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新时代青年创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路径研究
——以天津地区为例
摘要:本研究选取天津地区传统文化为案例,深入探讨了当前青年群体在创新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实践策略。青年创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加深青年的民族认同感,增强社会凝聚力,青年的活力与创意也有助于传统文化的创新,实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但青年传承传统文化也面临着挑战,如青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的差异、传播主体准入机制不健全、传承方式恪守传统、文化传承缺乏动力等问题。针对这些挑战,建议从深化文化教育内涵、提升个体文化认知水平、强化文化传播平台的监管机制等方面入手,旨在激发并提升现代青年在创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的主动意识与实际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这些卓越的文化遗产,是中国民族历经漫长历史时期积累的智慧体现,广泛涉及哲学、伦理、文学、艺术、科学等多个知识领域,承载着厚重的历史积淀与深远的国际影响。天津市,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其独特的传统文化价值不容忽视,体现在诸如民间艺术、风俗习惯、古建筑等方面,无一不彰显了天津民众的智慧创造与地域文化的独特风貌,映射出城市的历史变迁。当下的青年人作为社会前进的重要驱动力,继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意义重大。
一、青年创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意蕴
(一)加深民族认同感,增强社会凝聚力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在传递古老文化遗脉的同时,能加深对本民族文化根源的自信,并且这种自信可转化为积极向上的社会动力,推动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发展。以传统文化的视角进行审视,其内核富含深刻的伦理理念与价值导向,青年人通过革新式的承继,将这些古老智慧融入现代社会生活,青年群体不仅能深化理解并认同自身民族属性,而且这种身份认同感的增强,有效促进了民族内部的团结合作,为建设一个和谐共融的社会铺设了坚固的文化基石。
(二)融入现代化元素,创新文化新形态
“青年强则国家强”。新一代青年群体,作为社会活力的源泉,展现出开阔的视野、敏锐的感知力以及勇于探索新事物的精神。在传统与现代元素交织融合的进程中,他们为文化内涵的充实与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搭建了桥梁,有力地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共生。这一群体不仅是文化承继与拓展的推手,更赋予了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搭建起连接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键纽带。
(三)培养传承人意识,实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青年智则国智”。在传递悠久的文化遗产过程中,青年群体不断深化其作为文化传承人的主体意识。这一过程中,青年不仅促进了文化的繁荣,还为社会的前行与革新灌注了新能量,引领风气之先,凝聚广泛共识,激活社会潜能,为实现传统文化的世代相传与民族的复兴伟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当代青年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与挑战
(一)认识水平存在差异
在当今自媒体盛行的环境中,每一个人均扮演着信息制作者、传递者及接收者的三重角色。这一现状导致了在年轻一代中,对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水平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一方面,部分青年缺乏甄别传统文化相关信息真伪的能力;而另一方面,一部分青年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见解,能充分认识到其独特价值与精神实质,相比之下,其他青年可能仅停留于肤浅认知,甚至存有误解。从文化自信心的个体差异观察,一些青年表现出对自己文化根源强烈的归属感与自豪感,积极致力于传统文化的承继与发扬;相反,受外部文化影响的青年群体,或许在传统文化的自信心上显得不足。此外,一些青年群体在主动探究传统文化的动机方面显得相对薄弱,可能出现“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仅停留在表面知晓,未能深究其背后的缘由与深层意义。
(二)传播主体准入机制不健全
互联网的广泛延伸与深化普及,促使每个人作为信息传播者的身份。这促成了传播主体的多元化格局,但同时也暴露出规范缺失的问题。在当下的青年群体中,文化传承的传播主体涵盖了个人、民间组织、企业实体及媒体平台等多维度形态。然而,因缺乏清晰界定的准入门槛与行为规范,这些多元主体在传递文化信息时,往往呈现出质量参差、信息偏差乃至误导现象频发的现状。传播主体准入机制不健全的后果两面性显著:一方面,它为那些不具备深厚学识底蕴与严谨负责态度的个体敞开了文化传承的大门,导致错误信息的流传;另一方面,也加剧了传统文化遗产过度商业化的隐患。部分企业与个人可能在巨额商业利润的诱惑下,将传统文化遗产降格为市场营销的手段,扭曲了文化传承的本意,削弱了文化承继的实际效能。
(三)传承方式恪守传统
就目前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来看,其路径仍依赖于师徒体系和口头传授等传统方式。这些方法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正面临多重挑战。在对天津市青年群体传承传统文化的现状调查中,研究团队发现传统的口述心传与师徒相继,因效率低下及传承者数量与精力的限制,难以实现在更大范围内的普及。此外,此类传统传承模式的经济效应偏低,而高昂的维系成本与传承者所获回馈之间存在失衡,威胁到传承活动的长期可行性。随着现代生活模式的变迁,年轻一代对于这类传统传承方式的兴趣减弱,引发人才短缺及代际传递中断的问题。因此,开发并实施新颖的传承策略,成为当今青年群体在创新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继承方面的一项重要课题。
(四)文化传承动力较为匮乏
随着科技进步及现代生活模式的变迁,青年群体接触新颖事物与外来文化的机会显著增大,导致传统文化面临吸引力衰减的困境。部分传统文化技艺的学习需耗时长久且需不断积淀,这对渴望快速成长的青年人而言,无疑是一项艰巨考验。此外,传统文化的传递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激励机制缺失的问题,青年人难以预见显著的回馈,进而影响到其在创新与传承上的积极性。
三、当代青年创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
(一)深化文化教育领域,增进文化认知素养
鉴于教育背景的多样性,强化学校课程中的传统文化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可激励学生依据个人兴趣选取适宜的传统文化领域进行探索与承继,并开设相应课程,诸如天津部分高校推行的“老字号”实地调研项目。此外,通过策划文化交流活动,例如由天津市商务局与天津商业大学联合主办的“老字号传承人大讲堂”报告会,促使拥有不同背景的年轻人相互交流和学习,以减小认知差异。再者,建立专项的文化传承计划,栽培一群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厚见解与热忱的人才,使他们成长为文化传承的主力军。
(二)加强平台审查程序,提高主体准入标准
针对文化传播平台,需确立清晰的准入准则及程序,对文化传播者实施严格的资质评估,确保其不仅拥有专业的文化传播能力,还兼具社会责任感。同时,构建完善的监督机制,对传播内容加以审核,以保障信息的准确性。对文化传播者来说,通过专业培训与教育活动,提升自身素养亦是当务之急。此外,促进多元主体的积极参与,旨在实现“1+1>2”的传播效果,即‘合力大于分力’的共赢局面。鼓励政府机构、民间组织等多方面力量投身于文化传承事业。例如,南开大学成功举办的“津门国企老字号进高校”活动,为青年提供了丰富选择,共同构成一个多样化的文化传播主体网络,携手推进文化传承的深入发展。
(三)运用前沿科技力量,革新文化传承方式
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不断演进,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等尖端科技已趋于成熟。一方面,我们可充分发掘数字技术的潜力,搭建跨领域的互动平台,通过创立线上传统文化资料库、推行网络教育课程、组织虚拟展览等方式,使得青年人群能够克服地理限制,随时随地接入传统文化素材。另一方面,推动跨界融合的新颖体验,积极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表演艺术的有机结合。例如,天津市若干高校,将古典戏曲的精髓融入现代音乐创作之中,运用VR、AR技术重新构建历史情境,使青年人在身临其境的体验中深刻领略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科技的融入,不仅为传统文化的表现手法增添了多样色彩,亦扩展了文化传承的范畴,加深了青年人对传统文化的情感连结与身份认同。
(四)增强政策扶持效能,激发青年传承动力
政府可采取的措施包括:制定详尽的传统文化继承规划蓝图,创立专项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以及启动文化承继人才培育计划,为致力于传统文化承续的青年人群搭建专业化教育及实习平台。此外,通过策划国内外文化交互项目、细化和完善保护传统文化的法律政策体系、强化对侵犯传统文化知识权益行为的法律制裁等多元化手段,可进一步巩固与提升支持效果。商务部将天津商业大学认证为首批“老字号协同创新中心”的决策,拓展了面向青年传承传统文化的广阔空间,激活了青年人的传承意愿。
四、结语
青年承担起传统文化传递的使命,不仅能够促使青年逐步构建起对民族文化的深厚自信,拓宽优秀传统文化的辐射范围与认知度,推动文化的持续兴盛。然而,青年在创新与承继传统文化的征途上仍然任重而道远。深化文化教育的广度与深度、强化传播平台的内容审核流程、融入最前沿的科技元素以赋能传统文化,以及优化政策支持以提升文化传承的实效,力求从多维度破解当代青年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所面临的挑战。籍此,寄望于未来的青年能化身传统文化的坚实守护者与活力创新者,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及文化繁盛添砖加瓦。
作者简介:
1.李娜,1989-8,女,汉,山西长治,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生,天津商业大学,政工师,思想政治教育.
2.赵心涤 ,2004-6 ,女,汉族, 天津市,在读本科生,天津商业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专业
3.张琛敏,2003-9,男,汉族,山西忻州,在读本科生,天津商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