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探索初中音乐“教学评一体化”模式下《华夏乐章》大单元教学的创新策略

刘欢
  
大海媒体号
2024年85期
平罗县陶乐中学 753001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初中音乐教学不再仅仅局限于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更强调对学生审美素养、文化理解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华夏乐章》作为富含中华文化底蕴的音乐教学资源,为初中音乐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广阔的空间。本文提出的“教学评一体化”模式,旨在通过深度融合教学、学习与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特别是对其民族音乐文化的认知与热爱。

关键词:教学评一体化;初中音乐;大单元教学

探索初中音乐教学新范式,“教学评一体化”模式应运而生,以《华夏乐章》为载体,旨在融合教学、学习与评价,提升学生审美素养与文化理解力。本文聚焦此模式下的创新策略,通过多维度的教学设计与实践,引领学生深入探索华夏音乐之美,促进音乐教育与文化传承的深度融合。

一、教学评一体化下《华夏乐章》的教学设计

“教学评一体化”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同时构建与之相匹配的评价体系,确保教学活动与评价目标的一致性,促进学生自我反思与成长。而《华夏乐章》作为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与艺术魅力的大单元,其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教学评一体化”的框架,引领学生踏上一段探索华夏音乐之美的非凡旅程。整个教学单元围绕“探索华夏音乐之美”这一宏大主题精心布局,巧妙划分为“历史回响”、“民族风情”及“创新演绎”三大紧密衔接的板块,每一板块都承载着特定的教学目标与学习任务,共同构成了学生对中华音乐全面而深刻的理解框架。

(一)历史回响

在这一板块中,教学活动聚焦于华夏音乐的历史脉络与经典传承。教师通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曲目,如《高山流水》、《二泉映月》等,引导学生聆听、分析这些作品的音乐元素与结构,同时辅以丰富的历史背景资料,让学生能够在音乐的流淌中感受到时代的变迁与文化的积淀。评价环节则侧重于考察学生对音乐历史知识的理解程度,以及对音乐作品情感表达的感知能力,鼓励学生通过撰写音乐赏析短文、参与小组讨论等形式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民族风情

“民族风情”板块聚焦于展现中华大地上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风貌。通过引入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民间音乐,如蒙古族的马头琴曲、苗族的芦笙乐等,让学生亲身体验音乐的多样性与包容性。教学活动包括现场聆听、观看视频资料、学习简单的民族乐器演奏技巧等,旨在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与尊重。评价方面,则通过组织民族音乐知识竞赛、学生自制民族音乐小报等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学习热情及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能力。

(三)创新演绎

在“创新演绎”板块中,教学设计的重心转向了音乐创作的探索与实践。鼓励学生基于前两个板块的学习积累,尝试将传统音乐元素与现代音乐技术或自身创意相结合,创作出具有个人风格与时代特色的音乐作品。这一过程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与音乐创作能力,更是对中华音乐传统的一种现代化传承与发展。评价时,教师可采取作品展示会、创作心得分享会等形式,邀请同学、教师及可能的专家作为评委,从创意性、技术性、艺术表现力等多个维度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综合评价,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与相互学习。

二、“教学评一体化”模式下《华夏乐章》大单元教学的创新策略

(一)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在《华夏乐章》教学中的应用,体现在教师对教学环境的精心设计与布置上。为了让学生更加贴近历史与文化的脉络,教师不仅准备了丰富的视听材料,如古代宫廷宴乐的复原视频,还辅以精致的服饰、道具等实物展示。当这些元素相互融合,一个跨越时空的历史场景便在学生眼前徐徐展开。学生们身着古装,仿佛瞬间穿越到了千年之前的宫廷之中,亲眼目睹了帝王将相聆听雅乐的庄严与雅致,这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极大地增强了学习的沉浸感和代入感。同时,情境教学法还注重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加深他们对音乐文化的理解。在教授少数民族音乐章节时,教师利用高清图片、音频文件以及视频资料,生动再现了各民族节庆时的歌舞场景。这些鲜活而富有感染力的画面,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不同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还使他们深刻体会到了音乐与人民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在这种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刺激下,学生们对音乐的理解不再局限于音符与旋律本身,而是上升到了文化认同与情感共鸣的高度。

更为重要的是,情境教学法在《华夏乐章》大单元教学中的运用,还激发了学生们的探索欲和创造力。在沉浸于特定情境的过程中,学生们自然而然地会对音乐背后的故事、文化背景以及艺术特色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开始主动查阅资料、相互讨论,甚至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诠释和表达这些音乐作品。这种由内而外的学习动力,不仅促进了学生们对知识的深入掌握,还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项目式学习

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通过完成一个具体的项目来整合学科知识、培养综合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在《华夏乐章》的大单元教学中,教师设计了“制作一部华夏音乐微电影”或“编排一场民族音乐会”等项目任务。这些项目要求学生从选题、策划、实施到展示全过程参与,不仅需要掌握音乐知识,还需涉及剧本创作、视频剪辑、舞台设计、团队协作等多个领域。项目式学习鼓励学生自主探究,通过实践操作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实现从“学”到“做”的跨越。同时,项目成果的展示也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交流学习的平台。

(三)数字化资源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资源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华夏乐章》的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音乐软件、在线博物馆、虚拟现实技术等数字化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音乐软件如MIDI制作软件、音乐播放APP等,可以让学生随时随地接触和学习各类华夏音乐作品;在线博物馆则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文物和音乐文物图片、视频资料,帮助学生直观了解音乐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虚拟现实技术更是通过模拟真实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音乐的魅力。这些数字化资源的应用不仅丰富了学习资源,还提高了学习效率,使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四)多元化评价体系

传统的评价体系往往侧重于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单一评价,而“教学评一体化”模式下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则更加注重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在《华夏乐章》的教学中,教师采用了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学生音乐技能的提升,也重视其学习态度、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评价。自评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互评则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学习;师评则从专业角度对学生的表现给予指导和建议。同时,教师还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的并重,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和进步,而不仅仅是最终的学习成果。这种多元化评价体系更加全面、客观地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发展水平。

三、结语

总之,“教学评一体化”模式为初中音乐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特别是在《华夏乐章》大单元教学中的实践,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中华音乐文化的理解与认同,还促进了其全面发展。未来,应继续深化该模式的应用研究,不断创新教学策略,为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创新能力的新时代青少年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季亚霞.“教学评一体化”导向下初中音乐单元整体教学探究[J].初中生世界. 2024(12).

[2]袁长俊;谢荣海.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和乐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23(12).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