段发展的必然性, 通过一段又一段的时间去完成个人抱负,从短期目标到中期目标再到撑起目标,实现不同阶段的目标也需要不断地学习与进化。 为此,高职院校应构建发展性特征明显的学生职业生涯心理指导模式,主要有四个渠道,到企业任职、参军入伍、学历提升与考公考编。帮助其从正确选择社会实践开始,加强对社会、职业的认知,一步步在同社会的互动中加深对社会现实的了解, 从而持续培养积极的心态与意志品质,继而提升其就业竞争力。

(二)三层次分类指导,拓展学习方式

首先,就业指导课程应该首先通过指导课程与实践的形式,建立学生和企业就业市场的联系。同时,提供求职技巧和职场就业信息,引导和帮助学生顺利实现就业目标。

其次,通过讲座、研讨会、小组讨论等形式,为高职生赋予更多的就业能力和职业技能。如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的讲解、模拟面试、简历制作、人际关系等内容。

最后,不同家庭环境下的学生因其成长环境不同,其性格、爱好想法等方面必然存在一定的偏差,通过一些实践活动,如营销活动、实训项目、创客实验等。通过实践能快速提升学生的实践经验和职业能力,并增加就业的实战性。

(三)就业指导课程设计方面的改善

针对目前的课程内容比较单一枯燥的现状,加入一些积极心理学的内容,引导其树立良好的心理健康观,把课程设计中的内容与学校实际情况相结合,娱乐性与实用性兼具,让学生能够真正的知识水平提高与心理适应能力加强同不见进行。随着社会信息的呈现途径呈现多样化,把这些情景设计到课件或教案中,引导学生对发生在网络上或者是学校里、家乡等的事情进行理性分析,尽可能地还原事件地本来面貌,可以让课堂更具有活力,也使得学生的参与感增强,更有助学生的个人发展与职业方向引导。

(四)提高教师团队的心理学专业水平

除了在具体的专业技能、专业学术水平方面进行提高,如定期参加企业单位的挂职锻炼、到一线工作等,同时学校的专业课程教师也应当掌握一些基础的心理健康知识,当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也能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能积极应对,

三、结语

当今社会就业难度增加,提升高校学生综合素养有助于其个人成长与职业生涯的建设。 高校应当构建融入了心理学理论的就业指导教育体系,完善课程教育目标,增强心理学相关知识系统性的教学,通过四渠道建构新教学模式,推动教学方式多样化,通过三层次拓展学习方式,加强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素养,在就业过程中能有更强的心理适应能力,实现高校学生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之间的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1]闫海玲.高职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研究[J].黄山学院报,2016(12)

[2]刘伟,胡玉璋.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就业指导探析[J].陕西教育(高教), 2017(2):76-77.

[3] 严豪. 新媒体视角下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策略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4(06)

[4]周熙.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的特点、困境与进路[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2(14)

[5] 张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育优化路径——基于“三全育人”背景的研究[J].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3(11)

[6] 崔顺喆.“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对策分析[J]. 人才资源开发,2023(17)

[7]李锋. 精准就业导向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施[J]. 就业与保障,2023(09)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