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民族舞蹈与高校舞蹈美育的融合路径
摘要:民族舞蹈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将其融入高校舞蹈美育,对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增强文化自信、传承民族精髓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民族舞蹈融入高校舞蹈美育意义的基础上,剖析了当前民族舞蹈教学存在的问题,并从构建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加强资源建设等方面,探讨了民族舞蹈与高校舞蹈美育的融合路径,以期为新时代高校舞蹈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民族舞蹈;高校;舞蹈美育;融合;路径
引言:舞蹈是以人的身体动作为媒介,表达思想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在五彩缤纷的舞蹈艺术中,民族舞蹈以其丰富的文化底蕴、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审美追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如何充分发掘民族舞蹈的教育价值,推动其与高校舞蹈美育的深度融合,成为摆在舞蹈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民族舞蹈融入高校舞蹈美育的意义
高校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舞蹈艺术教育在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方面具有独特价值。民族舞蹈源远流长、底蕴深厚,融民族性、地域性、时代性于一体,是中华民族文化记忆的重要载体。将民族舞蹈元素有机融入高校舞蹈美育教学,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文化自信,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民族舞蹈蕴藏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道德理念,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的生动体现。通过学习、欣赏、传承民族舞蹈,大学生能够直观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领悟民族精神和时代价值,在潜移默化中坚定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另一方面,民族舞蹈融合了不同地域、民族的风土人情,展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在学习、体验不同民族舞蹈的过程中,大学生能够加深对各民族文化的了解,增进民族感情交流,促进中华民族大家庭内部和睦相处、和衷共济。
二、民族舞蹈融入高校舞蹈美育的现状
在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普遍认识到民族舞蹈的独特育人价值,纷纷采取措施充实美育教学内容,创新民族舞蹈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而言,受传统教育理念、师资力量、硬件条件等因素制约,民族舞蹈元素在高校舞蹈美育中的比重仍然偏低,与培养文化自信、提升审美素养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民族舞蹈课程设置不够系统。部分高校将民族舞蹈教学局限于选修课或实践课,与其他舞蹈门类相比,课时数偏少、内容零散,难以形成系统、完整的知识框架。理论课与实践课、技能课与美育课的内在联系不够,整体性、系统性有待加强。二是民族舞蹈教学方式较为单一。部分教师受应试教育理念影响,过于注重舞蹈技能训练,对作品蕴含的思想内涵、人文精神挖掘不够,生搬硬套,缺乏创新。满堂灌的被动学习方式,难以调动学生兴趣,师生、生生互动不足,民族舞蹈的魅力难以充分彰显。
三、民族舞蹈与高校舞蹈美育融合的路径探索
(一)构建科学合理的民族舞蹈课程体系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推进民族舞蹈与高校舞蹈美育的深度融合,首要任务是科学构建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丰富课程内容。本科教学阶段,应开设民族民间舞概论、中国古典舞神韵等必修课程,系统讲授民族舞蹈发展历史、理论流派、美学特征等,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在舞蹈编导、表演等专业方向,开设民族舞蹈技法、舞蹈剧目等专业主干课程,全面训练学生的民族舞蹈专项技能,提高动作语汇的规范性、丰富性和表现力,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舞台表现能力。同时,拓展民族舞蹈选修课程的门类,如少数民族舞蹈、舞蹈人类学等,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
在课程体系设置中,统筹规划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技法课与剧目课,做到科学搭配、有机衔接、相互促进。如在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后,及时引入舞蹈剧目实践课,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排演具有民族特色、时代精神的优秀舞蹈作品。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的交替进行、螺旋上升,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此外,还要注意挖掘不同课程的联系,如民族民间舞蹈课与民俗学课、舞蹈编导课与音乐课等,引导学生建构不同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架构,实现“触类旁通”。
在编排设计课程内容时,不仅要注重舞蹈技艺的专业性,更要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阐发,对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弘扬光大。引导学生在学习掌握民族舞蹈技法、韵律、风格的同时,充分领悟其中蕴藏的爱国主义情怀、集体主义精神、勤劳智慧等,感悟中华民族的精气神。如在教学藏族舞蹈时,可引导学生体会藏族人民淳朴、豪迈的性格特点,感受雪域高原的壮美风光。在教学苗族舞蹈时,可引导学生了解苗族人民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理念,学习他们吃苦耐劳、百折不挠的进取品格。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的学习体悟,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铸就高尚品格,激励他们自觉肩负起传承发展民族文化的历史使命。科学构建民族舞蹈课程体系,一方面要从纵向设计好课程模块,合理确定每一学段、每一层次的教学内容,使专业知识、技能训练环环相扣、阶梯式提升;另一方面要从横向充实课程内容,既要保证专业性、系统性,又要兼顾人文性、时代性,引导学生在学习民族舞蹈技艺的同时涵养家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唯有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精心设计民族舞蹈课程体系,才能更好地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人文底蕴、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高素质舞蹈人才。
(二)创新民族舞蹈教学模式与方法
教学质量是人才培养的生命线。推动民族舞蹈与高校舞蹈美育的有机融合,关键要创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深入探索符合民族舞蹈教学特点和规律的教学模式,不断提升民族舞蹈教学实效。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将立德树人贯穿于民族舞蹈教学的全过程。发挥民族舞蹈蕴含的思想教育功能,引导学生在学习民族舞蹈知识技能的同时,充分领会蕴藏其中的爱国主义情怀、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民族团结友爱理念等,增强学生的家国意识和文化认同,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学中,注重选取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优秀民族舞蹈作品作为教材,如藏族舞蹈《春江花月夜》展现了少数民族女性柔美婉约、善解人意的独特魅力,朝鲜族舞蹈《阿里郎》反映了朝鲜族人民乐观豁达、热爱生活的民族性格。通过这些富有教育意义的舞蹈作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涵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实现全面发展。
民族舞蹈不同于其他学科,不能仅靠课堂讲授和练习,更需要在实践中感悟舞蹈的内在韵味和文化内涵。为此,教师要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广泛采用实践性、参与式的教学方法,如工作坊、案例教学、实地考察等,让学生在亲身实践、动手操作中获得直观的感性体验。如在教学土家族的摆手舞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访湘西土家族聚居区,与当地民间艺人面对面交流,身临其境地感受“赶秋”习俗的独特魅力。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传统的歌舞表演,模仿编排动作,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土家族民间舞蹈粗犷、原生态的艺术特点,加深对土家族文化的理解,增强文化认同感。通过“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拓展教学的时空界限,让学生在与传统文化的交流对话中,在与本民族人民的亲密接触中,切身感受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领悟民族舞蹈所蕴含的精神内核,实现知行合一。
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的过程。在民族舞蹈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倡导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勇于质疑,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通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发现舞蹈技法和风格特点。同时,重视学生的课后交流和研讨,搭建交流互鉴的平台,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集体研讨等形式,分享学习心得,碰撞思想火花。在民主、平等、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师生思想交流更加顺畅,情感互动更加深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也能得到充分培养。如在学习蒙古族舞蹈时,学生对草原游牧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纷纷提出疑问:为什么曲调多为短小精悍的二拍子?为什么多以膝、肘关节运动见长?教师没有直接给答案,而是鼓励学生通过阅读文献资料、小组讨论、集体研讨的方式,自己去探究蒙古族舞蹈的文化渊源。学生经过探究发现,游牧文化是蒙古族舞蹈的重要来源,草原游牧生活决定了其舞蹈在旋律、舞姿等方面的独特风格。小组合作探究后,学生对蒙古族文化有了更加全面、深入地认识,领悟了“舞如其人”“舞如其文”的道理。这种互动式、启发式的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展了思维空间,提升了民族文化认同。
(三)加强优质民族舞蹈教学资源建设
教学资源是推动民族舞蹈融入高校舞蹈美育的基础保障。高校要树立资源意识,高度重视民族舞蹈教学资源建设,加强资源的科学整合与创新开发,为民族舞蹈走进高校、融入美育教学提供有力的资源支撑。系统梳理各地的民族舞蹈文化资源,加强资源的科学整合。各地都有丰富多彩的民族舞蹈形式,蕴含着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高校要主动与当地文化部门对接,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合作,深入基层、走进村寨,挖掘、征集、整理民族舞蹈相关的古籍文献、舞谱资料、音像图片等珍贵的文化资料,建立民族舞蹈资源数据库。遴选其中最具代表性、艺术性的作品,组织专家学者科学编撰教材,制作音像资料,开发在线课程,推出一批高质量的民族舞蹈慕课、微课资源,扩大优质教学资源的辐射面和影响力。
立足办学特色和区域文化禀赋,着力培育校本特色资源。各地民族舞蹈资源千差万别、各具特色。高校要扎根本土沃土,深耕地方文化,充分挖掘本土特色鲜明的民族舞蹈资源。组织师生深入田野、走进村寨,与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面对面交流,亲身感受、学习当地特色的民间舞蹈,如芦笙舞、花灯舞、竹竿舞等,采集整理第一手资料。在全面了解、系统整理的基础上,开展民族舞蹈的教学实践和创编实践,开发具有鲜明地域特色、体现时代精神的校本教材、舞蹈剧目等,用活态的民族舞蹈资源丰富完善教学内容,彰显学校的文化特色和办学理念,形成“一校一品”的资源培育机制,构筑学校的文化自信。
面对民族舞蹈教学资源总量不足、利用率不高的问题,高校间要加强协作,整合各方优势资源,推进民族舞蹈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可依托专业协会等第三方平台,建设民族舞蹈资源共享数据库,实现各高校优秀民族舞蹈作品、教学案例、课程资源的网上集中展示和共享。定期举办民族舞蹈教学研讨会、观摩展演等活动,为各校教师搭建经验分享、互学互鉴的平台。创新校企、校地合作机制,与地方文化馆、艺术院团开展战略合作,建立“资源库”“人才库”,实现资源互通、师资共享,推动高校与社会优质资源的双向流动,开创多方共赢的资源开发新局面。
教师是民族舞蹈教学的主导者和组织者,是教学资源开发的主力军。建立健全教师引进和在职培训制度,优化教师队伍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广纳贤才,聘请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担任兼职教师,为民族舞蹈教学注入新鲜血液。创新教师培养模式,探索“老带新”“团队式”等培养途径,发挥老教师“传帮带”作用,加快青年教师成长。完善教师外出学习、挂职锻炼等制度,支持教师走出校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通过采风、学习、交流等方式,提升教师挖掘整理民族舞蹈资源的意识和能力。将教师的教学科研成果与职称评聘、岗位晋升挂钩,鼓励教师投身教材编写、课程开发、剧目创编,在实践锻炼中提升育人本领。通过强化培养、完善激励等举措,造就一支热爱民族舞蹈事业、善于挖掘传承民族舞蹈、勇于创新发展民族舞蹈的高素质师资队伍,为民族舞蹈资源开发注入不竭动力。
结语
民族舞蹈是中华民族文化创造力的璀璨结晶,将其融入高校舞蹈美育,对于铸牢文化根基,涵养家国情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在新时代背景下推动民族舞蹈与高校舞蹈美育的深度融合,需要传承与创新并重,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参考文献
[1] 张宁.舞蹈教育中审美鉴赏能力培养——评《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中舞蹈美育的价值审视及融合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 2023(7):I0049-I0049.
[2] 刘丽珺,李志波,谭壮.舞蹈类“非遗”的“现代性编创”与高校美育传承路径研究——以保定地区传统舞蹈艺术事象为例[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社会科学, 2022(8):6.
[3] 韩淳西,许明鑫,刘美颂.校园舞蹈创作的美育价值研究[J].当代音乐, 2024(3):159-161.