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影视字幕翻译研究
——以《满江红》为例
摘 要:本文以极具家国情怀的影视作品《满江红》为例,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对影视字幕英译进行研究。从生态翻译学视阈下的 “三维转换”角度,即语言、文化和交际维度适应性转换三个方面探讨了《满江红》英译字幕的翻译策略和效果,为同领域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满江红》;三维转换
一.研究背景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影视作品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传播日益频繁。在这个过程中,字幕翻译作为一种重要的传播手段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影视字幕翻译不仅要传达原作的语言信息,还要在跨文化交流中实现意义的传递和适应。然而,由于语言、文化和交际等因素的差异,影视字幕翻译面临着诸多挑战。
生态翻译学关注翻译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强调翻译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它认为翻译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语言、文化、社会、历史等。生态翻译学的理论框架提供了一种综合的分析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影视字幕翻译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传统的翻译研究主要关注语言层面的转换,而忽视了其他维度的适应性转换。影视字幕翻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需要综合考虑语言、文化和交际等多个维度的因素。字幕翻译不仅涉及了两种语言结构的转换,也涉及两种文化意识的转换,生态翻译学作为一种新兴的研究领域,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方法。本文以《满江红》为例,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对影视字幕翻译进行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提高影视字幕翻译的质量和效果,促进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为影视字幕翻译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二.《满江红》研究综述
查阅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网站可以发现,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指导研究影视字幕翻译的文献有很多,且研究角度多样。但《满江红》上映时间不满一年,相关研究只有三篇,且是从非生态翻译学视角进行研究,以下是部分学者的研究概况。
学者梁馨日的研究聚焦于目的论视角下《满江红》字幕中文化特色词的翻译,认为在字幕翻译中,需要译者根据目标观众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采用合理的翻译手法,帮助观众读懂字幕从而更好地理解电影情节。
学者张鸿翼的研究,生态翻译理论视角下字幕翻译中翻译补偿策略的应用——以电影《满江红》为例,侧重于通过翻译补偿策略探讨影视字幕翻译中的文化传播问题,认为生态翻译理论在电影字幕的翻译中可以起到良好的理论指导,而翻译补偿策略的应用可以让译文更好的实现“三维”的转化。
生态翻译学将生态学和翻译学相结合,打造整体性、系统性翻译效果。《满江红》有着浓厚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彰显着家国情怀,故对其英译字幕进行研究具有一定意义。
三.生态翻译学及应用
3.1生态翻译学定义
生态翻译学,是由清华大学教授胡庚申提出的全新翻译理论,在翻译适应选择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着眼于翻译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以生态翻译学的叙事方式,对翻译的本质、过程、标准、原则和方法以及翻译现象等做出新的描述和解释(胡庚申,2008:11)。指“运用生态理性,从生态学视角对翻译进行综观的整体性研究”,即翻译是以译者为主导、以文本为依托、以跨文化信息转换为宗旨的译者适应与译者选择行为。其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包括生态范式、关联序链、生态理性、翻译生态环境、译者中心、适应选择、“三维”转换和事后追惩。
3.2生态翻译学指导翻译影视字幕中
生态翻译学在影视字幕翻译研究中的应用涉及多个方面,这些应用旨在提高翻译的质量和效果,同时保护源语言文化。首先,生态翻译学强调文化适应性。在影视字幕翻译中,译者需要根据目标语言观众的文化背景进行恰当翻译,故译者需要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避免对源语言文化进行武断改变。其次,生态翻译学关注语言风格的适应。影视字幕翻译需要符合目标语言的语言风格和口语化程度。译者需要根据目标语言观众的习惯,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使翻译更加自然流畅。通过适应目标语言的语言风格,翻译可以更好地与观众产生共鸣,提高翻译在跨文化传播中的效果和影响力。
四.案例分析
4.1语言维度
例一:
原文:然总有宵小怀疑宰相与金人有染。
译文:However your loyalty has been doubted by small men.
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来看,词句中存在两处语言维度的适应性转换。第一处是宵小一词的翻译。清代和邦额的《夜谭随录·阿稚》中记载:“村人艳妇之美,羡翁之富,无不耽耽。颇有宵小,夜间潜来为盗。”可知在源语言中,宵小为“小人;坏人”之意。但是,在电影中,此句话的目的是奉承宰相,将故事中的好人说成坏人,故在翻译“宵小”时不能直接翻译成原意。译者在翻译时,适应性选择直译为“small men”而不是意译成“gangster and he like”或是“thieves and rascals”,更好的传达了源语言信息,符合目标语言观众的理解和接受能力。
第二处是“与...有染”的适应性转换。在源语言中,使用了“与...有染”这个短语来表示对宰相与金人有勾结的怀疑。然而,因为英文中多被动少主动,所以在翻译的时候译者将“与...有染”提前,并归纳为“loyalty”一词,暗示宰相与金人有染的怀疑,形象传神的表达了原意,并且没有造成冗余,是译者根据目标语言的语言风格和表达习惯,选择了合适的翻译策略。
4.2文化维度
例二:
原文:效用兵
译文:corporal(下士)
中文中,效用的意思是“效力用命”,效用兵是宋朝的一种特殊兵种,最早出现在北宋中期,是在禁军之外设立的一种有志愿兵性质的兵种,和禁军、边军不同的是,效用兵一不用在手上刺字,二不用在军营里住,晚上可以回家。效用兵在北宋时的地位较高,而且文职和武职都有,其待遇相当于禁军里的上等禁军,根据不同效用兵,其主要职能有文书、临时军官、侦查、联络、招抚和作战,大致可以相当于现代军队里的军士长、上士、中士等士官。但是在英文中,没有词语能够与之对应。所以,译者在英文中选用了同等意义的单词“corporal”下士,来表示“效用兵”一词,这是英语中的一个军衔,对应于下士级别。此句的翻译属于译者在文化维度视角下进行的适应性转换。这种适应性转换考虑了目标语言读者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同时保留了源语言中军衔的含义。通过选择与目标语言文化相符的表达方式,译者使得目标语言读者能够理解翻译的含义,并与源语言文化有所联系。
例三:
原文: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喝饮匈奴血。
译文:We will feast on the enemies’ flesh and drink their blood.
在这个例子中,原文中使用了一种夸张的表达方式来表达强烈的战斗意愿和决心。翻译的目标是在保持原文的意义和情感的基础上,使翻译更符合目标语言观众的接受能力和理解水平。首先译者关注到了语义层面的转换。原文中的“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喝饮匈奴血”使用了夸张的方式来表达战斗的决心和意愿。在翻译时,译者选择了类似的夸张方式,将其翻译为“We will feast on the enemies’ flesh and drink their blood”,以传达原文中的强烈战斗意愿和决心。而且对于文化负载词“胡虏”、“匈奴”,译者适应性选择将其翻译成“the enemies”,简洁易懂,清晰传达原意。同时,译者在翻译的时候,注意到了情感转移。原文中的表达方式充满了战斗的激情和决心。翻译的目标是传达原文中的情感色彩,使目标语言读者能够感受到原文中的强烈情感。通过选择类似的表达方式,译者成功地传达了原文中的战斗决心。本句也是典型的文化维度适应性转换的例子。
4.3交际维度
例四:
原文:那金人虎背熊腰的,你一个人杀的了?
译文:The Jin Man is huge.How could you kill him?
元待文献《飞刀对箭》中记载:“这厮倒是一条好汉,狗背驴腰的,哦,是虎背熊腰。”意思是背宽厚如虎,腰粗壮如熊。形容人身体魁梧健壮。如果按照该成语的原意分析,不仅不会传达出原语言的意味,而且译文还不整洁,复杂难懂。译文中,在英文中没有对应词义单词的情况下,译者只选用了一个单词“huge”,准确的概括了原意,而且简洁易懂,是译者在考虑了目标文化与目标语读者的情况下,在交际维度下进行的适应性选择。
五.结论
本文运用“三维转换”角度,即语言维度、文化维度和交际维度适应性转换,对《满江红》英译字幕进行具体的案例分析,提出以下发现:
首先,在语言维度方面,译员需要注意语言表达的简洁性和流畅性,以提高观众的接受度和理解度。其次,在文化维度方面,译员需要考虑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观念和价值观。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平衡原文的文化特色和目标文化的接受度,以确保翻译结果在不同文化之间具有准确性。最后,在交际维度适应性转换方面,译员需要生动传达影片中的口语化或方言概念,考虑目标语读者的语言习惯。
此外,本文通过分析发现,生态翻译学在影视字幕翻译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为进一步推动生态翻译学在影视字幕翻译中的应用,本研究建议:
首先,进一步研究生态翻译学在其他影视作品和领域中的应用,拓展生态翻译学的研究范围和深度。建议开展更多的实证研究。通过对更多影视作品的案例分析和调查研究,进一步验证生态翻译学在影视字幕翻译中的应用效果。这样的实证研究可以提供更具体和可靠的数据支持,加深对生态翻译学在影视翻译中的理解。其次,推动跨学科合作,生态翻译学涉及到生态学、语言学、翻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建议促进跨学科合作,吸引更多学者和专业人士的参与研究,共同探索生态翻译学在影视字幕翻译中的应用,促进知识交流和创新,为生态翻译学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视角和方法。
参考文献:
[1]Cronin, M. The Moveable Feast: Translation, Ecology and Food [J]. Translator, 2015(3): 244-256.
[2]冯全功. 翻译研究学派的特征与作用分析——以生态翻译学为例[J]. 上海翻译, 2019(3): 38, 43.
[3]傅敬民. 行动·系统·功能——生态翻译学研究[J]. 上海翻译, 2023,44(05): 26-34.
[4]胡庚申. 生态翻译学解读 [J]. 中国翻译, 2008(6).
[5]刘军平. 生态翻译学之三大哲学价值功能[J]. 上海, 2022(01): 1-8.
[6]袁鑫. 生态翻译学视阈下政治理论文本英译研究——以《中国道路能为世界贡献什么》为例[J]. 中国翻译, 2021,42(06): 134-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