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在高校艺术类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中的探索及效果研究

李野
  
大海媒体号
2024年85期
沈阳城市学院 辽宁 沈阳 110112

作者简介:李野,(1982.6--)男,汉族,辽宁沈阳人,硕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视觉传达设计。

摘要:在科技技术发展的推动下,全球迎来了人工智能的浪潮,并且在逐渐渗透进各行各业。本文旨在探究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在高校艺术类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及效果。基于艺术类课程的特点与需求,研究AIGC技术在课程设计、教学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具体应用,并基于笔者自身的教育研究经验,分析及实践应用效果,旨在能够为相关教育研究工作带来一定的参考借鉴。

关键词:AIGC;高校艺术类课程;教学实践;应用

引言: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以其独特的创造性和智能化特点,在教育领域展现出了巨大的应用潜力。这一技术的出现,不仅为传统的教学方式注入了新的活力,还为艺术类课程的建设与教学实践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该技术融合了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和计算机视觉等多个领,能够根据给定的条件或主题,自主创作出图像、文本、音乐等多种形式的内容。同时,AIGC技术还具有高度的可定制性,可根据用户的需求和偏好,生成符合其审美和风格的艺术作品,从而极大地丰富了艺术创作的多样性和个性化。当前,高校艺术类课程正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教学资源有限、教学模式单一、学生个性化需求难以满足等。而本文认为,AIGC技术的引入,有望能够解决上述问题。

一、高校艺术类课程的特点与需求

高校设置艺术类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创造力和文化素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调学生的个性化表达和创新思维,鼓励学生通过艺术创作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从而达到培养审美能力和创造力的目标。学生需要通过长时间地练习,逐步提升自身的艺术技能和表现力,因此艺术类课程通常需要较为灵活和开放的方式,以尽可能适应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和个性化的艺术追求。

然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的单向传授,而忽视了学生在艺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创造性发挥,导致学生逐渐丧失学习兴趣,思维创造也因此而受限,难以充分激发学生的艺术潜能和创新精神。同时由于实践环节的缺失或不足,学生难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艺术作品,从而影响了学习效果和艺术素养的提升。

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当今的艺术教育理念也逐渐开始变革,学生对艺术类课程的需求也在发生深刻变化,逐步倾向于互动式、探究式和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渴望在艺术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学生也希望通过艺术类课程的学习,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和文化环境,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二、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在高校艺术类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实践

本文以某高校美术专业的“数字绘画”课程为例,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下,该课程主要通过手绘技能的方式来进行艺术创作,不仅费时费力,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创作潜力和艺术表现力。因此该校决定引入AIGC技术,尝试能够为师生带来了更好的教学与学习体验。

(一)课程设计

在本次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AIGC技术,自动生成多种风格的基础素描模板、色彩搭配方案以及创作灵感库,为学生们的绘画创作提供灵感,也帮助其明确绘画主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以及创作意图,在海量的资源中筛选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创作主题,从而极大地提升了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二)创作实践

学生通过使用配备AIGC技术的数字绘画软件,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实时创作,摆脱了传统绘画工具的限制,也为其绘画操作带来了诸多便利。在本次课堂使用的软件中,内置了智能画笔工具,可根据学生的绘画风格和技巧提供相应笔触建议以及色彩搭配方案,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得到即时的反馈和指导。在这一智能化工具的辅助下,学生们的绘画创作效率大大提升,也能够帮助学生们处理好绘画过程的细节。

(三)作品评估展示

在学生绘画完成之后,教师则通过智能评估系统,对各个学生的作品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该系统能够根据预设的评价标准,从数据库中筛选出优秀作品进行比对,并给出具体的评分和改进建议,以帮助教师更准确地了解每位学生的创作水平和进步情况,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同时,学生还可以利用AIGC技术将自己的作品进行数字化高清展示,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实现沉浸式的艺术体验,切实感受到艺术的魅力,以提升学生作品的观赏性和传播效果,还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

此外,教师还通过在线学习平台,让学生在平台上上传自己的绘画作品分享,并通过评论的方式交流心得,开展合作学习,并基于自己的艺术见解,给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从而构建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合作机制,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能力,还使得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有趣。

三、AIGC技术在高校艺术类教学实践中的效果研究

基于上述的教学实践案例,本文认为,AIGC技术的应用效果较为以显著。由于该技术的引用,摆脱了以往说教式的教学模式,学生们能够借助丰富的教学资源以及智能化创作工具来进行大胆创作,可以将自己的艺术想象表达出来,并源源不断地汲取灵感,因此学生们的参与度较强,能够激发其艺术创作热情。并且,得益于智能画笔工具的个性化笔触建议和色彩搭配方案的功能,学生们在绘画创作的过程中能够得到实时的专业指导,基于明确绘画主题,高质量地完成作品。此外,本次教学实践过程中还配合使用了虚拟现实技术,学生可以通过佩戴相应的设备,在数字虚拟环境中进行创作,实现艺术想象的无限延伸。

但同时,AIGC技术的应用对于硬件设备、软件许可等方面也有一定的限制,同时也需要校方出资用于技术培训,因此为高校带来了一定的经济压力。并且,虽然AIGC技术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创作工具,但过度依赖技术可能导致学生忽视传统艺术技能的学习和实践,从而影响其艺术素养的全面发展,因此应当量力而行,满足艺术类课程的实践性要求,能够为学生提供艺术创作便利的同时,也能够避免学生过度依赖人工智能。而在智能化评估方面,系统确实能够基于特定标准,为学生与教师提供相对客观全面的评价,但艺术作品的评价往往涉及主观审美和情感表达,理论化的数据模型评价方式,可能无法充分反映作品的真实价值。并且,由于技术方面的限制,在评价过程中也可能会存在一定的错误,可能会对学生创作的绘画作品误判,因此还是需要教师进行最终评判。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基于某高校美术专业的“数字绘画”教学案例,对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及其效果进行分析。本文认为,该技术在课程设计、创作实践、作品评估展示等方面都体现出了显著的应用优势,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教学改革,摆脱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但是该技术在硬件、软件等方面都具有相应的要求,并且其评估内容的精准性难以保障,同时也需要考虑到学生过度依赖人工智能的问题。基于上述观点,本文认为应当进一步加强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力度,并且能够基于艺术类课程建设的特点与要求,合理构建技术实践体系,以保障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谭俊,彭绍东,高洁.基于AIGC的绘画教学:潜能风险与实践探讨[J].中小学电教,2024,(05):69-75.

[2]颜翔,吴庆华.AIGC赋能高职院校教学数字化转型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24,(05):26-31.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