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生党建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以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会计党支部为例

康垚 袁野
  
大海媒体号
2024年84期
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 安徽省六安市 237000

作者简介:康垚(1992-12),女,土家族,湖北省恩施市人,本科学历,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党建、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心理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党建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合,是提升高校党建育人工作的重要举措。本研究以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基础,结合我院学生管理和党建工作的实际状况,探讨心理健康教育如何与学生党建工作相融合,并对今后的工作方向进行展望。

【关键词】党建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管理服务;大学生

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指出:要切实把心理健康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心理健康教育在优化学校教学管理质量、保障学生身心健康以及塑造学生完善人格方面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党支部是引领青年学生团结奋斗、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核心堡垒,是高校党的基层组织的核心力量。提升并完善学生党支部的架构建设,实现党建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融合,不仅对提升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心理素质,塑造健全人格,坚定理想信念具有积极意义,更对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深远影响。

一、新时代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融入学生党建工作的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如下:

一)强化顶层设计理念,构建党建引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服务体系,加强对心理健康问题根源的精准治理。

组建由学校、学院、班级、学生寝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实施精细的网格化管理;构建学校心理健康中心、学院、班级、宿舍、学生五级校内预警机制,确保层层预警到位。此外,构建学校、医院、家庭联动的“医院-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家庭”六级预警防控体系,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监护网络。

二)五育并举,发扬“四特精神”。针对大学一、二年级学生,实施分层教育策略。大一学生致力于政治理论的学习,大二学生侧重于实践教育和社会服务活动的开展。针对大一新生,入学报到后,学院开展新生入学教育,将入党启蒙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以专题形式进行,增强新生对党的认识,端正入党动机。心理健康教育则帮助新生认识和应对大学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心理压力和挑战,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

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五个维度出发,结合学校“四特”精神,即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攻关,特别能战斗,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教育紧密结合,开展社会实践教育活动。成立劳动创新工作室,激发大学生的劳动热情。探寻六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独山竹编、翁墩剪纸、非遗漆扇等,实现非遗文化传承与美育教育的有机结合。在专业老师指导下,结合会计专业特色制定党支部活动,开展会计专业知识讲座、竞赛、趣味游戏等。引导学生在实践锻炼中将责任内化于心,提升学生党员和团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打造党建工作平台,优化育人成效。构建“示范引领、服务保障、辐射带动”三大平台,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党支部组织生活范畴,提高党员心理素质,强化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搭建红色资源示范平台。以党史文化教育为载体,发挥育人功能,开展“行走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将红色资源作为传承红色基因、提升思想政治理论的重要载体和鲜活教材。开展青苗班团学干部培训班等,将党支部建在课堂上、宿舍上、学生组织上。

搭建服务平台,重视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工作。开展线上家长课堂讲座、团小青讲堂、我为群众办实事、牵手社会福利院等讲堂和志愿服务活动,努力加强党支部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服务等关键领域的针对性与实施成效。

构筑宣传平台,扩大辐射范围。巩固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建设水平,通过学院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党建工作群等新媒体介质,努力营造“强调责任感、重视实践能力、提倡奉献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

四)打造新时代学风建设新模式,充分发挥示范带动效应。围绕“学习辅导、心理关怀、思想引导、创业支持、生活关照”五个关键领域,锤炼一批党员队伍、塑造一批先进分子、激发一批团员青年的活力。

坚持党建引领团建的模式,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引导学生党员及团员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参与社会实践。开展心理健康进校园、进宿舍、进社会活动,引导学生党员及积极分子在服务社会的实践中,不断磨练和提升专业技能。举办会计征文活动、会计知识竞赛、会计技能大赛等,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举办心理素质拓展活动、“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等,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实现教育性与趣味性的有机统一,引导青年学生适应校园生活,融入新的学习环境。

与各项大赛相融合。发挥党支部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功能,积极指导学生参与“安徽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税务技能大赛”等提高专业知识技能;指导学生参加“互联网+”“挑战杯”“振兴杯”“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创新创业大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依托“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载体,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厚植家国情怀。

二、结合新时代学生心理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融入学生党建工作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提升和创新:

1.强化青年间的示范作用,打造朋辈沟通交流平台。以同龄人的身份,利用教育经历、实践经验以及阅读体会,互相解答关于生活、学习和心理等方面的困惑,达成双向、多向互动的教育成果,提升教育的吸引力和实际成效。

2.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平台,发布心理健康知识、心理测试、心理调适技巧等内容,吸引学生主动关注和参与。

3.开展心理健康主题党日活动。组织学生党员和团员参与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心理剧表演等活动,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人格特质出发,把握心理需求和心理规律,潜移默化的实现人的心理和人格健康发展,达到促进全面自由发展的目标。

4.挖掘和弘扬地方特色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特别是对于地方独有的红色文化、红色资源以及历史遗迹建筑等,结合“三下乡”、“志愿服务”、“社会调研”等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置身于历史情境,提高其社会责任感,为培育肩负民族复兴重任的新时代人才作出贡献。

学校以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标,将党建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合,实现由“育心”向“育人”的转化,培育大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1]许金杏. 基于课程思政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 [1]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2022.

[2]孙琪. “互联网+”时代下高职院校辅导员心理育人路径的探究[J]. [1]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 2023.

[3]许琳. 基于党员服务站的学生社区“党建”创新模式研究[J]. 中外企业文化, 2022.

[4]刘红波. 高校大学生社区党建育人模式的实践与探索——以长沙民政职业技术[J]. 大庆社会科学, 2023.

[5]屈兑梅. 中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构想[D]. 西北师范大学, 2002.

[6]韦冰. 网络环境下高校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探索[J]. [1]广西南宁市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2023.

[7]周晔. 党员朋辈导师:高校党建工作引领大学生学风建设的路径创新[J]. 理论观察, 2019.

[8]蒋翔,熊章龙,赵霞,吴伟琦,邓曼丽. 构建健康教育宣传体系推进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实证研究[J]. [1]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2]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3], 2019.

[9] 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J]. [1]教育部, 2023.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