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研究

邢悦
  
大海媒体号
2024年92期
徐州市铜山区单集镇黄集小学 江苏徐州 221129

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强调了“评价”在教学活动中的关键作用,引出了“教-学-评一致”的理念,体现出新课改下的新方向。将“教学评一体化”应用在学科教学中,帮助教师掌握学生学情,并让学生了解自己“学得如何”,实现以评促教和以评促学。基于此,本文关注到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说明了“教学评一致”对于数学教学的意义,然后探索了“教学评一致”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评一致性;策略

引言

“教学评一体化”是一类新型教学理念,强调教、学、评三者的紧密结合,也体现当前新课改的主导方向。将教学评一体化模式引入到小学数学课堂,让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更有目的性,更好地发挥评价对教学的引导作用,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推动“教学评一体化”,值得教师深入思考。

一、“教—学—评”一致性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分析

(一)“教—学—评”一致性的内涵

教学评一体化的核心在于紧密联系教学、学习与评价三个环节,贯穿完整的教学过程。“教”相当于教学活动的基础,“学”则是落实教学要求的重要载体,“评”连接了“教”和“学”的过程,三者之间相辅相成、紧密相连,共同形成高质量的课堂教学体系[1]。

(二)“教—学—评”一致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第一,优化教师的“教”思维。教师在教学评一体化的背景下,能够明确“教”的内涵并改革教育思维,真正把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摆在关键位置,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与活动方案,让教学贴近学生学情,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能力与素养。

第二,提升学生的“学”的质量。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评一体化背景下,学生真正成为数学课堂主体,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让学习行为更真实并提升学的质量[2]。

二、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一)研究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评一致”的起点在于目标设定。教师依托教学目标形成教学方案,为课堂教学指明方向,让学生及时掌握个人学情。“教学评一致”背景下,教、学、评三项活动均紧扣教学目标。教师要认识到教学目标的重要性,结合学生的学情分析教学内容,同时紧扣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明确教学目标,确保目标合理可靠并形成驱动效应[3]。

以“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为例,教师立足于“教学评一致”的要求,根据学段目标、教材内容、学生学情设计教学目标。本章节中提供了多个开放性问题,例如“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四条边,能否确定图形形状”“使用完全相同的两套三角尺,能否拼接出平行四边形”,此类问题无固定答案,有利于学生的思考探究。教师结合上述因素,将本次课的目标设定如下:第一,理解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概念与特征,说出两类图形各个部位的名称,并在图形中标出“高”;第二,自选方式分析平行四边形、梯形等不同类型四边形的联系,测量各类图形长、高并计算周长;第三,能够分辨梯形与平行四边形物体,迁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形成建模意识。教师设定目标后,把握教、学、评三者的联系,并结合设定的目标明确教学过程和评价活动,奠定课堂教学的基础。

(二)依托教学目标,设定评估标准

“教学评一致”理念强调了评价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教师依托评价结果革新教学方法,学生也能自我反思总结,双方共同提升教学质量。传统教学评价侧重于教师主导,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学生在评价中的参与空间较小,主动性不足。教学评一致背景下,更加强调学生主体作用以及过程性评价的作用。学生通过评价能够明确“学到了什么”“还存在什么问题”,真正实现以评促学。

以“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为例,教师依托教学目标明确评估标准,通过评价驱动教学。以第二项教学目标为例,教师借助多媒体引入生活情境,为学生展示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花坛,以及长方形的长高与平行四边形的底高关系,让学生利用条件计算两类花坛的周长。学生若要正确求解,就要掌握两类图形的联系。教师根据计算结果评估学生的实践素养并找到问题所在,学生根据计算结果明确个人学习的问题所在,正确评估本人学习效果,换言之,通过此类方式体现出学生“学到了什么”“学会了什么”“还存在哪些问题”,让评价效果更全面。此类评价模式真正起到教学反馈作用,体现教学评深度结合的作用,并形成一体化的数学课堂。

(三)优化课堂教学,融入评价过程

“教”是“教学评一体化”的关键环节,教师确定教学目标与评价的指标后,结合学生实际需求与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采用学生最能接受的方式推动教学活动,提升教学评融合成效并拓展学生的参与空间,让学生提升学习能力并获得全面发展。

以“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第一项目标为例,教师围绕此目标设计教学方案时,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认知规律,引入游戏活动并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在多媒体课件中展示多种图形,让学生根据图形的特征填写名称,激发学生的参与动力并掌握学生的知识学习情况,快速定位学生的不足。接下来,教师让学生借助直尺等工具画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测量高后计算两类图形的周长与面积;同时关注学生的操作与计算过程,分析学生对两类图形周长与面积计算的掌握情况,获得调整教学方案的依据。教师还可以延伸课堂,立足于新课标要求安排生活实践类的作业方案,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与梯形并计算周长、面积,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深化理解并增强应用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推动教学评一体化,吻合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能有机融合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并发挥评价对教学的驱动作用,促进课堂教学提质增效。未来,教师要继续探索教学评一体化的应用策略,与数学课堂深度对接,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收获更多,学科核心素养也就更扎实。

参考文献:

[1]陈培恩. 小学数学“教—学—评”一体化的实施策略探究[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4, (21): 80-82.

[2]张亚平. 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教—学—评”一体化模式研究[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4, (21): 128-130.

[3]吴天色.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评”一体化实践策略探究[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4, (16): 14-16.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