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传统非遗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探究
摘要:在浩瀚的中华文化长河中,传统非遗文化犹如璀璨的明珠,闪耀着民族智慧与创造力的光芒。这些世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更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和人文精神。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如何将传统非遗文化融入现代教学体系,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之中,成为了教育工作者们关注的焦点。小学语文教学,作为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能力、文化素养及审美情趣的基础学科,其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创新至关重要。将传统非遗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能够丰富课程内容,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还能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培养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关键词:传统非遗文化;小学语文;实践探究
对传统非遗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进行探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更具备深远的实践价值。它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深入挖掘非遗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将其巧妙地融入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实现知识的传承与文化的创新。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非遗文化的重要作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非遗文化,是一项意义深远的教育举措,其重要作用体现在多个方面[1]。非遗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能够丰富课程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传统教材虽经典,但内容相对固定,而非遗文化作为活态传承的文化形式,其丰富性和多样性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通过引入非遗文化,学生可以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接触到更多元化的文化内容,从而拓宽视野,增长见识。非遗文化的融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2]。非遗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通过学习非遗文化,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培养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传统非遗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的策略
(一)课程内容与教学设计的深度融合
将传统非遗文化深度融入小学语文课程内容与教学设计,是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教师应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非遗文化元素,如古诗词、传统节日、民俗故事等,并在教学设计中巧妙融入。在讲解古诗词时,可以介绍相关的非遗项目,如诗词朗诵、书法等,让学生在学习诗词的同时,体验传统文化的韵味。还可以通过专题教学、跨学科整合等方式,将非遗文化与语文知识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加深对非遗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例如,在教学《静夜思》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诗中的意境与情感,体会诗人李白在寂静夜晚对家乡的深深思念。随后,为了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体验,教师可以巧妙地融入相关的非遗文化元素。教师可以邀请学校的书法老师或擅长书法的同学,现场演示如何以传统的毛笔书法书写《静夜思》,让学生近距离观察毛笔在宣纸上的起承转合,感受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以及它如何生动地传达了诗词的意境。
(二)实践活动与体验学习的强化
实践活动与体验学习是强化非遗文化教育的重要手段。教师可以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参观非遗文化展览、观看非遗表演、参与非遗手工制作等,让学生亲身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这些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非遗文化的理解和体验。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互动性强、参与度高的教学活动,如非遗文化知识竞赛、非遗故事分享会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传承非遗文化。
例如,在教学《端午粽》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端午节的文化氛围和背后的非遗文化,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实践活动与体验学习环节。组织一次“走进端午”的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非遗文化博物馆或端午节主题展览。在这里,学生们可以亲眼看到各式各样的端午粽模型、龙舟模型,以及关于屈原故事的图文展示,通过讲解员的解说,了解端午节的起源、习俗以及背后的文化意义。
(三)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与家校合作
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加强家校合作,对于传统非遗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学校可以通过设置非遗文化长廊、悬挂非遗文化挂图、播放非遗文化宣传片等方式,营造非遗文化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就能感受到非遗文化的熏陶。学校还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共同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家长可以配合学校开展非遗文化家庭活动,如家庭非遗手工制作、非遗故事亲子阅读等,让学生在家庭生活中也能接触到非遗文化,从而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和传承环境。
例如,在教学《人之初》这一课时,为了进一步将非遗文化的精髓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学校可以围绕“启蒙教育与传统文化”这一主题,精心策划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并加强与家长的紧密合作。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人之初》中汲取关于人生初始、道德启蒙的智慧,进而拓展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与非遗文化的紧密联系。为了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学校可以在教室内布置“启蒙文化角”,展示与《三字经》、《百家姓》等启蒙读物相关的非遗文化元素,如古代儿童玩具、传统启蒙教育绘本的复刻版等,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能够直观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韵味。
结语:我们将继续深化这一实践探究,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努力构建更加开放、包容、富有活力的非遗文化教育生态。我们相信,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传统非遗文化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彩,为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强烈民族自豪感的新时代少年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洪紫薇,王晓林.非遗剪纸艺术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价值与应用[J].教育研究,2022(08):164-165.
[2]林菁.基于非遗文化开展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策略[J].新教师,2022(04):55-56.
注明:
本文是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传统文化进校园视域下研培计划破解非遗教育困境的实现路径研究(编号:2021A044),以及铜仁市市教育局教育教学委托课题:传统文化进校园下小学非遗教育特色课程开发研究(编号:2021WTKT4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